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佛教如何了解黑洞

作者:南嶼齋

佛教的宇宙觀

怎麼看黑洞。

佛教如何了解黑洞

佛陀應該是沒說過黑洞。《俱舍論•分别世間品》中也談到一些,表示“地球是圓的”,“月亮的圓缺是由于影子遮擋了太陽光”等觀點,但關于“黑洞”的探索畢竟太現代了,我沒見佛陀在哪裡明确讨論過。佛陀不是什麼都講,他總是根據時代,根據衆生的根機去講有助于解脫的法。

不過,倒是可以找出能比喻的概念。比如,“無色界”可以比喻成黑洞的奇點;“四禅”——舍念清淨地,可以比喻成黑洞半徑到奇點之間的範圍。當然,也隻是比喻而已。

佛教講“三界九地”: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一地,色界四禅是四地,無色界四定是四地,共九地。

其中,欲界和色界可以統稱為“色界”,是有物質的界;無色界,是沒有物質的界。

無色界因為沒有物質,也就沒有空間和方位,可以看成是“奇點”。

欲界和色界,都有物質,有空間。從色界進入無色界,嚴格地講,不能說是“上去”,因為無色界沒有上下左右。可以了解成,當物質坍縮成奇點,沒有體積的時候,就“進入”了無色界。

欲界的人,入無色界的定,身體并沒有進入無色界,還是留在欲界。隻有死掉之後,受生到無色界,才算成為無色界的本地居民——不過那個時候,就沒有身體了。無色界沒有物質,有情隻有四蘊,“受、想、行、識”,“色”沒有了。

色,可以簡單了解成物質,特點之一是擁有體積,能互相障礙。在奇點,不存在體積,也沒辦法互相障礙。

從有物質的色界,進入沒有物質的無色界,要經過一個鄰近地帶,就是“四禅”。

四禅屬于色界,雖然有物質存在,但是不受外界影響。佛教認為,構成物質的基本要素有四種:地、水、火、風。可以簡單比喻成:“地”是固體;“水”是液體;“風”是氣體;“火”是能量。

地水火風,能夠影響的地方,到三禅為止。火可以燒初禅,水可以淹二禅,風可以飄三禅。但是第四禅,不受影響。它是有物質的界裡,最寂靜的地方。佛和麟角獨覺,都是在四禅成道的。

佛教認為,諸法所共的相,隻有“空相”。從“空”中之是以生出“色”——物質顯現,是因為有能量。但佛教并不把它叫“能量”,而叫“煩惱”。“煩惱”也叫“熱惱”,作用是“煩動惱亂”。

假如煩惱消滅了,提供的能量不足,物質就會坍縮。煩惱是分不同層次的。有粗的,有細的。下地的粗,上地的細。有“見所斷”的,有“修所斷”的。“見所斷”的煩惱是理上的,“修所斷”的煩惱是事上的。為“三界九地”提供支撐的,就是“修所斷”的煩惱,它在三界九地裡,每一地都有九品。

當煩惱漸漸止息時,能量不足以支撐由它所引起的物質的存在,物質就會從“煩動惱亂”漸漸歸于“寂止”。不過,隻要有物質存在,哪怕外在顯現的是靜止狀态,内部也是運動的。如果物質内部一丁點兒運動也沒有,它就會坍縮——從“色”回歸到“空”。

當物質外在顯現為運動狀态時,佛教稱之為“欲界”。當物質外在顯現為靜止狀态時,由于内部仍然有運動,佛教稱之為“色界”。當物質内部的運動也漸漸止息,物質便會坍縮為奇點,佛教稱之為“無色界”。

我們說的“入定”,其實就是因為煩惱不夠用了,提供不了再讓你繼續躁動的能量,你就隻好安靜下來了。這就像人累得不得了,想再讓他走兩步,就走不動了。

不過,煩惱是給心的躁動提供能量,不是給身體。生在欲界的人,身體無論如何都在欲界,想入上界的定,就要把欲界的九品修所斷煩惱斷掉,這樣,身體仍然可以強有力地運動,但是,心已經不再受欲界系縛了。

“見所斷”的煩惱和“修所斷”的煩惱不一樣,修所斷的煩惱就像獄卒,你不突破他們,就不能越獄,不能從欲界進入色界,從下地進入上地。見所斷的煩惱就像巡邏的人,你即便越獄了,他們還會把你抓回來,還會引起修所斷的煩惱。色界天人會重新堕到欲界,就是因為見所斷的煩惱沒消滅,後來又引起了欲界修所斷的煩惱。

在有物質的界裡,進入最高的一地,四禅,就像進入了黑洞的“事件視界”。進入的辦法,就是把三禅修所斷的煩惱都斷掉。

在四禅裡面,是有不同景象的。假如見所斷的煩惱并沒有斷完,那遲早是要出來的,哪怕一直奔着奇點去,所有物質消失于一點,進入無色界,最終還是會重新生到欲界。

外道在進入四禅之後,往往以為那裡就是涅槃。因為那裡太寂靜了,根本不受外界的影響。不過,四禅内部,物質還是有的。四禅裡面,有一個特殊的地方,叫“無想天”,如果進入無想天,連心都會停止下來。無想天是不容易進去的,需要刻意加功用行才能進,有時候外道會努力往無想天跑。但是,無想天實在不是好地方,因為四禅并不是真正的寂靜,無想天也不是,凡是以為它們寂靜的人,都是見地還不明了——“見所斷”煩惱還沒根除的人,早晚會從四禅出來堕到欲界去。

還有外道以為進入奇點,進入無色界,消失了物質,就是涅槃,是真正的寂靜。實際上,無色界雖然沒有物質,心還是有的。佛陀說,無色界也不是真正的寂靜。外道跑到無色界最深處——非想非非想處,心非常微弱,可是,那裡仍然不是涅槃,最終還是會堕回欲界。

隻有斷了“見所斷”的煩惱,并且離了欲界修所斷煩惱的聖者,也就是三果阿那含或者四果阿羅漢,不會再堕回欲界了。

佛教和外道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外道斷煩惱靠的是世間法,覺得下地“粗、苦、障”,上地“靜、妙、離”,一門心思往上跑,以為努力跑到頂,就能出三界,實際上是出不了的。釋迦牟尼佛智慧地發現,三界隻能“橫出”,“豎着”出不去:三界除了最頂上的“非想非非想處”和最底下的“欲界”,這兩處沒有“無漏道”之外,别處都有,都能橫出。

是以,有些聰明的修行者,直接靠一個未到地定就能解脫出三界。而外道跑到非想非非想天都出不了。在離了欲界的阿那含裡,有些是生到色界不能此生解脫的,就要一生生往上面生。他們不會再回欲界,也不會再往下走,但是,假如他們不幸生到無色界,就很麻煩。因為無色界壽命太長了,起步就是兩萬大劫,最上面是八萬大劫。有這麼久的壽命,在下面早解脫了。

是以,“上流”阿那含,要努力做的事情,就是在四禅停下來,千萬不要再沖着“奇點”奔,生到無色界。

這些“上流”阿那含中,有兩類,一類是喜歡定的,一類是喜歡慧的。第四禅有八個天,下面三個: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是凡夫、外道、聖者都可以進的;上面五個,隻有阿那含以上聖者才能進,也叫“五淨居天”。

喜歡定的阿那含,走到廣果天之後,就自然跑去無色界了——因為要進入“五淨居天”很不容易。進入“五淨居天”,就相當于進入黑洞半徑之後,不朝奇點跑,因為一旦進入奇點,就會生到無色界,很麻煩。為了避免生無色界,就要進“五淨居天”。進五淨居天,需要“雜修靜慮”。

雜修靜慮,就是有漏心和無漏心混雜着修。阿那含都有無漏心,也能起有漏心,單獨用都不難,難的是在無漏心和有漏心之間快速頻繁切換。就像開車,跑到時速180不難,隻要把油門踩下去就行了;倒車也不難,挂倒檔就行了。而雜修靜慮,相當于這一刹那還在以180的時速往前跑,下一刹那就在倒車,緊跟着的刹那又在以180的時速往前跑。這是非常非常難的。

樂定的阿那含沒有“雜修靜慮”,隻能沖着奇點跑,在廣果天命終之後,生往無色界,開啟漫長之旅,一直生到非想非非想處,才般涅槃。

而樂慧的阿那含,努力搞“雜修靜慮”:一開始是一些無漏心連在一起,跟着起一些有漏心,再跟着起無漏心,漸漸縮小間隔,“無漏、無漏、有漏、有漏、無漏、無漏”,最後,在三個連續的刹那,生起“無漏、有漏、無漏”的心,就修成功了。就能生到五淨居天最底下的“無煩天”。如果能連續六個刹那在無漏、有漏間切換,就能生到“無熱天”;九個刹那,生到“善現天”;十二個刹那,生到“善見天”;十五個刹那,生到“色究竟天”。十五個刹那能連續切換,那就多少刹那都沒問題了。

因為雜修靜慮,這些阿那含就可以不再生往無色界了。

~~202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