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施耐德電氣魏琨:未來的樓宇應電氣化和數字化“兩條腿”走路

資料來源:Universal.com

"正如施耐德電氣一直倡導的那樣,我們提供的兩個最重要的工具是電氣化和數字化。近日,施耐德電氣數字化能效業務中國數字化建築營銷部負責人魏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施耐德電氣倡導清潔電氣化和數字化兩條道路的結合,兩者的結合可以幫助建築減少碳排放,邁向可持續發展。

據介紹,近期中央會議明确了碳峰、碳中和工作的定位,特别是為今後五年做好碳峰規劃做好"建設圖"。根據該計劃,中國的目标是到2030年實作碳峰值,到2060年實作碳中和。對此,專家指出,作為實作碳峰、碳中和的重要路徑,新可再生能源勢必加速成為能源體系的主流,推動基礎理論、技術鍊和産業形态等環節取得突破。

兩條腿:電氣化和數字化

"電力是一種可以從碳中釋放出來的能量形式,"魏先生說。許多可再生能源最終能夠以電力的形式進入社會,是以電氣化是建設綠色建築的關鍵突破。此外,數字化的價值在于它能夠幫助系統互相連接配接,幫助建築管理人員在建築物的整個生命周期中收集、分析和利用能源資料,進而實作複雜的管理。是以,數字化的價值在于幫助建築管理人員充分利用這些資料,并最終建造更智能的建築。"

他舉了一個例子:"景城大廈是中國第一座超高層鋼結構,施耐德電氣為此進行了數字化轉型更新。通過為北京鐵塔提供綜合解決方案和全生命周期服務,無縫內建電力監控和能耗管理系統,不僅使裝置運作安全高效,支援遠端管理,而且進一步提高營運效率和能源效率,結合專業的優化和控制政策,最終實作節能20%以上。"

在施耐德電氣看來,數字化工具可以有效打破傳統建築投入模式(Capex)和營運投入(Opex)之間的差距,将兩個系統之間的單一內建,可以達到"1-1>2"的效果,進而幫助建築提高協作生産力的整體生命周期。

"衆所周知,很多時候建築物的營運商不是建築商或業主,"魏告訴記者。這可能導緻"真正關心建築營運能耗的人可能無法參與早期決策"的問題。通過數字化工具,我們可以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從設計、施工、調試、營運的各個階段,到提供及時有效的服務,全面控制施工和營運投入。換句話說,對整個生命周期的數字通路允許不同階段的參與者看到他們在不同階段可以獲得的價值。"

未來建築:"以人為本"的空間利用

魏先生指出,施耐德電氣的"未來建築"願景有四個價值觀:"一是我們希望未來的建築是'可持續的',即通過靈活的電氣裝置配置(包括建築物中産生的可再生能源)更加環保。其次,未來的建築具有"韌性",這使它們能夠通過快速故障排除和恢複正常運作來承受來自建築物内外的挑戰。第三,我們希望未來的建設成為未來的"超高效"建築,端到端的數字平台沒有死胡同,沒有延遲控制,實時資料響應更快,成本更低。最後,我們必須回到建築物本身。建築最終必須使用,"以人為本"是未來建築最重要的特征或寫照,即以滿足人們需求為原則的設計理念,提供比預期更安全、更健康的環境和舒适的體驗。"

"據統計,全球約有30%的建築'閑置',這個空間被浪費了。他說,建築現在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繼續提高其空間和能源管理能力。"一方面,能源在應有的空間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能源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是以,我們必須慢慢将"以設施為中心"的設計理念,轉變為"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讓空間得到更極端的利用。"

他進一步解釋說,施耐德電氣最近提出的互聯房間解決方案是這一概念的實踐練習。"解決方案實際上從房間控制開始,将整個房間或空間的所有功能(例如照明,(HVAC)控制,溫度調節等)整合到一個小型控制器中。這個小控制器是建築物聯網的節點或載體。該載體可以将這些資訊和資料傳送到EBO樓宇管理系統,甚至物聯網平台,向下可以管理整個空間中的所有裝置和資訊,進而使物聯網空間的節點可以進行非常精細的管理。"

Wei指出,目前,新的建築作業系統EBO 3.2開始實踐空間管理的概念。"通過将互聯房間解決方案內建到作業系統中,可以輕松定義房間中的整個空間,定義建築物中的整個空間,并有效地增加空間的形式和使用率。

他在采訪中告訴記者,得益于整個建築行業的快速增長和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推廣,我國建築行業數字化發展處于世界比較先進的地位。然而,不容忽視的是,中國的建築業也面臨着許多挑戰。"與國外市場相比,中國股市巨大,整體體系較舊,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同時,施工作業人員老齡化,專業知識儲備不足,需要提升專業能力和營運管理能力。在這兩種情況下,數字工具和技術都可以用來改造舊的庫存建築,一方面,幫助營運經理提高營運效率。"

"但是,一個好的平台工具,如果日常營運管理不使用,也無法充分利用收益。是以,施耐德電氣在軟體設計層面,以及系統解決方案建構層面,都是基于簡單化的原則,盡可能降低技術壁壘和技術壁壘,讓更多的人學會使用。最後,Wei說:"例如,在軟體設計中,我們甚至要求軟體設計師将自己想象成年長的管理者,将這一使命配置設定給軟體設計,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學習成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