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尤为重视读书出人头地
客家人自古崇文尚武,讲究耕读传家。因此,客家人对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是非常看重的。但由于受客籍身份的制约,其要想顺利参加科举考试的难度,绝不是现代人所能想象的。(注:以下所说客家人均特指当时客籍身份的人,不能简单与现在所说的客家人划等号)
根据清朝的学制定例,童生应试,有籍可归的,要回原籍考试。如果原籍仅有疏远的宗族,在原籍没有田地、房屋,并且在当地落户(入籍)二十年以上的,才可以以“寄籍”应试,并向原籍地了解情况 ,不允许两地跨考。如果有违反规定两地跨考的,是要从严追究惩治的。
清朝的科举制度
虽然有诸多限制,但总算还给客家人参加考试开了个口子。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客籍人在当地参加考试,必然要占用当地考试录取名额,因此尽管客家人在当地入籍定居生活超过二十年,与当本人已没什么区别,但在当地土著居民眼中,客家人始终是外来人口,在当地参考就是动了他们的“奶酪”,因而想尽一切办法阻止客家人在当地参加考试。
而对于客家人来说,由于早已举家甚至举族迁离原籍,因此回原籍地考试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想在当地考试又被当地本土籍人员百般无理阻挠,结果就是两头落空。客家人希望通过读书中举来改变命运的路途还未开始,就被堵得死死的,因而纵然只有一线希望也会百倍努力争取甚至抗争。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个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发生在广东高明的“童生冒籍科考案”。
记载谢国佐案的高明县志
乾隆十一年,原籍广东嘉应(今广东梅州)的谢元拖家带口来到今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县南庄围定居,并置办了田产。十六年后,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谢元前往衙门开列谢昌庆的户名开始缴纳钱粮。
乾隆三十二年,谢元一家到高明定居已经二十一年了,谢元的儿子谢国佐以在当地寄籍20年以上的理由申请在高明参加考试。然而遭到了当地土著生员谭瑛等的极力阻挠,时任高明知县判定不准谢国佐在当地考试,令其回嘉应原籍参考。第一次争取,结果失败!
清朝衙门
乾隆三十五年,县里行不通,谢国佐这次改为前往巡抚衙门申诉,要求在寄籍地高明县考试。毫不意外,这次申诉再次遭到了土著生员谭瑛、崔梦元等的阻挠,要求将“谢国佐等恳饬收考明试”。结果是,巡抚衙门依旧判令谢国佐等回原籍考试,同时巡抚衙门还要求高明县“勒石,永远遵守”。第二次争取,再次败诉!并获得了“禁革异籍冒考碑”一块。
乾隆四十年,仍未死心的谢国佐、谢国瑞、谢天宠等人再次召集十数人前往高明县和肇罗道衙门呈控。肇罗道衙门的答复是,驳回请求,维持原判!第三次争取,还是以失败告终!这次倒没有让高明县勒石,但谢国佐他们却差点挨板子受皮肉之苦。
板子打下去可就皮开肉绽了
乾隆四十三年,不服判决的谢国佐又多次上告,但都被悉数驳回。乾隆四十五年,高明县因为此案再立一块“禁革异籍冒考碑”。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到了这年,乾隆爷在当了六十年皇帝后终于传位给嘉庆帝了。到嘉庆元年,谢国佐为了争取在当地参加童试的资格已经奔波控告了近30年,而结果无一例外,全部都是谢国佐败诉,维持原判!嘉庆元年,高明县因为此案又立了一块“布政使陈大文禁革冒籍骑考详文碑”,明确“毋得冀图在寄籍地方应试,倘敢混冒,定行查究,其各永遵毋违”。
布政使陈大文禁革冒籍骑考详文碑部分内容
这个案子可以说是南迁客民读书进取屡遭挫折的一个缩影。谢国佐屡战屡败的根子在于其客籍身份和清朝的按地区规定录取名额的学制定例,在录取名额有限的情况 下,多一人参考,就多一人竞争,这也就是为什么土著生员竭力阻挠的原因。当然,就谢国佐个案而言,也有当地官府对土著生员的偏袒因素在里边。
可怜的客民谢国佐,本想通过科举考试衣锦还乡,可惜奔波了30年,却连在当地考试的资格都没争取到。名留青史没做到,倒是把名字留在了三块勒石上,虽然不是英名,却也让后人知道当年客民出头之难。
资料参考:《光绪高明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