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年营业额超4亿,我抓住了“躺平”背后的百亿商机|后窗

作者:投中网

大家好,这里是投资网第六期《后窗》栏目。这是一个关于工作场所和人的专栏,在这里,我们看到工作的另一面。通过个性化的故事,观察人们的处境和行业前沿的变化。

最近,"平躺"这个词在互联网上疯传。一边是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狂欢,另一边是无数专家、学者和公开的叹息,说"平躺是可耻的"。但这位资深心理咨询师穆世磊,这也只是目前社会弥漫焦虑的恰逢其时,是"内部音量达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没有人能摆脱社会环境,孤身一人。根据国家流行病学研究所的数据,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的抑郁症发病率增加了120倍。今天,每100人中有13人患有焦虑症。相应地,广东省医保局近日宣布,自2021年8月15日起,心理治疗将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心理学家/从业者也将成为社会上最具差距的职业之一。

一方面,专业供给严重短缺,另一方面,有数百亿的商机。数据显示,2015-2019年,中国心理咨询行业市场规模逐年增长,复合增长率为11%,2019年心理咨询市场规模为406亿元。

市场巨大,如何把握商机?

心理学家和高级心理顾问

灾难发生后,引发更大的市场需求

我原本学的是环境科学,2008年在汶川,我到现场进行环境考察。不信教者,我所经历的灾难反过来又成为心理咨询行业起步的重要里程碑。

2008年,数以万计的心理学家和辅导员前往汶川,对社会公众进行心理辅导。我5.12半月后到达汶川,大部分人都搬到了相对安全的地方,尽管有这样的灾难,大多数四川人的眼中还是很乐观的,像往常一样聊天,打麻将,这让我很震惊。你会认为他们在精神上有弹性和弹性,对吧?直到后来我学习心理学,我才意识到这种情况只不过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延迟发作,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时,花了很长时间才愈合。

我们心理学界有个笑话说,2008年汶川大地震被称为心理咨询的第一年,因为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大规模的灾害往往会刺激更大的市场需求,那一年,在需求爆发和媒体的推动下,"创伤后应激障碍"、"危机干预"、"心理援助"开始成为常用词。展望未来,中国人能够自觉照顾心理健康问题是少数。同样的逻辑也解释了为什么自疫情爆发以来,社会暴力、公众焦虑和恐慌普遍上升。

我不確定2008年去汶川的經歷是否對我現在的職業選擇有直接影響,但我確實慢慢覺得,我對「人」的好奇心遠遠超過「環境科學」,而且經常有「幫助別人」的動機。2012年,我获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2017年,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考试已被国家取消),并开始在心理咨询行业做志愿者工作,直到2015年在北京大学获得心理学研究生,正式进入理科班进行系统学习,然后继续阅读Bo。现在,除了是心理学博士生外,我还和几个朋友一起创办了一家心理咨询公司,是海淀区最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之一。

我的研究和工作主要是"危机干预",最重要的工作是及时干预有自杀倾向的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我的受访者被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同学发现有严重的自杀念头,然后被带到我这里进行评估和帮助。在我的一位受访者中,我们几个月来一直在为他提供心理咨询,甚至精神药物干预,进展甚微。有一天,他突然和一个同学说再见,这个同学因为听了我的心理危机鉴定课,马上就找到了我,我们一起发动了一切力量去寻找他,但是当我们找到他时,他已经服用了自杀药物,我们赶紧把他送到医院,甚至一次进了ICU, 好及时找到,最后这位同学被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作为转折点,他渐渐向我们敞开心扉。现在,回想起在救援室外等待"最后审判"的情况,我还是冷汗如雨。

在我的咨询生涯中,这种事情每年都会发生。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位同学是幸运的。另一组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60%实际自杀的人在自杀前没有寻求任何形式的帮助,甚至没有与朋友交谈过。这也是我们危机干预中最令人头疼的问题之一。

在过去的10年里,我确实觉得这个行业的需求正在急剧增加。这也与时代发展的困难密切相关。例如,现在经常提到内在的体积,鸡,信息爆炸和焦虑在与欲望的斗争中。根据美国国家流行病学研究所的数据,现在每100个中国人中至少有13个患有焦虑症,从1980年代的1%上升到2%。

有时候我会想到当下这种弥漫性的不安全感和弥漫性的焦虑的原因,中国特色的一个特点就是中国人有集体的创伤。比如,我们的父母或者经历过饥荒、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下岗潮等特殊历史时期,他们的生存特点是不断争夺生存的资源,这种在下一代的维护和教育上的不安全感,会不自觉地进行代际传递,尽管生活环境与前世不同。

"回文川地震说。2018年汶川大地震十周年之际,我回到家乡,见到了当时我们扶持的人,发现心理学现在和2008年一样流行。从政府到公众,对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和求助渠道都有质的飞跃。

刘东越来越看到快乐的创始人

一年营业额超过4亿,但仍未用完独角兽

正如穆博士所说,中国患有焦虑症的人口比例约为13%,这意味着该国的总人数超过1亿人,这个市场是巨大的。但行业尚未"火爆"起来,有中国市场特色的真正原因。直到我开始在这个行业创业后,我才意识到。需要明确的是,很少有人能在这条线上赚钱。

从市场来看,心理健康行业的需求一直存在,但一直不符合人们的心理认知。心理问题分为三个层次:在中国,大约有3000万人需要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学家来治疗;过去,几乎每个人都有阶段性心理健康问题,但人们的认知水平各不相同,许多人认为他们没有问题。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内隐的民族,因为内心的"耻辱",人们不想和陌生人一起去而不建立信任,去处理内心的想法。正是这些认知偏差,导致心理咨询市场这么多年没有"爆炸"。我们可以看到强劲的市场需求,可以站在企业盈利的视角,而看不出哪个企业的商业模式能够完全贯彻,有大量的"独角兽"跑出来。

与巨大的市场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个事实是,该行业人才极度短缺,2002年至2017年间,约有150万人获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但实际从事该职业的人数不到6000人。这里有两个问题,很多完成考试的人不会去做这条线,留在这条线的人不知道该去哪里,我想打破这个行业的僵局,为这个行业提供人才。在政策层面,建立强大的专业团队心理供给培训体系也是大势所趋,所以我想提前进入这条线,占据一个坑位进来。

在此之前,我一直在做纯专业资格考试业务,2019年8月开始停止老业务,完全全部在心理领域,主要做心理行业人才的培训和供给,弥补市场供给缺口。从某种程度上说,选择在这个细分市场创业,要靠的是我自己的创业经历。

与其他心理创业公司不同,我根据最现实的现状将我们的产品定位为会员制。我发现,真正想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有两面的诉求,从表面上看,很多用户想要增加收入技能来接受我们的心理职业教育,更深层次的诉求是,ta本身也有一些心理问题,希望学会找干预者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更简单粗暴,有些会员想找个答案,比如我的孩子不吃?因此,我们的会员产品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帮助会员完成对年轻白人的培训,以达到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回过头来看,我们还必须做好泛心理内容服务。

总而言之,在我看来,根据中国人的性格特征,教育市场是解决人们心理问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只有人的认知改变,才会衍生心理咨询、小组课程等场景。这是一个缓慢的努力,如果你一开始进来并考虑赚钱,这个阶段会让你非常尴尬。

自2019年11月成立以来,我们的产品已服务于40,000名会员,拥有近700人的团队,每年营业额约为4亿。

薛莹:B站心理提升大师

10个月来,我有50万粉丝

我在睡前是一名记者,但这并不是我唯一的职业身份。毕业五年后,我担任产品经理,连续加入两家心理学创业公司,并做了近3年的记者,以提高我的内容技能。我一直很清楚,这些职业身份只不过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情的"能力拼图"。

一年营业额超4亿,我抓住了“躺平”背后的百亿商机|后窗

我在山东大学法学专业读本科,从大二就开始发现自己对心理学的兴趣,于是我去了心理咨询中心实习,然后又去了英国学习心理学的研究生,正式踏上了心理学的轨道。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深深地影响了我。他在《论成为一个人》中提到,他遇到了许多在生活困难中挣扎的人,辍学的大学生,婚姻破裂的家庭主妇,担心自己随时会发疯的男人,陷入无休止的性幻想而无法工作的大学教授......这些困境看似相隔千里,但在错综复杂的生活背后,也许最终都指向一个问题,"我,我到底是谁?你如何成为我自己?"

在我出国留学之前,我为自己做了一张兴趣图。我在一份我感兴趣的白皮书上列出了三五个行业,希望利用我的大学时代来探索我未来的职业生涯。我凭直觉写的前两个关键词是:心理学和媒体。我没想到今天会发现这两个行业之间的联系。

2016年毕业后,我发现国内的心理服务和就业体系并不完善,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很难直接进入这个领域,于是我加入了一家互联网招聘公司,担任产品经理。这是一个可以同时处理人和需求的职位,现在我想来我的产品思维也受益于这个职业。加入心理创业,也想找个方向,看看别人怎么做,有更清晰的路径规划,我去做了几年的记者,打磨自己的内容制作能力。

当我还是记者的时候,我专注于领域的内容和消费,下班后我做心理咨询,坚持正念冥想,也对每一个大大小小的心理数字贡献,也来自公众号、摇音、头条等平台进行小规模的水质检测。直到有一天,我才发现威世智金融(Wizards Finance)代表的视频博主在网站B上发布了基于知识的视频,意识到该平台可能已经具备了托管中长视频的能力。2020年3月,我也开始尝试向B站发送一段视频,起初粉丝只有个位数,没想到,在第6段视频中,那段关于《成瘾心理学原理》的视频居然给我带来了超过15万粉丝,曾经冲到了B站热播榜首,幕布盖住了背景画面, 一个评论大楼可以达到数百个...这些都是真正的粉丝,我承认,我闻起来很"血腥"。

这个视频火了不到一个月,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去了全职的师傅工作。该视频还带来了最直观的经济价值,其次是后台的广告商。例如,有大量睡眠行业相关的广告商去寻找,这个行业和心理行业息息相关。好在看,在我看来,做内容,至少不要饿死。

在我担任全职上级的10个月里,我在B站拥有391,000名粉丝,我已经是该领域的顶级所有者。只要你在单一平台上做得好,其他平台就会来找你,再加上小红书、知识等平台,我大概有五十万粉丝。如果有资本投资我,我会直接告诉他们,这个行业的增长速度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快,希望他们会仔细考虑。每当我的粉丝在屏幕上给我"谢谢",或者在评论部分"建造一座建筑"来解释我的视频对他们所做的改变时,这都是我觉得最有价值的时刻。

我不会一味地把自己推到网红的位置上,我想用3到5年的时间慢慢扎根,成为行业内有影响力的KOL,网路加速实现流程可能会让我忽略职业本身需要的内生成长力量。B站用户一般都有较高的学历,有关爱心和愿意付出的意愿是非常好的,我想建立自己的品牌实力,这部分用户渗透沉淀下来做课程咨询和改造。现在这个模型已经初步运行,KOL-plus课程模式确实已经验证了上限更高。

张章,青松基金合伙人

纵观几十个心理创业项目,行业成熟了,必须有耐心

心路一定是需要长期关注的轨迹,但核心是在什么时间。从现在开始,这个行业还为时过早,如果我们具体说这个行业能起多久,我估计至少是5到10年。

从2016年开始看赛道,做市场调研,林林也看过一共五六十个项目,但说实话,能继续活到现在的并不多。创业者在这个行业,有一些感受,你往往被他们的真诚所感动。但在市场层面,我对市场的成熟度有三个标准:

1、供给侧人均心理咨询师比例;

2.需求方人群接受度;

3.企业端的验收情况,能否进行大规模采购。

从这三个角度来看,中国目前的市场形势与成熟的美国市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投资者通常将项目看作产品类型和服务类型两大类,产品类型容易量化、标准化、规模化、服务型市场很难具备这些特点。而现阶段的心理行业有着比较强的服务属性。当今这个市场问题的核心是缺乏行业标准。直到2017年,大家都会去看辅导员证书,但由于市场乱象,证书在2017年也被取消,新的行业标准尚未制定。非标服务型产品的另一个特点是,消费者自己不判断一个服务的质量,不知道如何为他们找到合适的服务。

教育、考试、线下诊所、医疗服务...现在,行业上下游,最容易规模化还是在药用服务领域,即精神疾病药市场,约300亿个市场,但这也仅限于上游药企,中间服务商利润不高。

现在,如果有新的公司模式从这个行业走出来,我会看看它们,并期待出现不同的创新。无论是模式创新还是技术创新,还是要做些什么来设定行业标准。不得不说,这个行业人才标准高,培训周期长,我认为技术在这些领域仍有创新或提供解决方案的潜力。

"后窗"专栏介绍:职业故事。唱片巨头,也关注个人,一些站在行业前沿的人要坚持,也从裂缝中找到了机会。我们回过头来,看到工作的另一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