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女性生娃後避免這些“催老劑”

女性總覺得自己生娃後老得更快了,其實,生娃不一定會變老,隻是有些因素确實是女性的“催老劑”——

年齡大,生得晚

生完孩子變老了可能與生孩子的年齡有關,對于年齡大的女性,分娩後的變化可能比較明顯。年輕的女性通常組織彈性較好,分娩以後,身體的狀況恢複較快,是以可能不易看出。如果年齡較大,組織的彈性較差,可能分娩後的腹部形态恢複相對較慢。

是以,分娩以後的變化程度與個體差異有關,其中年齡是較為重要的因素,如果懷孕時年齡較大又容易疲勞,可能分娩後變化較大。

【建議】一胎生育年齡一般建議在25-30歲間。二胎間隔的時間需根據第一胎分娩的狀态、妊娠情況、分娩後有沒有并發症等決定。一般可以間隔1年以上生二胎,這是最少的時間間隔。剖宮産後要生二胎,則一般建議間隔2年為妥,這樣有利于頭次的瘢痕充分愈合、恢複。

(北京朝陽醫院婦産科主任醫師-郭淑麗)

壓力大,心态差

生育和養育壓力有時會讓女性不知所措。有些女性從孕期開始就一直擔心,害怕孩子出現問題,孩子一直胎動擔心,孩子胎動少了還是擔心。生完孩子後,又要被各種坐月子的事情煩惱,擔心寶寶的發育情況,擔心寶寶生病等。

這類女性經常為生活中的大小事操碎了心,除了育兒壓力,如果再有經濟方面的壓力,會更加疲憊和心力交瘁,久而久之,看上去也會比同齡女性更顯老。

【建議】生完孩子心情不好,多是身體虛弱、過于勞累等原因導緻的,需要保證充足的休息,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來緩解情緒。壓力過大時,建議多與家人、朋友溝通,轉移注意力,充分釋放壓力後,症狀多可得到緩解。如果出現抑郁症狀,及時尋求心理輔導和支援。

(複旦大學附屬婦産科醫院主任醫師-王淩)

常熬夜,不保養

生娃前,誰不曾是個愛打扮的小姑娘?可生娃後,光圍着寶寶的吃喝拉撒,就能把媽媽們的精力耗盡。尤其是晚上帶娃睡覺,孩子在3歲之前會經常在晚上醒夜的,這個時候大多需要寶媽來哄,有時候整宿睡不着覺,就會導緻黑眼圈加重,長期下來就會有眼袋和魚尾紋。

女性生娃後避免這些“催老劑”

此外,熬夜導緻的長期疲累,還會導緻精神萎靡不振,記憶力下降等。如果再不注意保養和防曬,皮膚的老化速度可能會加快。

【建議】産後臉色差一般多考慮是由于脾虛、血虛引起的。生産時由于失血過多,或者是由于過度勞累熬夜,容易出現血虛、臉色發黃的情況。可以口服一些補氣養血的藥物,比如補血顆粒、人參歸脾丸等;同時可以多吃一些有營養的食物,比如雞蛋、魚、肉類、水果等。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夏昆鵬)

關系差,帶娃累

都說“生娃是婆媳關系的分水嶺”,有些女性在生娃之前和婆婆的關系相處得還不錯,但是,生了孩子後,如果婆媳從早到晚待在一起,因為哺育和帶娃的方法、對待生活瑣事等的觀念不盡相同,摩擦的幾率自然會增加。特别是因為帶孩子産生的沖突可能會越來越多。

除了婆媳關系,夫妻關系也可能會發生變化。有些寶媽發現,有了孩子後,從丈夫身上看見了更多的缺點和不如意,不體貼不會照顧……越看越不順眼,兩個人經常為小事争,感情似乎也在發生變化,這比起婆媳沖突更讓寶媽心累。

【建議】婆媳在飲食習慣、生活習慣、育兒方法上的不同可能會産生碰撞,婆媳要學會積極應對,将心比心,度過這段敏感期。丈夫要學會主動承擔,多分擔家務,照顧孩子,多了解體諒妻子生育的不易,同時能夠體貼老人的付出,不要讓老人受累又寒心。

(彭旭)

延伸閱讀

■吃“五黑”抗衰老

在飲食中多吃五黑食物,能起到強身抗衰老的功效。“五黑”食物包括黑豆、黑芝麻、黑木耳、黑米、蘑菇。可以将黑豆、黑米煲粥或磨成豆漿喝,每天1次,慢慢會達到健脾胃補氣血的效果。

女性生娃後避免這些“催老劑”

■喝“八珍湯”補氣血

取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當歸、川芎、芍藥、熟地黃各5克,将它們加水浸泡30分鐘,再直接煎煮;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煎15分鐘即可。經後可連服1周,1天1次。氣血虛弱、月經量少的女性月經前、月經後可各連服1周,1天1次。孕期經期慎用。

(彭玉清、闫玉紅)

女性生娃後避免這些“催老劑”

→氣虛自檢

◎平時容易累,不愛動彈;

◎稍微走走就出虛汗;

◎不愛說話、情緒低落;

◎說話沒有力氣、聲音小;

◎容易呼吸急促、接不上氣;

◎容易心慌,時常頭暈;

◎容易感冒,怕吹冷風;

◎舌中間常有裂紋。

→血虛自檢

◎面色萎黃、暗淡或蒼白;

◎指甲、黏膜缺乏血色,比如眼睑、嘴唇;

◎皮膚幹澀、毛發幹枯;

◎兩目幹澀、視物昏花;

◎容易失眠、多夢;

◎精神疲倦、恍惚,健忘、記憶力減退;

◎勞累後容易頭暈、心悸;

◎蹲在地上一分鐘,猛地站起,會眼前一黑;

◎月經量少、顔色淡,周期後期甚至閉經;

◎舌頭的顔色很淡。

建議自檢發現具有上述氣虛或血虛所列各症狀中三項及以上者,及時到中醫醫院就診,在中醫師的指導下對症治療和調理。

(據健康時報)

文中所有圖檔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我們隻提供經專業記者編輯采編的靠譜内容,恭請您在此訂閱,或移步關注大衆衛生報微信公衆号“dzws001”,擷取更多實用健康衛生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