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Universal.com
"正如施耐德电气一直倡导的那样,我们提供的两个最重要的工具是电气化和数字化。近日,施耐德电气数字化能效业务中国数字化建筑营销部负责人魏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施耐德电气倡导清洁电气化和数字化两条道路的结合,两者的结合可以帮助建筑减少碳排放,迈向可持续发展。
据介绍,近期中央会议明确了碳峰、碳中和工作的定位,特别是为今后五年做好碳峰规划做好"建设图"。根据该计划,中国的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碳峰值,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对此,专家指出,作为实现碳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新可再生能源势必加速成为能源体系的主流,推动基础理论、技术链和产业形态等环节取得突破。
两条腿:电气化和数字化
"电力是一种可以从碳中释放出来的能量形式,"魏先生说。许多可再生能源最终能够以电力的形式进入社会,因此电气化是建设绿色建筑的关键突破。此外,数字化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系统相互连接,帮助建筑管理人员在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收集、分析和利用能源数据,从而实现复杂的管理。因此,数字化的价值在于帮助建筑管理人员充分利用这些数据,并最终建造更智能的建筑。"
他举了一个例子:"景城大厦是中国第一座超高层钢结构,施耐德电气为此进行了数字化转型升级。通过为北京铁塔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和全生命周期服务,无缝集成电力监控和能耗管理系统,不仅使设备运行安全高效,支持远程管理,而且进一步提高运营效率和能源效率,结合专业的优化和控制策略,最终实现节能20%以上。"
在施耐德电气看来,数字化工具可以有效打破传统建筑投入模式(Capex)和运营投入(Opex)之间的差距,将两个系统之间的单一集成,可以达到"1-1>2"的效果,从而帮助建筑提高协作生产力的整体生命周期。
"众所周知,很多时候建筑物的运营商不是建筑商或业主,"魏告诉记者。这可能导致"真正关心建筑运营能耗的人可能无法参与早期决策"的问题。通过数字化工具,我们可以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从设计、施工、调试、运营的各个阶段,到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全面控制施工和运营投入。换句话说,对整个生命周期的数字访问允许不同阶段的参与者看到他们在不同阶段可以获得的价值。"
未来建筑:"以人为本"的空间利用
魏先生指出,施耐德电气的"未来建筑"愿景有四个价值观:"一是我们希望未来的建筑是'可持续的',即通过灵活的电气设备配置(包括建筑物中产生的可再生能源)更加环保。其次,未来的建筑具有"韧性",这使它们能够通过快速故障排除和恢复正常运行来承受来自建筑物内外的挑战。第三,我们希望未来的建设成为未来的"超高效"建筑,端到端的数字平台没有死胡同,没有延迟控制,实时数据响应更快,成本更低。最后,我们必须回到建筑物本身。建筑最终必须使用,"以人为本"是未来建筑最重要的特征或写照,即以满足人们需求为原则的设计理念,提供比预期更安全、更健康的环境和舒适的体验。"
"据统计,全球约有30%的建筑'闲置',这个空间被浪费了。他说,建筑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继续提高其空间和能源管理能力。"一方面,能源在应有的空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能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我们必须慢慢将"以设施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让空间得到更极端的利用。"
他进一步解释说,施耐德电气最近提出的互联房间解决方案是这一概念的实践练习。"解决方案实际上从房间控制开始,将整个房间或空间的所有功能(例如照明,(HVAC)控制,温度调节等)整合到一个小型控制器中。这个小控制器是建筑物联网的节点或载体。该载体可以将这些信息和数据传送到EBO楼宇管理系统,甚至物联网平台,向下可以管理整个空间中的所有设备和信息,从而使物联网空间的节点可以进行非常精细的管理。"
Wei指出,目前,新的建筑操作系统EBO 3.2开始实践空间管理的概念。"通过将互联房间解决方案集成到操作系统中,可以轻松定义房间中的整个空间,定义建筑物中的整个空间,并有效地增加空间的形式和利用率。
他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得益于整个建筑行业的快速增长和数字化技术的广泛推广,我国建筑行业数字化发展处于世界比较先进的地位。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中国的建筑业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与国外市场相比,中国股市巨大,整体体系较旧,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同时,施工作业人员老龄化,专业知识储备不足,需要提升专业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在这两种情况下,数字工具和技术都可以用来改造旧的库存建筑,一方面,帮助运营经理提高运营效率。"
"但是,一个好的平台工具,如果日常运营管理不使用,也无法充分利用收益。因此,施耐德电气在软件设计层面,以及系统解决方案构建层面,都是基于简单化的原则,尽可能降低技术壁垒和技术壁垒,让更多的人学会使用。最后,Wei说:"例如,在软件设计中,我们甚至要求软件设计师将自己想象成年长的管理者,将这一使命分配给软件设计,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学习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