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空軍“三劍客”量産六年,服役500架後,為何海航一架都未裝備?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戰鬥機領域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近年來,出現了所謂的"三劍客"的殲-10C、殲-16、殲-20,成為空軍新型作戰力量的核心。自2015年以來,這三架戰鬥機在空軍中總共擁有約500架,使其成為美國空軍以外世界上最強大的空軍。與中國海航陸基部隊相比,有點"沉悶",在2016年左右收到最後一批殲-11B後,沒有新一批戰鬥機,三代半和四代戰鬥機裝備為"零",新型戰鬥機機隊相比空軍出現了500:0的局面,盡管海軍陸基空軍的規模有限, 但這一比例似乎也顯示出其尴尬的地位。

空軍“三劍客”量産六年,服役500架後,為何海航一架都未裝備?

殲-20目前隻在空軍服役

事實上,空軍在戰鬥機領域上司海航有着悠久的曆史。當空軍在1992年獲得俄羅斯蘇-27SK重型戰鬥機時,海航仍然隻有殲-7和殲-8戰鬥機,直到2004年才收到24架俄羅斯制造的蘇-30MK2多用途戰鬥機,比空軍晚12年進入三代機領域。國産殲-10、殲-11戰鬥機性能成熟後,也是空軍的優先補給,海航還沒拿到第一批殲-10AH和殲-11BH(海航将在空中和海上之後的通用裝備号加一個"H"),又晚了四年。就目前而言,海航最新的"延遲"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不僅在短時間内無法獲得J-20,J-16,J-10C,而且可能永遠不會裝備。

空軍“三劍客”量産六年,服役500架後,為何海航一架都未裝備?

海航裝備蘇-30MK2和殲-10AH

海航無法裝備殲-20的原因很簡單:空軍對殲-20的需求太迫切了。目前,鄰國南韓、日本、澳洲甚至新加坡都已訂購了美國F-35隐形戰鬥機,其中包括來自日本的147架,來自日本的約28架(日本一架),來自南韓的40架,來自中國的約36架(預計到今年年底),來自澳洲的100架,來自新加坡的約48架,來自新加坡的4架。通過這種方式,從這四個國家總共訂購了291架,約有112架已抵達。加上美國在日本岩隈基地部署的F-35中隊(24架),以及美國兩栖攻擊艦卡爾文森号航空母艦攜帶的6架F-35B和10架F-35C,中國空軍正承受着來自150多架F-35的壓力。

空軍“三劍客”量産六年,服役500架後,為何海航一架都未裝備?

日本是亞洲購買F-35的最大國家

未來10年,美國還将在日本岩手、嘉手納和三澤基地部署5個F-35中隊(120架),在南韓吳山和群山基地部署4架F-35中隊(96架)。到那時,美國及其盟國将在我們周圍集結大約550架F-35。如此驚人的規模給中國空軍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中國空軍迫切需要大量殲-20來挑起空中力量的争奪戰,對沖F-35的威脅。雖然成飛已經開始了多條脈動生産線全面投産,但目前殲-20的100架左右飛機數量顯然還不夠,至少要達到300架左右勉強夠用,500架就叫上遊邊緣了。是以,海航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分為殲-20的可能性不大。

空軍“三劍客”量産六年,服役500架後,為何海航一架都未裝備?

F-35B已經在美國陸軍兩栖攻擊艦上批量服役

此外,從軍事任務分析來看,海航可能不打算裝備殲-20。海航對開發下一代隐形艦載飛機的渴望是毋庸置疑的,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殲-20上架的可能性并不大。是以,如果海航陸基部隊裝備殲-20,那麼海航的兩支戰鬥機部隊将裝備兩種不同的隐形戰鬥機,這可不是ENA,後勤壓力是無法承受的。更重要的是,海軍多年來是否投入巨資建造重型裝備,如新的國産航空母艦,戰略核潛艇和055驅逐艦,耗資近1億美元,這是值得商榷的。是以,在短期内,海航裝備殲-20不太可能,從長遠來看,毫無疑問,隐形艦載飛機更具吸引力。

空軍“三劍客”量産六年,服役500架後,為何海航一架都未裝備?

國産隐形艦載飛機飛掠彈射航母模拟

相比之下,海航不太可能配備殲-10C。作為單發戰鬥機,殲-10C最突出的優點是靈活性和低成本,可以解決我國三代半戰鬥機數量少的問題,這也是繼殲-20之後空軍仍然大規模裝備殲-10C的重要原因。但對于海航來說,其裝備規模較小,是以成本不如空軍敏感,而是更注重單機的性能,殲-10C的負載和航程缺陷,在海航看來會進一步放大。更重要的是,雖然現在國産航空發動機的可靠性水準不低,但雙發和單發之間還存在明顯的差距,畢竟即使雙發戰鬥機還有回彈的動力,單發戰鬥機的攻擊性不大,海航的主戰空域位于海面之上, 飛機的故障正面臨着異常惡劣的海洋環境,這與空軍面臨的情況截然不同。

空軍“三劍客”量産六年,服役500架後,為何海航一架都未裝備?

單發和射程、載荷等因素使殲-10難以進入海航"法制之眼"

單發戰鬥機在陸地上失敗,可以選擇強行降落或跳傘逃跑,隻要飛行員能安全着陸,基本上不會有生命危險,與大海完全不同。自噴射機時代到來以來,很少有成功的海上着陸,至于跳傘,盡管海軍戰鬥機配備了定位和生命支援裝置,但飛行員在海上幸存下來的時間仍然以小時為機關。美國海軍近日将一架MH-60S直升機撞入海中,在目擊墜機現場的人的情況下,立即展開直升機救援,機上六人中有五人下落不明,最終被發現死亡。跳傘後,戰鬥機飛行員的定位裝備受制于裝備數量和精度,救援部隊到達的時間,以及洋流、海況等因素,成功救援的機率可想而知。

空軍“三劍客”量産六年,服役500架後,為何海航一架都未裝備?

美國海軍MH-60S直升機

正因為如此,海天學生不喜歡單發戰鬥機,雖然在2012年收到了一個團的殲-10AH,但也因為當時對第三代戰鬥機的不正常渴望,極度缺乏空對空作戰能力,是最後選擇。事實上,這20多架殲-10AH飛機也主要用于陸地訓練,也并排證明了海軍對海上單發戰鬥機訓練風險的擔憂。而且,殲-10C的情況與殲-20不同,在空軍目前裝備近200架殲-10C的情況下,成飛有足夠的能力為海航提供殲-10C戰鬥機,但殲-10C本身的短形式性能闆和單發設計限制了海航的采購。

空軍“三劍客”量産六年,服役500架後,為何海航一架都未裝備?

空軍裝備的殲-10C已成為一種規模

殲-16面臨的情況是最特殊的。海航成立初期的目的是從海上方向瞄準海空威脅,而空軍單獨指揮排程有利于發揮主動性,但近年來,海航逐漸轉變為以反艦為核心的空軍,近年來,雖然服役的殲-10AH和殲-11BH等空中優勢戰鬥機, 還可以作為轟擊-7、轟擊-6等反艦飛彈飛機護航戰鬥機。事實上,海航更傾向于裝備蘇-30MK2多用途戰鬥機,為了實作同時進行反艦、空對空任務,簡化裝備型号、數量的目的,這也是蘇-30MK2裝備十多年來,海航一直熱愛其根本原因。是以,海航理論上應該非常期待殲-16,它可以被稱為"蘇-30MKK的增強版",但事實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

空軍“三劍客”量産六年,服役500架後,為何海航一架都未裝備?

海航一直很喜歡蘇-30MK2

從表面上看,空軍對殲-16的需求非常迫切,畢竟殲-16是目前國内綜合性能僅次于殲-20戰鬥機的,其出色的大射程、大負荷飛彈優勢,是空軍不可缺少的外力打擊力量。雖然沈飛近年來也為殲-16建造了一條脈動生産線,但距離空軍的需求還有一段距離。是以,盡管殲-16在海軍服役的傳聞一再傳聞,但尚未得到官方證明。考慮到殲-16已經小批量生産了6年多,空軍應該可以毫無問題地将其部分生産能力配置設定給海航,即使需求很高。是以,内部情況可能不是海航拿不到殲-16,但在海航未來的規劃中,可能沒有殲-16的位置。

空軍“三劍客”量産六年,服役500架後,為何海航一架都未裝備?

殲-16也已經生産多年

海軍陸戰隊是一個相當特殊的級别,在世界主要國家中,隻有中國和俄羅斯擁有更大的級别,并配備了更先進的戰鬥機。從本質上講,兩者都面臨着從海上到陸地的強大威脅,海軍陸戰隊實際上是作為反艦或反航母力量而存在的。中國海軍近年來發展非常迅速,特别是在航母領域,僅僅10年就走在了世界前列,有了物質基礎和經驗才出海。再加上國産反艦彈道飛彈的反航母能力日益銳利,海軍陸基空軍的反航母作用逐漸減弱,剩下的任務與空軍有更大的交會,是以很可能在未來,海軍空軍全部轉向航空母艦,隻有少數反潛機或巡邏機。當然,這需要時間才能實作。

空軍“三劍客”量産六年,服役500架後,為何海航一架都未裝備?

海軍航空母艦和艦載飛機開始成形

海軍目前擁有兩艘滑翔航空母艦,理論上最多可搭載60架殲-15飛機,算上陸上訓練和預備役部隊,總規模應在80架左右。而海軍航空陸基戰鬥機和殲-7的總數不到300架,考慮到殲-15是一種多用途重型戰鬥機,是以,隻有大約180架飛機就足以承擔原有的陸基部隊承擔任務,而且憑借航母的機動性,靈活性遠遠超出。根據航母建設計劃和時間表,海軍将在2028年至2030年間配備兩艘彈射器航空母艦,屆時船上固定翼飛機的數量将在150架左右。換句話說,到2030年左右,海軍空軍将基本擁有一個完全艦載基地,而海航很可能受到這種考慮的激勵,隻是在三代半和四代戰鬥機重新加油時行動緩慢。

空軍“三劍客”量産六年,服役500架後,為何海航一架都未裝備?

殲-15是海軍目前唯一的艦載飛機

而在這不到10年的時間裡,海航即使沒有增加新的戰鬥機,也通過現役殲-11BH和殲-11BSH(雙座客車型)改造,為了達到保證戰鬥力的效果,畢竟海航目前80多架殲-11BH系列戰鬥機,都是早期生産的機型,絕大多數隻能空運, 但是沒有能力在地面上,在海上戰鬥。從理論上講,隻要殲-11BH簡單更新,加強雷達地對地、海對海搜尋能力,同時改進其航電裝置和資料接口,以很小的成本就足以達到目前殲-15的水準,具有一定的多用途作戰能力,雖然不進入三代半戰鬥機範疇,但增強的反艦能力也可以滿足海航的需求。殲-11BSH的改造,可以更加深入,通過更換相控陣雷達等方式讓殲-16接近,保證一定的高端作戰力量,是成本和戰鬥力之間的平衡。事實上,空軍已經開始改進現有的殲-11B,并催生了"殲-11BG"型号,但尚未正式獲得準許,是以殲-11BH的改進在技術上并不是問題,由此産生的戰鬥力提升足以支援海航未來10年的需求。

空軍“三劍客”量産六年,服役500架後,為何海航一架都未裝備?

殲-11BS具有巨大的改進潛力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海航一直是一個相對尴尬的角色,其擷取航空資源與空軍相距甚遠,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其作戰能力,但鑒于早期的機隊規模較小,海上防務壓力在實踐中非常大,海航不得不保持一定的規模, 各種無助的确是難以形容的。在海軍逐漸向海洋移動的目前形勢下,海軍陸基飛行員很難跟上海軍前進的步伐,在完成曆史任務後,也可預見到進一步找到自己的最終位置和歸屬感。目前,經過多年的拖延,殲-10C進入海軍的可能性基本已經不複存在,殲-20和殲-16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這使得10年前作為新裝備進入海航的殲-11BH,很可能成為最後一批海軍陸戰隊空軍戰鬥機,而殲-11BH最終退役的時間, 很有可能是海軍空軍完全入海,龍騰飛的那一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