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佛教如何理解黑洞

作者:南屿齋

佛教的宇宙观

怎么看黑洞。

佛教如何理解黑洞

佛陀应该是没说过黑洞。《俱舍论•分别世间品》中也谈到一些,表示“地球是圆的”,“月亮的圆缺是由于影子遮挡了太阳光”等观点,但关于“黑洞”的探索毕竟太现代了,我没见佛陀在哪里明确讨论过。佛陀不是什么都讲,他总是根据时代,根据众生的根机去讲有助于解脱的法。

不过,倒是可以找出能比喻的概念。比如,“无色界”可以比喻成黑洞的奇点;“四禅”——舍念清净地,可以比喻成黑洞半径到奇点之间的范围。当然,也只是比喻而已。

佛教讲“三界九地”: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一地,色界四禅是四地,无色界四定是四地,共九地。

其中,欲界和色界可以统称为“色界”,是有物质的界;无色界,是没有物质的界。

无色界因为没有物质,也就没有空间和方位,可以看成是“奇点”。

欲界和色界,都有物质,有空间。从色界进入无色界,严格地讲,不能说是“上去”,因为无色界没有上下左右。可以理解成,当物质坍缩成奇点,没有体积的时候,就“进入”了无色界。

欲界的人,入无色界的定,身体并没有进入无色界,还是留在欲界。只有死掉之后,受生到无色界,才算成为无色界的本地居民——不过那个时候,就没有身体了。无色界没有物质,有情只有四蕴,“受、想、行、识”,“色”没有了。

色,可以简单理解成物质,特点之一是拥有体积,能互相障碍。在奇点,不存在体积,也没办法互相障碍。

从有物质的色界,进入没有物质的无色界,要经过一个邻近地带,就是“四禅”。

四禅属于色界,虽然有物质存在,但是不受外界影响。佛教认为,构成物质的基本要素有四种:地、水、火、风。可以简单比喻成:“地”是固体;“水”是液体;“风”是气体;“火”是能量。

地水火风,能够影响的地方,到三禅为止。火可以烧初禅,水可以淹二禅,风可以飘三禅。但是第四禅,不受影响。它是有物质的界里,最寂静的地方。佛和麟角独觉,都是在四禅成道的。

佛教认为,诸法所共的相,只有“空相”。从“空”中之所以生出“色”——物质显现,是因为有能量。但佛教并不把它叫“能量”,而叫“烦恼”。“烦恼”也叫“热恼”,作用是“烦动恼乱”。

假如烦恼消灭了,提供的能量不足,物质就会坍缩。烦恼是分不同层次的。有粗的,有细的。下地的粗,上地的细。有“见所断”的,有“修所断”的。“见所断”的烦恼是理上的,“修所断”的烦恼是事上的。为“三界九地”提供支撑的,就是“修所断”的烦恼,它在三界九地里,每一地都有九品。

当烦恼渐渐止息时,能量不足以支撑由它所引起的物质的存在,物质就会从“烦动恼乱”渐渐归于“寂止”。不过,只要有物质存在,哪怕外在显现的是静止状态,内部也是运动的。如果物质内部一丁点儿运动也没有,它就会坍缩——从“色”回归到“空”。

当物质外在显现为运动状态时,佛教称之为“欲界”。当物质外在显现为静止状态时,由于内部仍然有运动,佛教称之为“色界”。当物质内部的运动也渐渐止息,物质便会坍缩为奇点,佛教称之为“无色界”。

我们说的“入定”,其实就是因为烦恼不够用了,提供不了再让你继续躁动的能量,你就只好安静下来了。这就像人累得不得了,想再让他走两步,就走不动了。

不过,烦恼是给心的躁动提供能量,不是给身体。生在欲界的人,身体无论如何都在欲界,想入上界的定,就要把欲界的九品修所断烦恼断掉,这样,身体仍然可以强有力地运动,但是,心已经不再受欲界系缚了。

“见所断”的烦恼和“修所断”的烦恼不一样,修所断的烦恼就像狱卒,你不突破他们,就不能越狱,不能从欲界进入色界,从下地进入上地。见所断的烦恼就像巡逻的人,你即便越狱了,他们还会把你抓回来,还会引起修所断的烦恼。色界天人会重新堕到欲界,就是因为见所断的烦恼没消灭,后来又引起了欲界修所断的烦恼。

在有物质的界里,进入最高的一地,四禅,就像进入了黑洞的“事件视界”。进入的办法,就是把三禅修所断的烦恼都断掉。

在四禅里面,是有不同景象的。假如见所断的烦恼并没有断完,那迟早是要出来的,哪怕一直奔着奇点去,所有物质消失于一点,进入无色界,最终还是会重新生到欲界。

外道在进入四禅之后,往往以为那里就是涅槃。因为那里太寂静了,根本不受外界的影响。不过,四禅内部,物质还是有的。四禅里面,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叫“无想天”,如果进入无想天,连心都会停止下来。无想天是不容易进去的,需要刻意加功用行才能进,有时候外道会努力往无想天跑。但是,无想天实在不是好地方,因为四禅并不是真正的寂静,无想天也不是,凡是以为它们寂静的人,都是见地还不明了——“见所断”烦恼还没根除的人,早晚会从四禅出来堕到欲界去。

还有外道以为进入奇点,进入无色界,消失了物质,就是涅槃,是真正的寂静。实际上,无色界虽然没有物质,心还是有的。佛陀说,无色界也不是真正的寂静。外道跑到无色界最深处——非想非非想处,心非常微弱,可是,那里仍然不是涅槃,最终还是会堕回欲界。

只有断了“见所断”的烦恼,并且离了欲界修所断烦恼的圣者,也就是三果阿那含或者四果阿罗汉,不会再堕回欲界了。

佛教和外道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外道断烦恼靠的是世间法,觉得下地“粗、苦、障”,上地“静、妙、离”,一门心思往上跑,以为努力跑到顶,就能出三界,实际上是出不了的。释迦牟尼佛智慧地发现,三界只能“横出”,“竖着”出不去:三界除了最顶上的“非想非非想处”和最底下的“欲界”,这两处没有“无漏道”之外,别处都有,都能横出。

所以,有些聪明的修行者,直接靠一个未到地定就能解脱出三界。而外道跑到非想非非想天都出不了。在离了欲界的阿那含里,有些是生到色界不能此生解脱的,就要一生生往上面生。他们不会再回欲界,也不会再往下走,但是,假如他们不幸生到无色界,就很麻烦。因为无色界寿命太长了,起步就是两万大劫,最上面是八万大劫。有这么久的寿命,在下面早解脱了。

因此,“上流”阿那含,要努力做的事情,就是在四禅停下来,千万不要再冲着“奇点”奔,生到无色界。

这些“上流”阿那含中,有两类,一类是喜欢定的,一类是喜欢慧的。第四禅有八个天,下面三个: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是凡夫、外道、圣者都可以进的;上面五个,只有阿那含以上圣者才能进,也叫“五净居天”。

喜欢定的阿那含,走到广果天之后,就自然跑去无色界了——因为要进入“五净居天”很不容易。进入“五净居天”,就相当于进入黑洞半径之后,不朝奇点跑,因为一旦进入奇点,就会生到无色界,很麻烦。为了避免生无色界,就要进“五净居天”。进五净居天,需要“杂修静虑”。

杂修静虑,就是有漏心和无漏心混杂着修。阿那含都有无漏心,也能起有漏心,单独用都不难,难的是在无漏心和有漏心之间快速频繁切换。就像开车,跑到时速180不难,只要把油门踩下去就行了;倒车也不难,挂倒档就行了。而杂修静虑,相当于这一刹那还在以180的时速往前跑,下一刹那就在倒车,紧跟着的刹那又在以180的时速往前跑。这是非常非常难的。

乐定的阿那含没有“杂修静虑”,只能冲着奇点跑,在广果天命终之后,生往无色界,开启漫长之旅,一直生到非想非非想处,才般涅槃。

而乐慧的阿那含,努力搞“杂修静虑”:一开始是一些无漏心连在一起,跟着起一些有漏心,再跟着起无漏心,渐渐缩小间隔,“无漏、无漏、有漏、有漏、无漏、无漏”,最后,在三个连续的刹那,生起“无漏、有漏、无漏”的心,就修成功了。就能生到五净居天最底下的“无烦天”。如果能连续六个刹那在无漏、有漏间切换,就能生到“无热天”;九个刹那,生到“善现天”;十二个刹那,生到“善见天”;十五个刹那,生到“色究竟天”。十五个刹那能连续切换,那就多少刹那都没问题了。

因为杂修静虑,这些阿那含就可以不再生往无色界了。

~~202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