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有你,所以有我

作者:王先生的言论

《楚辞·卜居》有言: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其意为廉洁正直以保持自己的清白。这是朱自清名字的由来,也是他一生的写照:饮泉清节、廉者自廉。他自谦自己只是一个大时代的小卒,事实上,他却是最有骨气的文人。

他的为人、他的婚姻爱情都清透如雪,这抔雪在那时光流逝的匆匆里,在那被微风吹散的日子里,在那盼望着的、生长着的、笑着的、走着的春天里,在那笼着轻纱的荷塘里,在那渐行渐远的父亲的背影里……等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雪化了,被初阳蒸融了,留下的还是那干干净净的一汪清水。

这就是朱自清,这就是他的爱情。朱自清的爱情如他笔下的文字,淡泊却自有那一份深挚,这份深挚渗透在两段截然不同的婚姻里,两段不同颜色的爱情故事里。

有你,所以有我

有很多我们熟悉的民国时期的名人,他们大都有一段年少时的包办婚姻,为此他们都会选择反抗,挣脱旧婚姻的约束,义无反顾地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爱情和幸福。近代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也没能逃过这样悲催的命运,

1915年,18岁的朱自清考上了北京大学,实现了寒窗学子的梦想。就在他欲挂云帆济沧海,期待长风破浪的时候,父母自作主张地给他定了一门婚事,对方是一个名医的女儿武钟谦。

1916年,也就是在北大读书的第二年,朱自清听从父母安排,迎娶了沉默寡言的武钟谦。那时候的朱自清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夫妻俩性格相似,这一方面避免了激烈的冲突,另一方面却让这段婚姻显得十分沉闷。

孝顺的朱自清无法违逆父母的意思,也只好下定决心从此和从未谋面的女人度过一生,相比其他人,朱自清既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不幸的是他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明明心中向往着热烈美好自由的恋爱,却不得不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命运;但幸运的是朱自清与武钟谦结婚之后,幸福美满、相敬如宾。

武钟谦,朱自清的结发之妻,是扬州名医武威三的独生女,与朱自清同庚,14 岁那年就与朱自清定了婚。 当朱自清以优异成绩考上北大,朱家欢喜之余,同年冬天为他们完了婚。 武钟谦为自己嫁得这样一个才子夫君,心里自是喜不待言,自此一心一意的侍奉夫君,两人感情十分好。

有你,所以有我

武钟谦属于那种中国传统式的典型的贤妻良母型的女性,婚后与朱自清先生生活了12年。10多年的夫妻生活中,武钟谦整日为丈夫与儿女们操劳,又时常拖儿带女逃避战乱,积劳成疾,只是这段和美的婚姻却没能走到白头。武钟谦于1929年因患肺病不治而去世,年仅31岁。武氏生育儿女6个。小女朱六儿后来只1岁就夭折了。那时朱自清正在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执教,惊闻噩耗后,他立刻昏倒在地,住进了医院,而后更是缠绵病榻,使他竟无法回扬州去奔丧。对于武仲谦,朱自清先生一直充溢着对她真挚的情爱。

武钟谦是扬州的才女,朱自清则是清华的才子;武钟谦勤劳能干,朱自清不懂家务;他们既相似,又互补,几年的相处沉淀了深厚的感情。朱自清伤痛之余,他作《亡妇诗》一首,以悼念亡妻:

俯仰幽明隔,白头空相期。

到此羁旅寂,谁招千里魂。

她走了,他羁留在世间,始终不忘两人的情意。1932年,武钟谦离世三年后,朱自清写下《给亡妇》一书,在书中寄托了对武钟谦的无限思念,是一曲朱自清先生与武仲谦的爱情颂歌。,他娓娓追忆亡妻武钟谦生前种种往事,情意真挚,凄婉动人,惋惜与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谦,日子真快,一眨眼你已经死了三个年头了。这三年里世事不知变化了多少回,但你未必注意这些个。我知道,你第一惦记的是你几个孩子,第二便轮着我……

前年夏天回家,上你坟上去了。你睡在祖父母的下首,想来还不孤单的。只是当年祖父母的坟太小了,你正睡在圹底下。这叫做‘抗圹’,在生人看来是不安心的;等着想办法哪。那时圹上圹下密密地长着青草,朝露浸湿了我的布朝露浸湿了未亡人的鞋,泪水模糊了未亡人的眼。

有你,所以有我

在武钟谦去世后的日子里,他的岁月变得异常静默,如倦鸟归巢,落花归土,银针入海,都没有一点声响。没有妻子的声音,也没有妻子的影子,他一个人形影相吊,头涔涔而泪潸潸。

面对一个破碎的家,朋友们都奉劝朱自清续弦,却屡屡被他断然拒绝。他们的婚姻虽然不是自愿,少了自由恋爱的浪漫,却不少执手的幸福。数年的相守,那一枕一眠里藏下的爱意,那一餐一饭里积下的深情,足以让多情善感的朱自清念念不忘。

他不需要一个新太太,家里的孩子们却需要一个新妈妈。武钟谦在世时,家里家外都被打理得井井有条,朱自清从不用插手,可是现在,面对一团乱的家事,面对嗷嗷待哺的孩子,他束手无策。

叶公超等朋友们看到他窘迫的状态,于心不忍,开始替他张罗亲事,想让他找一位佳人,续一段姻缘。

陈竹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结识了朱自清。后来就有了一段两个人的爱情故事,始于别人的精心策划,忠于自己的信念,不负彼此的真。

一见你的眼睛,我便清醒起来——朱自清·陈竹隐

1930年遇到朱自清以前,陈竹隐是个很酷的女生。生于书香门第的她,兄弟姐妹12人,她是小妹妹。她八岁念私塾,课外书是哥哥带回家的杂志,时下最火的。一本《东方杂志》刊载中外大事纪,另一本《小说月报》刊登最流行的中外小说。在新时代文化的熏陶下,陈竹隐一点也不像那个时代的女性,不拘谨也不守旧。

父母病逝,她自觉生活要靠自己,收拾了行囊,就只身从四川北上北平,入读了艺术学院。师从齐白石,画得了工笔画;拜师溥侗,唱得了婉转昆曲。毕业后到救济院工作,看不惯救济院院长克扣孤儿口粮,甩手辞职以示抗议。想要什么就去做,不瞻前顾后,不犹豫不决。

那是一段精心策划的相遇,朋友们以会友为名,将朱自清哄骗到了酒楼,而陈竹隐早早地等在了那里。他毫不知情,她早已仰慕。遇到朱自清后,陈竹隐变得纠结起来。

溥侗心疼陈竹隐始终孤身一人,悄悄张罗了这次会面。就像张爱玲写的那样: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正巧赶上了,那也没有什么别的可说,唯有轻轻问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

初次见面时,朱自清眼里的陈竹隐面庞白晳,谈吐落落大方,似一株白牡丹般优雅清新。这位清丽的姑娘并不像外表那样柔弱,骨子里坚强独立,豆蔻之年,父母双亡,一个人承受了巨大的创伤。

有你,所以有我

苦痛也许是人生最好的洗礼,离开父母的护佑,陈竹隐只得奋力自强。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她从四川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又赴北平深造,成为五四运动中塑造的新女性,有思想有文化素养,还身怀才艺。

这次的见面之后,一切都自然得如瓜熟蒂落。一个是自立自强的新女性,师从齐白石,画艺高超;一个是清廉守正的清华教授,大文学家,一个被毛泽东称赞为“表现了民族气概的人”。他们之间有太多能打动彼此的在后来陈竹隐写的《忆朱自清》一文中,她回忆起第一次与朱自清见面时的情景:“他的身材不高,白白的脸上戴着一副眼镜,显得文雅正气,但脚上却穿着一双老式的双梁子布鞋,又显得有一些土气。我很敬佩他,以后他给我来信,我也回信,于是我们便开始交往了。”

朱自清那天穿一件米黄色的绸大褂,戴一副眼镜,看起来很是文雅,谁知道脚上却穿了一双老款的“双梁鞋”。这双梁鞋让陈竹隐的女同学笑了半天,说坚决不能嫁给这土包子,陈竹隐却不以为意。

朱自清对她的印象也十分美好,她活泼开朗,自立坚强,那些痛苦的遭遇在她身上并没有留下阴影,他忍不住心生怜惜。正如一个作家所言,女人对男人的爱情大多由崇拜产生,而男人对女人的爱情掺杂着怜悯的保护欲。

他再次向陈竹隐发出邀约,她爽快地同意了。一饭一蔬里有他们在一起的美味时光,电车里有他们爽朗的笑声,他们还一同去看老电影,光影交错的每个瞬间,都为他们编织记忆的网络。

朱自清有才学会作文,陈竹隐能画画会唱曲,共同爱好一把抓,身外之物不算要紧。但有件事,陈竹隐不能不纠结——当时的朱自清前妻病逝,他只身一人带着六个孩子。二十多岁的黄花大闺女,还没度过婚后蜜月,就要当妈,挑战实在太大。朱自清原本是个寡淡的男子,但他和陈竹隐约会时,努力营造氛围。看电影、钓鱼、湖边漫步,不再是上班看娃两点一线,生活瞬间有了色彩。所以当陈竹隐退缩时,朱自清立刻迎难而上,一封接一封写了71封信,那句著名的情话也是此时诞生的:“隐,一见你的眼睛,我便清醒起来,我更喜欢看你那晕红的双腮,黄昏时的霞彩似的,谢谢你给我的力量。”

文豪撩起情话来,就是一语中的,直击心房。就这样,朱自清和陈竹隐都毫无防备地迎来了自己的爱情。朱自清之子朱思俞后来回忆说:他们一个在清华,一个住城里,来往不是很方便,所以那时写信写得比较多。朱自清写给陈竹隐的情书保存下来的有75封,几纸素笺,说不尽的相思,道不完的情深。

有你,所以有我

秋日的黄昏总给人刹那已白头的错觉,朱自清曾约陈竹隐黄昏时去西山观景。看着满山的红叶,陈竹隐想到杜牧的诗,便随口吟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朱自清听罢,更诗兴大发,即兴改了一首唐诗:“枫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林中看不见,闻诗始觉有人来。”

陈竹隐听出诗中的余韵,刹那间羞红了脸。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情意绵绵的二人开始了频繁的书信往来,他们的感情也渐渐升温。1930年底的一次约会,朱自清在信中对陈竹隐说:

“昨晚在亚北的谈话,似乎有些意思。至少我这个笨人这样想。我佩服你那若即若离的态度,你真是聪明人!——原谅我,我用聪明两个字太频了,但我惭愧,实在找不出别的字来说明我的意思。自然,更有意思的是我们的散步——其实应该老老实实说是走路!可惜天太冷了,又太局促……希望下一个星期有一个甜的——当然还是散步!”

陈竹隐收到这封后,在回信中调皮地说:

“十一日信悉。我的态度是‘若即若离’吗?我自己倒不觉得。我只发见自己太憨直,太欠含蓄。从来信中,我发现了新的原则:以‘聪明’代‘笨人’,以‘笨人’代‘聪明’;这样一来,似乎字典都非重新改编不可。而在新的字典未出版以前,这笔账仍然算不清楚,只有‘由他去吧!’原来散步还有‘甜’与‘不甜’之分?这也是第一次知道。很盼望能实际领教,一笑。”

朱自清在1931年1月28日的信中写道:“隐弟,这一回我们的谈话似乎有一点和以前不同的地方,就是我们已渐渐地不大矜持了。”他亲密地唤她“隐弟”,他深深地被她的开朗和才艺吸引,陷入了恋爱的甜蜜里。那是樱桃的滋味,甜美中带几分酸涩,他迷醉于此,并且越陷越深,放下所有矜持,任凭自己随心所欲地去爱。

1931年6月12日朱自清的情书中写道:“隐:一见你的眼睛,我便清醒起来,我更喜欢看你那晕红的双腮,黄昏时的霞彩似的,谢谢你给我力量。”1931年8月8日,朱自清已对陈竹隐换了亲呢的称呼:“亲爱的宝妹,我生平没有尝到这种滋味,很害怕真会整个儿变成你的俘虏呢!”

朱自清对陈竹隐的爱称从“隐弟”到“隐”再到“宝妹”,这是一个感情不断升温的过程,此时的他已经完全成为陈竹隐爱的“俘虏”。

爱情在带来甜蜜的同时,也带来了烦恼。陈竹隐正是如花似玉的年纪,她如果选择了朱自清,就等于选择了他那有五个孩子的家庭。她渴望的是好好恋爱一场,而不是充当六个孩子的后妈,也不是那些填满生活的琐碎和庸常。

生活的残酷有时看着很细微,却也能磅礴到让美好的爱情崩塌在现实里。1月的北平,清华园里的学生们都放假了。最终时的陈竹隐还是不能抛开心中的顾虑,她开始刻意地己疏远朱自清。试想一个20多岁的未婚女孩,要嫁给朱作为继室续弦,还要接纳朱自清的六个孩子,这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需要爱的坚守。

有你,所以有我

陈竹隐的有意疏远让朱自清变得伤感,他在书信中写道:“竹隐,这个名字几乎费了我这个假期中所有独处的时间。我不能念出,整个看报也迷迷糊糊的!我相信我是个能镇定的人,但是天知道我现在是怎样的扰乱啊。”

朱自清离不开陈竹隐的灵动,陈竹隐也沉醉于朱自清的才华,他们是彼此的力量。朱自清已经完全为情所困,在一个寒冷的天气,朱自清胃病又犯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痛一起折磨着他。。信中言及无人照顾的他,让信外的陈竹隐揪心又心疼。于是在纠结两年后,她终于把手心递给了朱自清,同时牵起六个孩子的手。

“我与他的感情已经很深了。像他这样一个专心做学问又很有才华的人,应该有个人帮助他,与他在一起是会和睦幸福的。于是我觉得做些牺牲是值得的。”陈竹隐心软了,她何尝不怜惜朱自清呢,二人此时的书信里大多都是她的关怀和心疼。

爱情有一种特殊的力量,可以将所有的未知的恐惧都暂时搁浅。面对朱自清的深情,陈竹隐再次表现出了她的果敢和坚强。为了他,她愿意去做六个孩子的后母。

自此,梦想死亡,画笔尘封,昆曲高搁,作为一个才女,她牺牲太多,在外人看来这或许不值得,但她心甘情愿。,两人在1931年5月间订了婚。或许正是这些情书打动了陈竹隐,她终于坦然面对自己内心强烈的感情,接受了他的孩子和他的家庭,她决定和他一起让破碎的家庭重建,重拾婚姻的美好。朱自清在情书中写道:

“隐,十六那晚是很可纪念的,我们决定了一件大事,谢谢你。想送你一个戒指,下星期六可以一同去看。”

1932年,在朱自清欧洲访学结束后,两个人在上海结婚。他们的婚礼在上海杏花村酒楼举行,文艺界知名文人墨客沈雁冰、郑振铎、叶圣陶、丰子恺等人都曾前往祝贺。

婚后,他们回到北平,住在清华园,他们很快有了自己的孩子,过着虽然清苦但又幸福温馨的日子。但是很快陈竹隐又遇到了纠结的事。1934年,纠结很久的陈竹隐,向朱自清提出分手。一脸震惊的朱自清,连忙反思自己做了什么:问婚后两年,家务是谁做的?陈竹隐。六个孩子由谁照顾?陈竹隐。那他做了什么呢?忙于工作,疏忽家庭。当年那个灵动有趣的姑娘,竟被他逼成了每日守着厨房的劳累主妇。而他竟还在某一日,埋怨陈竹隐与久违的老友聊天太大声,耽误了他休息。

这时朱自清才惊觉,两年来,陈竹隐为了他和六个孩子,放弃了工作、搁置了画笔、停止了唱曲、推辞了聚会。千不该万不该,说好了要携手一生的姑娘,怎么就把人家独自推开了呢?朱自清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检讨,抱着痛哭倾诉的陈竹隐,畅聊一夜,解开了所有心结。

两人相约,无论多忙都要陪伴对方散步、听戏、看电影,聊聊工作上的事,继续碰撞搁浅许久的共同爱好。感情中本没有那么多绝路,不欢而散的,无非是双方都不肯低头倾诉。我多照顾你的感受,你多体谅我的心情,夫妻一场,本就是互相给予对方力量。

后来,她还和朱自清商议:要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意识和生活能力,该让他们去做的事便不用父母代劳,虽然家贫,但也不必为此烦恼,各项开支能省则省,能维持基本生存就够了。

这样朱自清可以专心工作,不必为任何其他事物分心。而那个哭诉做尽全部家务的女子,如今主动包揽了所有事。陈竹隐的付出,朱自清自然懂。

抗战爆发后,陈竹隐的纠结,变成了沉重的选择。1937年北平沦陷,北大、清华与南开三所大学南迁办学。跟随大学南迁,则朱自清必与陈竹隐分开,不跟随则对不起学校和祖国他曾在书信中透露出内心的动摇,想离开清华回到她身边。陈竹隐思索再三,坚定拒绝:“佩弦,你的命运早已和清华的命运紧紧相连,决不能在学校境况危险的时候苟且偷安。”,后来又嘱咐朱自清:“不用惦记我们娘几个,一切以大局为重,以国家的安危为重。”就此,全家人分隔两地,只能靠书信确认彼此安危。

朱自清对陈竹隐的爱,赠与她独自撑起一个家的勇气。而陈竹隐对朱自清的爱,给予他在战火中坚守岗位的力量。陈竹隐给予朱自清砥砺前行的动力,也是她成就了朱自清。

那时陈竹隐需要照顾孩子,只有朱自清有工作,而工资和单薄的稿费远不足以养活一大家。为了节省口粮,朱自清吃饭从不吃饱,很快胃病就又复发。陈竹隐心疼丈夫,背地里偷偷卖血换取钱物。但卖血总不是长久之计,她权衡再三,终于选择带着孩子回成都,那里物价低,有亲戚朋友,她还可以找一份工作。

抗战胜利,却不是战斗的终点。十年颠簸,朱自清的胃病早已严重恶化。然而此时的美国却反咬一口,提出多项扶持日本的政策。十年来,朱自清可以与清华同生共死,必然不会在此时缩在后方。不顾胃病折磨,他毅然决然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国面粉宣言》上签了字。贫者不食嗟来之食,这是朱自清的傲骨。

因为没有面粉,全家只能依靠陈竹隐少数存粮填饱肚子,1948年6月18日,朱自清因胃溃疡穿孔住进了医院,想不到手术后引起并发症,他不幸丧命。一代文学大师就如他笔下匆匆飞逝的日子,匆匆而去。

有你,所以有我

陈竹隐最后一个选择,是一个一生的承诺。朱自清临终时,再次叮嘱陈竹隐:“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宣言上签了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陈竹隐点头,坚定认真。她是他的底气,所以他才能在临终前放心地嘱托她。此后她孤身一人照顾所有孩子,甚至在大儿子去世后,把工资一半都分给大儿媳,帮她渡过难关。这一坚持,就是41年。

他去世后,陈竹隐收拾起悲伤,带着他们的8个子女孤独地生活。这日子一过就是42年,她含辛茹苦把子女培养成人,最后安详离世。

她身边总带着一只小箱子,是他生前用过的,。他走后,她一直视若珍宝,小心地珍藏,从来没在子女们面前开启。那里面是保存完好的当年朱自清写下的75封书信,是他一笔一画写下的情书,年复一年,陈竹隐反复记忆着信中的言语,一字一句刻进心中。人虽去,音容犹在,美好如当年。是她的底气,所以她才能坚定不移地守着这个家,即使他已经不在了。这个独自抗下几十年的女子,仿佛仍是当年一往直前的酷女孩。

民国的爱情,多少都带点传奇的色彩。但不同于徐志摩与陆小曼的轰轰烈烈,不同于林徽因与梁思成的浪漫相随,陈竹隐和朱自清的感情,更像是日常点滴中的纸短情长。他们纠结过、追寻过,婚后更是争吵过、疏离过。但在每一个选择的关头,他们总能成为对方的底气,给予对方力量。

没有陈竹隐的支持,朱自清早已挫败在照顾孩子的慌乱中。没有朱自清的信赖,陈竹隐不会从酷女孩成长为超能妻子。如果时光倒流,询问当年一脸纠结的年轻女子,是否后悔选择这条艰苦的路。绝不后悔——这一定是唯一的回答。因为互相给予,共同成长,就是世界上最好的爱情。

其实,真正的爱情就应该这样。应该是接纳对方的全部,应该逐渐牺牲自己部分个性和自由……想要执手到白头,想要相濡至以沫,就需要用真心去经营两人的感情和婚姻,一如他们。或许,平平淡淡才是婚姻的本质,炽热的感情固然浪漫,但也会随着时间平息,反而是朴实的白开水会越喝越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