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战斗机领域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近年来,出现了所谓的"三剑客"的歼-10C、歼-16、歼-20,成为空军新型作战力量的核心。自2015年以来,这三架战斗机在空军中总共拥有约500架,使其成为美国空军以外世界上最强大的空军。与中国海航陆基部队相比,有点"沉闷",在2016年左右收到最后一批歼-11B后,没有新一批战斗机,三代半和四代战斗机装备为"零",新型战斗机机队相比空军出现了500:0的局面,尽管海军陆基空军的规模有限, 但这一比例似乎也显示出其尴尬的地位。

歼-20目前只在空军服役
事实上,空军在战斗机领域领导海航有着悠久的历史。当空军在1992年获得俄罗斯苏-27SK重型战斗机时,海航仍然只有歼-7和歼-8战斗机,直到2004年才收到24架俄罗斯制造的苏-30MK2多用途战斗机,比空军晚12年进入三代机领域。国产歼-10、歼-11战斗机性能成熟后,也是空军的优先补给,海航还没拿到第一批歼-10AH和歼-11BH(海航将在空中和海上之后的通用装备号加一个"H"),又晚了四年。就目前而言,海航最新的"延迟"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不仅在短时间内无法获得J-20,J-16,J-10C,而且可能永远不会装备。
海航装备苏-30MK2和歼-10AH
海航无法装备歼-20的原因很简单:空军对歼-20的需求太迫切了。目前,邻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甚至新加坡都已订购了美国F-35隐形战斗机,其中包括来自日本的147架,来自日本的约28架(日本一架),来自韩国的40架,来自中国的约36架(预计到今年年底),来自澳大利亚的100架,来自新加坡的约48架,来自新加坡的4架。通过这种方式,从这四个国家总共订购了291架,约有112架已抵达。加上美国在日本岩隈基地部署的F-35中队(24架),以及美国两栖攻击舰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携带的6架F-35B和10架F-35C,中国空军正承受着来自150多架F-35的压力。
日本是亚洲购买F-35的最大国家
未来10年,美国还将在日本岩手、嘉手纳和三泽基地部署5个F-35中队(120架),在韩国吴山和群山基地部署4架F-35中队(96架)。到那时,美国及其盟国将在我们周围集结大约550架F-35。如此惊人的规模给中国空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中国空军迫切需要大量歼-20来挑起空中力量的争夺战,对冲F-35的威胁。虽然成飞已经开始了多条脉动生产线全面投产,但目前歼-20的100架左右飞机数量显然还不够,至少要达到300架左右勉强够用,500架就叫上游边缘了。因此,海航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分为歼-20的可能性不大。
F-35B已经在美国陆军两栖攻击舰上批量服役
此外,从军事任务分析来看,海航可能不打算装备歼-20。海航对开发下一代隐形舰载飞机的渴望是毋庸置疑的,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歼-20上架的可能性并不大。因此,如果海航陆基部队装备歼-20,那么海航的两支战斗机部队将装备两种不同的隐形战斗机,这可不是ENA,后勤压力是无法承受的。更重要的是,海军多年来是否投入巨资建造重型装备,如新的国产航空母舰,战略核潜艇和055驱逐舰,耗资近1亿美元,这是值得商榷的。因此,在短期内,海航装备歼-20不太可能,从长远来看,毫无疑问,隐形舰载飞机更具吸引力。
国产隐形舰载飞机飞掠弹射航母模拟
相比之下,海航不太可能配备歼-10C。作为单发战斗机,歼-10C最突出的优点是灵活性和低成本,可以解决我国三代半战斗机数量少的问题,这也是继歼-20之后空军仍然大规模装备歼-10C的重要原因。但对于海航来说,其装备规模较小,因此成本不如空军敏感,而是更注重单机的性能,歼-10C的负载和航程缺陷,在海航看来会进一步放大。更重要的是,虽然现在国产航空发动机的可靠性水平不低,但双发和单发之间还存在明显的差距,毕竟即使双发战斗机还有回弹的动力,单发战斗机的攻击性不大,海航的主战空域位于海面之上, 飞机的故障正面临着异常恶劣的海洋环境,这与空军面临的情况截然不同。
单发和射程、载荷等因素使歼-10难以进入海航"法制之眼"
单发战斗机在陆地上失败,可以选择强行降落或跳伞逃跑,只要飞行员能安全着陆,基本上不会有生命危险,与大海完全不同。自喷气式飞机时代到来以来,很少有成功的海上着陆,至于跳伞,尽管海军战斗机配备了定位和生命支持设备,但飞行员在海上幸存下来的时间仍然以小时为单位。美国海军近日将一架MH-60S直升机撞入海中,在目击坠机现场的人的情况下,立即展开直升机救援,机上六人中有五人下落不明,最终被发现死亡。跳伞后,战斗机飞行员的定位装备受制于装备数量和精度,救援部队到达的时间,以及洋流、海况等因素,成功救援的概率可想而知。
美国海军MH-60S直升机
正因为如此,海天学生不喜欢单发战斗机,虽然在2012年收到了一个团的歼-10AH,但也因为当时对第三代战斗机的不正常渴望,极度缺乏空对空作战能力,是最后选择。事实上,这20多架歼-10AH飞机也主要用于陆地训练,也并排证明了海军对海上单发战斗机训练风险的担忧。而且,歼-10C的情况与歼-20不同,在空军目前装备近200架歼-10C的情况下,成飞有足够的能力为海航提供歼-10C战斗机,但歼-10C本身的短形式性能板和单发设计限制了海航的采购。
空军装备的歼-10C已成为一种规模
歼-16面临的情况是最特殊的。海航成立初期的目的是从海上方向瞄准海空威胁,而空军单独指挥调度有利于发挥主动性,但近年来,海航逐渐转变为以反舰为核心的空军,近年来,虽然服役的歼-10AH和歼-11BH等空中优势战斗机, 还可以作为轰击-7、轰击-6等反舰导弹飞机护航战斗机。事实上,海航更倾向于装备苏-30MK2多用途战斗机,为了实现同时进行反舰、空对空任务,简化装备型号、数量的目的,这也是苏-30MK2装备十多年来,海航一直热爱其根本原因。因此,海航理论上应该非常期待歼-16,它可以被称为"苏-30MKK的增强版",但事实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
海航一直很喜欢苏-30MK2
从表面上看,空军对歼-16的需求非常迫切,毕竟歼-16是目前国内综合性能仅次于歼-20战斗机的,其出色的大射程、大负荷导弹优势,是空军不可缺少的外力打击力量。虽然沈飞近年来也为歼-16建造了一条脉动生产线,但距离空军的需求还有一段距离。因此,尽管歼-16在海军服役的传闻一再传闻,但尚未得到官方证实。考虑到歼-16已经小批量生产了6年多,空军应该可以毫无问题地将其部分生产能力分配给海航,即使需求很高。因此,内部情况可能不是海航拿不到歼-16,但在海航未来的规划中,可能没有歼-16的位置。
歼-16也已经生产多年
海军陆战队是一个相当特殊的级别,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只有中国和俄罗斯拥有更大的级别,并配备了更先进的战斗机。从本质上讲,两者都面临着从海上到陆地的强大威胁,海军陆战队实际上是作为反舰或反航母力量而存在的。中国海军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在航母领域,仅仅10年就走在了世界前列,有了物质基础和经验才出海。再加上国产反舰弹道导弹的反航母能力日益锐利,海军陆基空军的反航母作用逐渐减弱,剩下的任务与空军有更大的交会,因此很可能在未来,海军空军全部转向航空母舰,只有少数反潜机或巡逻机。当然,这需要时间才能实现。
海军航空母舰和舰载飞机开始成形
海军目前拥有两艘滑翔航空母舰,理论上最多可搭载60架歼-15飞机,算上陆上训练和预备役部队,总规模应在80架左右。而海军航空陆基战斗机和歼-7的总数不到300架,考虑到歼-15是一种多用途重型战斗机,因此,只有大约180架飞机就足以承担原有的陆基部队承担任务,而且凭借航母的机动性,灵活性远远超出。根据航母建设计划和时间表,海军将在2028年至2030年间配备两艘弹射器航空母舰,届时船上固定翼飞机的数量将在150架左右。换句话说,到2030年左右,海军空军将基本拥有一个完全舰载基地,而海航很可能受到这种考虑的激励,只是在三代半和四代战斗机重新加油时行动缓慢。
歼-15是海军目前唯一的舰载飞机
而在这不到10年的时间里,海航即使没有增加新的战斗机,也通过现役歼-11BH和歼-11BSH(双座客车型)改造,为了达到保证战斗力的效果,毕竟海航目前80多架歼-11BH系列战斗机,都是早期生产的机型,绝大多数只能空运, 但是没有能力在地面上,在海上战斗。从理论上讲,只要歼-11BH简单升级,加强雷达地对地、海对海搜索能力,同时改进其航电设备和数据接口,以很小的成本就足以达到目前歼-15的水平,具有一定的多用途作战能力,虽然不进入三代半战斗机范畴,但增强的反舰能力也可以满足海航的需求。歼-11BSH的改造,可以更加深入,通过更换相控阵雷达等方式让歼-16接近,保证一定的高端作战力量,是成本和战斗力之间的平衡。事实上,空军已经开始改进现有的歼-11B,并催生了"歼-11BG"型号,但尚未正式获得批准,因此歼-11BH的改进在技术上并不是问题,由此产生的战斗力提升足以支持海航未来10年的需求。
歼-11BS具有巨大的改进潜力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海航一直是一个相对尴尬的角色,其获取航空资源与空军相距甚远,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作战能力,但鉴于早期的机队规模较小,海上防务压力在实践中非常大,海航不得不保持一定的规模, 各种无助的确是难以形容的。在海军逐渐向海洋移动的当前形势下,海军陆基飞行员很难跟上海军前进的步伐,在完成历史任务后,也可预见到进一步找到自己的最终位置和归属感。目前,经过多年的拖延,歼-10C进入海军的可能性基本已经不复存在,歼-20和歼-16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这使得10年前作为新装备进入海航的歼-11BH,很可能成为最后一批海军陆战队空军战斗机,而歼-11BH最终退役的时间, 很有可能是海军空军完全入海,龙腾飞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