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光明网评论员:给母校捐一杯奶茶钱,也要心甘情愿

作者:光明网

阅读提示:一杯奶茶钱支持母校发展,西北大学倡议校友捐款引发争议

Bright.com 评论员:10月14日,西北大学官方微博发布捐赠倡议。学校校友会呼吁校友、老师和学生在每月6日至9日攒钱买一杯奶茶(11.9元)或一杯豆浆(1.19元),以支持母校的发展,或者捐赠任何金额,并在文字下方有捐赠的二维码图片。该校表示,小额捐款是自愿的,捐赠项目资金的使用严格按照学校财务制度进行,并参照国内其他大学相关做法。

所谓"桃李不说,下白手起家",校庆典没有校友感情再捐款帮忙,应该多言默默,自动发的感情毕竟是多了精彩。但现在这件事在官庚中挑出来,而且更清楚:具体时间(每月6-9天)、具体用量(一杯奶茶或一杯豆浆钱)、具体范围(校友、师生),事情有些不自然,估计很难逃脱网友们对"吃货阶段"的挑剔。

一杯奶茶,一杯豆浆,看似低调,但道德压力感越"次要",道德压力感越强——"这么不情愿?""它可以让人们有这种感觉。在互联网上,有网友留言"这不是分发吗",有媒体查到这是"最差的211"的信息。分布,哭得不好,不一定是学校的意图,但为什么会引发这样的解释,这一点应该考虑。

公开数据显示,与其他高校相比,西北大学并不"富裕",西安拥有几所附属高校,2021年预算已跻身100亿元,西北大学预算14.18亿元。但富人也是好人,穷人,校友捐款总是比较有益,而富校很少拒绝捐款,学校当然渴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入账。在这种情况下,问问你自己,人们如何愿意做出贡献?恐怕在很多高校都值得思考。

虽然"母校"是一个拟人化的词,但学生和学校并不是血缘相连的,而是偶然相遇的偶然巧合。建营,自来水学生,学校"现在"如何对待学生,决定学生"未来"如何反馈学校。"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如果真的期望学生将来还送一杯奶茶甚至一杯开水,学生在学校里如何得到"呵护"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层面上,如果大学的捐款呼吁确实是应得的,那么这也是大学"成功"的标志。

在大学捐赠方面,中外意见一直存在分歧,往年有的中国捐赠者选择了外国大学而不是自己的大学,这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客观地说,中国高校收到的捐款数额在增加,但一种广泛、普遍甚至共同的捐赠文化尚未形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复杂,例如捐款的使用是否公开透明,是否足以产生能够真正被捐助者说服的可信度,以及捐款的使用是否尊重捐助者的意见是否重要。

捐赠文化的培养,其实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开始的。试想一下,如果学生从入学之初就开始申请各种名优助学金,捐款渗透到学生的食衣生活里,学生在"受益捐"的环境中长大,那么毕业后,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他们会想效仿以前的校友吗?

大学的捐赠,除了设施和设备等物质外,还可以变成精神传递的无形资产。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用捐款"和"捐款"其实是一对二,相互成就。

(转载请注明出处"亮网",作者"亮网评论员")

一线员工的痛苦可以用常识来理解

资料来源:Bright.com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