天天看点

你知道被称作“图灵测试”一生之敌的“中文屋悖论”是什么吗?1980年就提出来的设想,为何能在今天被人们当做反驳“AI会拥

你知道被称作“图灵测试”一生之敌的“中文屋悖论”是什么吗?1980年就提出来的设想,为何能在今天被人们当做反驳“AI会拥有意识”等言论的第一利器? 中文屋悖论最早由美国哲学家约翰·塞尔在1980年提出,而他的目的,便是来推翻以图灵测试为代表的强人工智能观点。 在当时,艾伦·麦席森·图灵提出:“倘若将一个人和一台机器隔开,并让他们互动。在人类不知道对话方是机器的情况下,只要这台机器能让30%的测试者发生误判,那么就可以认为它拥有了和人类似的智能。”但约翰·塞尔则反驳道:“倘若把一个没学过中文的人,关在了一个拥有中文对话指南的房间里。那么这个时候有人在门外递给他一张中文纸条,那么他不需要掌握任何中文知识,只需要在对话指南中找到完全一样的中文文字,并把下面的回答写在纸上递出去,就足以让门外的人误认为房间里的人懂中文。”

简单来说,约翰·塞尔认为计算机不会产生智能或意识,它们做不到真正理解问题的意义,它们能做的只有依照程序设定,去处理信息并给人一种智能的假象。但他在当时并不被世人所理解,因为当时的电脑储存技术还相对落后,也就是说约翰·塞尔口中的那份记载了全部中文对话回答的“中文对话指南”在技术上根本无法实现,他的中文屋悖论也成了大部分人心中的抬杠代表作。

但在今天,随着大数据等现代技术的出现,中文屋悖论开始再一次被科技爱好者们所提及。他们认为,今天人们对Chat GPT是否会产生意识的担心完全是杞人忧天,它只不过是利用了海量的数据,为自己营造了智能的假象。不知道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呢?

你知道被称作“图灵测试”一生之敌的“中文屋悖论”是什么吗?1980年就提出来的设想,为何能在今天被人们当做反驳“AI会拥
你知道被称作“图灵测试”一生之敌的“中文屋悖论”是什么吗?1980年就提出来的设想,为何能在今天被人们当做反驳“AI会拥
你知道被称作“图灵测试”一生之敌的“中文屋悖论”是什么吗?1980年就提出来的设想,为何能在今天被人们当做反驳“AI会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