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女性生娃后避免这些“催老剂”

作者:大众卫生报

女性总觉得自己生娃后老得更快了,其实,生娃不一定会变老,只是有些因素确实是女性的“催老剂”——

年龄大,生得晚

生完孩子变老了可能与生孩子的年龄有关,对于年龄大的女性,分娩后的变化可能比较明显。年轻的女性通常组织弹性较好,分娩以后,身体的状况恢复较快,所以可能不易看出。如果年龄较大,组织的弹性较差,可能分娩后的腹部形态恢复相对较慢。

所以,分娩以后的变化程度与个体差异有关,其中年龄是较为重要的因素,如果怀孕时年龄较大又容易疲劳,可能分娩后变化较大。

【建议】一胎生育年龄一般建议在25-30岁间。二胎间隔的时间需根据第一胎分娩的状态、妊娠情况、分娩后有没有并发症等决定。一般可以间隔1年以上生二胎,这是最少的时间间隔。剖宫产后要生二胎,则一般建议间隔2年为妥,这样有利于头次的瘢痕充分愈合、恢复。

(北京朝阳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郭淑丽)

压力大,心态差

生育和养育压力有时会让女性不知所措。有些女性从孕期开始就一直担心,害怕孩子出现问题,孩子一直胎动担心,孩子胎动少了还是担心。生完孩子后,又要被各种坐月子的事情烦恼,担心宝宝的发育情况,担心宝宝生病等。

这类女性经常为生活中的大小事操碎了心,除了育儿压力,如果再有经济方面的压力,会更加疲惫和心力交瘁,久而久之,看上去也会比同龄女性更显老。

【建议】生完孩子心情不好,多是身体虚弱、过于劳累等原因导致的,需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来缓解情绪。压力过大时,建议多与家人、朋友沟通,转移注意力,充分释放压力后,症状多可得到缓解。如果出现抑郁症状,及时寻求心理辅导和支持。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主任医师-王凌)

常熬夜,不保养

生娃前,谁不曾是个爱打扮的小姑娘?可生娃后,光围着宝宝的吃喝拉撒,就能把妈妈们的精力耗尽。尤其是晚上带娃睡觉,孩子在3岁之前会经常在晚上醒夜的,这个时候大多需要宝妈来哄,有时候整宿睡不着觉,就会导致黑眼圈加重,长期下来就会有眼袋和鱼尾纹。

女性生娃后避免这些“催老剂”

此外,熬夜导致的长期疲累,还会导致精神萎靡不振,记忆力下降等。如果再不注意保养和防晒,皮肤的老化速度可能会加快。

【建议】产后脸色差一般多考虑是由于脾虚、血虚引起的。生产时由于失血过多,或者是由于过度劳累熬夜,容易出现血虚、脸色发黄的情况。可以口服一些补气养血的药物,比如补血颗粒、人参归脾丸等;同时可以多吃一些有营养的食物,比如鸡蛋、鱼、肉类、水果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夏昆鹏)

关系差,带娃累

都说“生娃是婆媳关系的分水岭”,有些女性在生娃之前和婆婆的关系相处得还不错,但是,生了孩子后,如果婆媳从早到晚待在一起,因为哺育和带娃的方法、对待生活琐事等的观念不尽相同,摩擦的几率自然会增加。特别是因为带孩子产生的矛盾可能会越来越多。

除了婆媳关系,夫妻关系也可能会发生变化。有些宝妈发现,有了孩子后,从丈夫身上看见了更多的缺点和不如意,不体贴不会照顾……越看越不顺眼,两个人经常为小事争,感情似乎也在发生变化,这比起婆媳矛盾更让宝妈心累。

【建议】婆媳在饮食习惯、生活习惯、育儿方法上的不同可能会产生碰撞,婆媳要学会积极应对,将心比心,度过这段敏感期。丈夫要学会主动承担,多分担家务,照顾孩子,多理解体谅妻子生育的不易,同时能够体贴老人的付出,不要让老人受累又寒心。

(彭旭)

延伸阅读

■吃“五黑”抗衰老

在饮食中多吃五黑食物,能起到强身抗衰老的功效。“五黑”食物包括黑豆、黑芝麻、黑木耳、黑米、蘑菇。可以将黑豆、黑米煲粥或磨成豆浆喝,每天1次,慢慢会达到健脾胃补气血的效果。

女性生娃后避免这些“催老剂”

■喝“八珍汤”补气血

取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川芎、芍药、熟地黄各5克,将它们加水浸泡30分钟,再直接煎煮;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15分钟即可。经后可连服1周,1天1次。气血虚弱、月经量少的女性月经前、月经后可各连服1周,1天1次。孕期经期慎用。

(彭玉清、闫玉红)

女性生娃后避免这些“催老剂”

→气虚自检

◎平时容易累,不爱动弹;

◎稍微走走就出虚汗;

◎不爱说话、情绪低落;

◎说话没有力气、声音小;

◎容易呼吸急促、接不上气;

◎容易心慌,时常头晕;

◎容易感冒,怕吹冷风;

◎舌中间常有裂纹。

→血虚自检

◎面色萎黄、暗淡或苍白;

◎指甲、黏膜缺乏血色,比如眼睑、嘴唇;

◎皮肤干涩、毛发干枯;

◎两目干涩、视物昏花;

◎容易失眠、多梦;

◎精神疲倦、恍惚,健忘、记忆力减退;

◎劳累后容易头晕、心悸;

◎蹲在地上一分钟,猛地站起,会眼前一黑;

◎月经量少、颜色淡,周期后期甚至闭经;

◎舌头的颜色很淡。

建议自检发现具有上述气虚或血虚所列各症状中三项及以上者,及时到中医医院就诊,在中医师的指导下对症治疗和调理。

(据健康时报)

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们只提供经专业记者编辑采编的靠谱内容,恭请您在此订阅,或移步关注大众卫生报微信公众号“dzws001”,获取更多实用健康卫生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