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时代面孔|封面人物王成刚:荟聚民族文艺,绽放新时代华彩

作者:时代面孔
时代面孔|封面人物王成刚:荟聚民族文艺,绽放新时代华彩

二零二二年九月,中央民族歌舞团成立七十周年。

1952年9月1日,中央民族歌舞团的前身——中央民族学院民族文艺工作团在位于北京的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礼堂正式成立。当天,各个民族、各届人士齐聚一堂,庆祝“民族文艺工作团”诞生。1954年2月,民族文工团正式更名为中央民族歌舞团。

“70年来,几代艺术工作者用不懈地追求和实践,造就了这朵‘永不凋谢的民族艺术之花’,而这里承载的,还有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一家亲’。”回溯历史,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出监督、北京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王成刚饱含深情。

时代面孔|封面人物王成刚:荟聚民族文艺,绽放新时代华彩

从营造纯粹艺术氛围、以现代技术手段创新表演形式,到大力扶持艺术人才成长、深入发掘民族文化,王成刚正带领这支少数民族文艺“国家队”,在新时代的路上创新而行。

刚刚过去的8月,中央民族歌舞团、北京市海淀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为主办单位,由中央民族歌舞团出品的跨界融合戏剧艺术《柒》在民族剧院上演,亮相“山河青春 时代未来”第十一届中关村国际青年艺术季。“这台汇聚各民族声乐、舞蹈,声、光、电手段高度融合的作品,是我们对历史传承的致敬,也是我们聚焦筑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主线,对国家、社会发展的时代回应。”

在纯净的艺术氛围中传承经典、创新形式

成立于1952年的中央民族歌舞团,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少数民族文艺表演院团。

“这是蒋大为在唱《桃花盛开的地方》,这是德德玛、拉苏荣,这是肉孜·阿木提,还有阿旺·洛桑顿珠、‘彝人制造’……中央民族歌舞团以继承、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为宗旨,自成立以来,这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作,把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奉献给各族人民,受到各族人民的喜爱。”走在中央民族歌舞团的长廊里,两边墙上精心装裱、悬挂的几十幅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照片,串联起歌舞团富有历史意义,又颇具时代气息的荣耀历史。

70年发展历程中,中央民族歌舞团培养和造就了杨丽萍、腾格尔等一大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并创作上演了《瑶族舞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雀之灵》《骏马奔驰保边疆》《天堂》等有品位、有格调的精品力作。这些带有浓郁民族气息的歌与舞,在几代国人中流传,也是无数离家在外的人心中永恒的声音。

时代面孔|封面人物王成刚:荟聚民族文艺,绽放新时代华彩

艺术总监王成刚彩排指导

身为团长,王成刚悉心呵护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让它们焕发新时代的光彩。2019年,王成刚到任第三年,中央民族歌舞团与中央民族大学联袂演出的舞蹈《战马》即获得中国·西昌第十二届荷花杯中国舞蹈最高奖金奖,这里面,除了演员、导演制作的努力,也少不了王成刚等后方领导的支持与指导。作为一部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直达心灵的作品,《战马》让人从作品中得到精神与意志的满足与快乐,能温润心灵、启迪心智。“越是时代发展,人们越需要心灵上的东西,越要进剧场看演出,因为演员舞台上震撼的表演,往往能让观众产生心灵上的碰撞,焕发心灵的东西,得以慰藉、得以共鸣、得以满足情感的诉求。”王成刚说。

前几年,王成刚带领歌舞团举行民族舞蹈专场演出,近30个少数民族的经典节目荟萃。“虽然是经典荟萃,但其实都是观众熟悉的老作品”,他觉得,这样的专场演出不仅要通过高质量的演出吸引观众,还要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有更大的信息量、更强的代入感。他通过诗歌、民族特色乐器,甚至影像作品,将整台晚会串联起来,观众既不会审美疲劳,还能通过多媒体的串场了解更多关于节目与那个时代的背景故事。“也没有用很复杂、昂贵的技术手段,只是几块LED屏幕,可能就会为整台晚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意境和观赏体验。”王成刚说。

2021年9月,民族器乐作品《声声不息》,在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闭幕式文艺晚会上首演,广受好评。“这是由团里青年作曲刘晔,根据作曲家俞礼纯早期创作的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重新编创而成的民族器乐作品。新的形式并未冲淡歌曲原有的内涵,但让当下的观众有了新的感受。”王成刚认为,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中央民族歌舞团要做出这样的作品。

作为中国民族文艺的国家队,中央民族歌舞团也是服务国家发展、以艺术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王成刚讲道:“我们通过艺术创作,把共和国历史上很多民族团结、情深意长的故事搬上舞台。比如主题晚会《颂歌献给党》、舞蹈专场《舞彩家园》、音乐会《锦绣中华》等,不仅受到中国人喜爱,也被前来观看的各国驻华使节所喜爱和点赞。”

自2020年起,王成刚连续两年率领中央民族歌舞团走进中央党校为学员们进行演出,以文艺的形式,使学员们对各民族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

时代面孔|封面人物王成刚:荟聚民族文艺,绽放新时代华彩

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王成刚总导演召开动员大会

2021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王成刚带领歌舞团演职人员,继承光荣传统,再次承办了五年一届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闭幕式文艺演出。开幕式晚会《团结奋进新征程》和闭幕式晚会《共创未来共享荣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综合运用歌、舞、乐、朗诵、情景表演、音乐剧等艺术形式,打造出民族风格浓郁、时代气息浓厚、艺术观赏性强的作品,集中展示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之美,为推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挥了积极作用。

也是这一年,国家大剧院“春天在线”系列演出开启舞蹈专场,中央民族歌舞团《舞彩家园》入选其中。在丰富多彩的各民族舞蹈中选择其中11个作为创作题材,以独具少数民族风格的音乐作为12个作品的衔接,提前将观众带入辽阔的草原、幽静的山林、雄伟的雪山,为舞蹈的欣赏营造全方位的视听体验。演出中汇集了众多少数民族知名舞蹈家及音乐家,是一场极具民族特色的视听盛宴。

“我们就是要通过这些节目,讲述精彩动人的中国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族人民同舟共济、多姿多彩的幸福生活。”王成刚说,这是中央民族歌舞团不可撼动的坚守。

走进民族地区,与群众面对面、心连心

7月20日,一场“中华民族一家亲”慰问演出在鄂伦春自治旗拉开大幕。中央民族歌舞团用汇集传统经典和深入基层采风创作的艺术成果,通过声乐、器乐、舞蹈、情景剧等多种舞台形式,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歌舞艺术,全面呈现大陆多民族国家的绚烂、和谐之美,传递着各民族团结和睦的坚定信念和美好祝福,引导各族群众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拥护者、践行者、促进者。

盛夏8月,暑热如火。贵州省关岭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干部群众,却有比天气更加火热的高兴事。今年是关岭自治县成立四十周年,在此之际,中央民族歌舞团前来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下基层、送文化演出活动,为当地干部群众带来一场独具民族特色的视听文化盛宴。

走进基层生活、走进少数民族地区、走到各族群众中间去,始终是中央民族歌舞团的传统。1954年,时任名誉团长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到少数民族地区去,到生活中去建团”的口号。中央民族歌舞团全体人员背起行囊,向少数民族众多的大西南地区出发。那时,距离歌舞团更名完成,仅仅10天。

时代面孔|封面人物王成刚:荟聚民族文艺,绽放新时代华彩

龙胜各族自治县州县庆

“一年中,我们总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基层,在各民族群众中间。团里赴基层演出,我基本都会一起去。今年,我们刚刚去过贵州黔西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还将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路途都非常远,有些地方环境也很不好。”王成刚基本会跟演员们一起前往,真正深入基层,面对百姓,让少数民族同胞们看到来自国家级民族院团的、具有浓厚民族气息的演出,是他格外高兴的事。

每到一个地方,中央民族歌舞团的节目编排都会结合当地特色,花一番心思。“如果我们在舞台上演了他们本民族的传统歌舞,他们就会特别激动。”

今年,在黔南州演出时,正赶上连雨天。原本就不好走的路,更显艰难。演出时间安排在晚上,但当天下午,王成刚就看得到当地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愿意等大半天的时间来看我们的演出,每次给演员们的掌声都格外热烈,能得到百姓的认可,我们引以为荣。”

一般情况下,为了保证演出效果,中央民族歌舞团的主场演出都会在当地县城或镇上主要的场馆举行。但王成刚知道,在偏远的山乡里,还有很多百姓不但没办法到现场看演出,甚至一辈子没有见到过来自专业院团的演员站在自己面前表演。为了让更多百姓看到节目,主场演出后,演员们便会分成两三个小组,分头行动,深入田间地头、走到大山深处,在寨子里、田埂上,为当地百姓放歌。“有的地方人很少,演员开始跟大家面对面地唱,后来群众主动上前来拉着演员的手看着你唱,甚至跟你一起唱。真的很感人。”很多温暖的瞬间,在王成刚脑海中定格。

时代面孔|封面人物王成刚:荟聚民族文艺,绽放新时代华彩

十一游园活动王团指导工作

王成刚记得,在内蒙古的牧区,牧民们拉着刚刚表演完的演员进帐篷里,盛情地请他们一定留下吃手把肉。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演出时,在超过5000米的高海拔地区,演员们只有一天时间短暂适应高原环境,第二天演出时照样全情投入。“舞蹈演员很辛苦,只要上台,这支舞必须坚持跳下来。有的演员一场演出可能要跳两三个、四五个舞蹈,累得喘不上气来。下台后赶紧吸氧,等到自己节目的时候,又跃上舞台。没人觉得自己跳不动了,就在那里休息,这些年轻人都觉得,这是很丢人的事。”王成刚感动于演员们的付出,他知道他们心中,都有作为文艺工作者对百姓、对艺术的深厚情怀。

“我们深入基层,走进各族人民中间。这种面对面、心贴心地交流,跟站在大舞台上是不一样的。”王成刚说,每次走进基层,都会被百姓所感动,“我们作为国家级的民族歌舞团,就需要以这样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态度,把最好的作品献给各民族兄弟姐妹。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得起他们这种期盼和热情”。

将对舞蹈艺术的体悟,融入青年人才培养

王成刚从小学四年级开始“零基础”学舞蹈,从此与之结缘。

“家里并没有人从事文艺工作,只是青岛舞蹈团的老师到学校挑选学员时,把我选上了。”王成刚记得,老师把几个同学叫到办公室,让做了几个动作,王成刚照着老师说的一一完成,就这样成了青岛舞蹈团的一名舞蹈学员。“可能老师觉得我长得比较周正,完成动作时四肢也比较协调。”

虽然父母都不太知道舞蹈怎么“练”,但抱着让瘦弱的王成刚去锻炼身体的目的,毫不犹豫同意了这件事。

11岁的王成刚成为那一年整个青岛市挑中的8个舞蹈小学员中的一员。“零基础”的他不太记得当年练功时吃的苦,但他记得在青岛舞蹈团学习不久,他们就被送到上海舞蹈学校插班学习。在那段枯燥的日子里,王成刚刻苦地训练着。那时的作息是每天早上六点半前起床练早功,八点开始上课,下午继续上文化课,晚饭后又是练功,全天结束已经是晚上九点左右了。王成刚还经常自己加练,“当时自己确实也比较刻苦,觉得从老家到上海学习不容易,很珍惜这个机会,想尽量多学一些。”

从上海舞蹈学校毕业后,王成刚和同学们回青岛歌舞团上班。原本生活就这样按部就班地走下去,王成刚却在上班期间,努力学习报考北京舞蹈学院。20岁那年,王成刚成为北京舞蹈学院一名新生,专攻民族民间舞。在这里,他系统地接触到蒙、藏、维、朝、傣等各民族舞蹈。“傣族舞蹈的手型、比较收敛的动作,都包含了民族传统风俗、服饰、生活习惯在里面,而蒙古族舞蹈的奔放,也与他们生活在开阔的大草原有密切关联。”沉浸于各民族舞蹈中,王成刚感受到的是各民族的文化渊源,以及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时代面孔|封面人物王成刚:荟聚民族文艺,绽放新时代华彩

2022年3月24日林礼斌院长、姚睿总经理来团调研交流

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情谊,不经意间在年轻的王成刚心中播下种子。大学毕业后,他被分到北京歌舞剧院,那期间,王成刚对舞蹈艺术的尝试从民族民间舞扩展到现代舞,“当时北京歌舞团组建了北方第一家现代舞团,我参与了大量现代舞的创作和创新,对西方当代流行的舞蹈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切身的体会”。他参与创作、演出的舞剧《红与黑》,获得文化部大奖,成为现代舞中的经典作品。

此后几年,王成刚从演员到舞蹈队队长、副院长,直至担任北京歌剧舞剧院院长。此间,他推出舞剧《情天恨海圆明园》《丝路长城》和音乐剧《天桥》等多部音乐剧、舞剧作品,既叫好,又叫座。而在掌声和高度的市场认可面前,王成刚总是谦虚地把自己藏在幕后,把掌声留给一线的演职员们。出身舞台的他,深知观众的认可对演员们的鼓舞和激励。

观世界,而后观自我。几年间较为集中的现代舞生涯,让王成刚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对纯粹艺术的追求,都更进了一步。他开始回看民族舞蹈,强烈地认识到“原来还是太保守了,在原汁原味继承的基础上,我们的舞美呈现、表现形式,要有所创新。”

从一招一式按照老师的要求模仿,到融入新的技术手段进行二度创作。王成刚的舞蹈,从此更有个性与灵性。“民族文化几千年,但呈现在舞台上不能千篇一律。”

2017年,王成刚调任中央民族歌舞团工作,2020年起担任团长。而今,对舞蹈艺术、民族文化的体悟和理解,被他更多地赋予到中央民族歌舞团的人才培养中。

因为自己出身舞蹈演员,从一线成长至今,王成刚深知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舞蹈,尤其是民族舞这个专业里对演员挖掘、选拔、培养很重要。舞蹈者的艺术生涯是短暂的,就那么短短的几年,优秀的人才如果不及时培养,就会被淹没。”在中央民族歌舞团,王成刚重视演员成长,尽最大努力为各年龄段演员创造机会、提供平台。

对于很多少数民族来说,歌与舞是他们的根脉和文化传承。但在快节奏的当下,讲究口传心授,小众的民族歌舞等艺术形式,对青年的吸引力在慢慢降低。大家融入快节奏的生活,似乎慢慢淡忘了本民族的传统艺术。作为中国唯一国家级民族歌舞团团长,王成刚在带团进行基层演出、到少数民族地区调研采风时,总是不忘问一问当地有哪些出色的民族歌舞爱好者、传承人,哪怕路途远,他也尽量挤时间去实地了解、调研,“我们是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的国家队,要为更多的少数民族艺术工作者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培养、挖掘更多的少数民族演员,让那些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艺术被传承、被延续、被发扬光大。”

时代面孔|封面人物王成刚:荟聚民族文艺,绽放新时代华彩

慰问老干部胡松华

王成刚秉持公心、满怀真诚,广泛联结各民族新老艺术家,请他们充分展现自身所长,共同为中央民族歌舞团多出精品力作贡献力量。“每个演员自身条件不同,表现力也不同,因此要根据民族属性、民族歌舞的艺术元素的不同,让演员发掘自身可塑的特质,再通过艺术表现,让这些特质放大呈现。”他乐见艺术家们带着作品走进中央民族歌舞团,延续他们生命中不灭的对艺术的追求。

如今,来自天山南北、蒙古草原、版纳丛林、长白山下……带着执着追求与专业精神的蒙、回、壮、藏、维吾尔等37个民族400余名演职员工,怀着对艺术、对故乡、对生活、对祖国的爱,奉献和展示多彩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风俗奇观。

七十载岁月,充满艰辛,也无上荣光。再启征程,王成刚内心坚定,满怀期许:“在今后的创作中,我们将利用好中央民族歌舞团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歌舞乐,继续挖掘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资源和素材,探索文化的新时代表达方式,适应新时代观众审美需求,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实践回到人民中去,用艺术讲好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中国故事,唱响美好生活之歌,展示守正创新之舞,奏响民族团结之韵,展现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本文首发于时代面孔全媒体平台

策划|张强

撰文|何南

编辑|波仔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