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

死亡不是一个短暂的事件,而是每个生命在结束之前必须经历的过程。在法医学教材中,死亡分为三个时期,即濒死、临床死亡和生物死亡。死亡表现为血液循环的完全停止和呼吸和心跳等自然生命功能的完全停止。直到20世纪初,呼吸和心脏骤停一直被用作解释死亡的标准。

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医疗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对死亡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具有心肺功能的患者仍然有机会通过药物,机器或器官移植生存。现代医学中对人类死亡过程的深入研究表明,当一个人的心跳停止时,大脑、肝脏和肾脏等器官不会立即死亡,只要大脑功能保持完整,生命活动就可以恢复。脑死亡是指脑干或脑干上方的全部脑功能永久性丧失,使身体无法再作为一个整体运作。因此,医学界现在把脑死亡作为判断个体人类死亡的标准。

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当死亡来临时,心脏跳动,血液慢慢凝固,脑细胞开始死亡,身体逐渐变得僵硬。除了身体上的变化,心理上对死亡的改变也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面对死亡的态度各不相同,有些人悲观,害怕失去生命和更好的生活,而另一些人则试图逃避并拒绝讨论与死亡有关的所有话题(大多数癌症患者都是这种情况);其他人相对理性,当死亡不可避免时,他们可以客观地对待,安排家庭,工作和背心。除患者外,直接处于中间并垂死的医疗保健提供者可能会经历焦虑,失落和恐惧。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我们如何面对它?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进步,衰老和死亡在生命过程中的过程逐渐成为医疗干预的课题,如何让有限的生命拥有更高的品质,也属于医生"永不放弃"的技术追求之一。在生命的最后一站,往往有过度治疗和治疗不足。一方面,一些患者仍在接受创伤性治疗,直到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口气,并遭受额外的痛苦:另一方面,一些患者遭受疼痛和不适,直到死亡没有得到充分缓解。

患者的临终期通常为10至14天(有时短至24小时)。现阶段,患者应避免不适当的创伤性治疗,医生的工作已逐渐从"帮助患者康复"转向以"减轻疼痛"为目标的临终关怀。

世界衛生組織對安寧療護的道德定義是,死亡既不會加速,也不會延遲。安寧療護可以通過舒適護理、心理支持等方式減輕病人的痛苦,幫助他們正確了解和治療死亡。同时,患者有尊严,不后悔走过生命的最后一段路。安寧療護的具體定義,受區域文化和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大。

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

受传统孝道文化的影响,我国临终关怀事业起步较晚,与之相关的教育相对缺乏,从事临终关怀的医务人员短缺是阻碍临终关怀发展的关键。隨著中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社會對安寧療護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安寧療護逐漸受到社會關注,但醫院所能提供的安寧療護服務只有0.7%左右,很難滿足社會的需求。但無論如何,我們應該逐漸認識到,死亡是生活方式,安寧療護是社會的進步,是生命的尊重和舒適。

目前,我国高度重视临终关怀人员的培养,积极推行多种临终关怀模式,如家庭一体社区模式、宁养院模式、"医疗与PPP模式"、"互联网与临终关怀"模式等,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更贴心的临终保护。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从对死亡的恐惧,到对死亡的接受,再到对死亡的平静面貌,这个过程是生命和思想走向成熟的渐进过程。

摘自《科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