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英雄儿女》王成原型于树昌:牺牲时22岁,67年后战友找到其家人

作者:朋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这句话,每个中国人都不会陌生。它出自经典电影《英雄儿女》,由主人公王成喊出。然而,鲜为人知的是,王成的英雄形象,其实有一个真实的原型——志愿军战士于树昌。这位年仅22岁就牺牲的青年战士,他的英勇事迹,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在他牺牲后的漫长岁月里,他的亲人经历了怎样的人生?为何他的战友们苦寻其家属长达67年之久?让我们跟随英雄的足迹,揭开这段尘封的历史。

《英雄儿女》王成原型于树昌:牺牲时22岁,67年后战友找到其家人

一、志愿军发起金城战役,于树昌奉命守卫无名高地

1953年6月,朝鲜战场硝烟弥漫。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朝鲜中部展开殊死搏斗,这就是著名的金城战役。金城,位于朝鲜中部的金化以北,是一个交通要冲。谁控制了金城,谁就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因此,双方都把夺取金城视为首要目标。

志愿军第23军73师218团奉命参加金城战役。6月29日晚,该团某连接到命令,要求他们坚守281.2高地东山腿的一处无名高地,牵制敌人,为主攻部队争取时间。这无疑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任务,因为守卫无名高地,意味着要独自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

于树昌是218团的一名步话机员,年仅22岁。他个子不高,但身体结实,性格沉稳。在战士们的眼中,他是一个可以信赖的战友。当连长宣布守卫无名高地的命令时,于树昌第一个站了出来。"首长,我请求守卫无名高地!"他坚定地说。

连长深深地看了于树昌一眼,点了点头。他知道,这个年轻的战士,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于树昌和战友们迅速赶到无名高地,开始构筑工事。这时,敌人的炮弹已经呼啸而至,在他们周围炸开了花。但是,没有人退缩,大家都在紧张而有序地工作着。

"砰!"一颗炮弹在距离于树昌不远处爆炸,震得他耳朵嗡嗡作响。但他丝毫没有慌乱,依然冷静地指挥着战友们:"快,把这里加固一下,敌人马上就要进攻了!"

果然,天刚蒙蒙亮,敌人就开始了疯狂的进攻。一波又一波的敌人,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无名高地发起冲锋。

志愿军战士们沉着应战,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战斗异常惨烈,高地上硝烟弥漫,枪炮声此起彼伏。于树昌冒着枪林弹雨,不停地用步话机联络指挥部,报告战况,请求炮火支援。

"报告首长,敌人又发起进攻了,我们弹药已经不多了,请求炮火支援!"于树昌的声音虽然有些嘶哑,但依然铿锵有力。

指挥部立即命令炮兵部队进行火力突击,一时间,无名高地上的敌人被打得人仰马翻,哀嚎遍野。

就这样,志愿军战士们在于树昌的指挥下,与敌人浴血奋战,坚守了一个白天一个黑夜。但是,敌人源源不断地增兵,而我军伤亡惨重。到了29日下午,除了于树昌,无名高地上的战士们已经全部牺牲。

《英雄儿女》王成原型于树昌:牺牲时22岁,67年后战友找到其家人

于树昌孤身一人,面对着敌人一次比一次更加凶猛的进攻。他知道,自己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但是,他没有退缩,而是更加沉着冷静地指挥着炮火,打退了敌人一波又一波的冲锋。

"于树昌同志,你那里还好吗?"指挥部的声音从步话机中传来,带着焦急和担忧。

"报告首长,我没事,我会坚持到底的!"于树昌坚定地回答。

此时,敌人已经包围了于树昌的阵地,形势万分危急。但是于树昌没有一丝惧怕,他知道,自己肩负着守卫阵地的重任,绝不能退缩。

这时,一个令人震撼的场景出现了。只见于树昌突然从掩体中跳了出来,高喊着"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请求炮兵部队向自己的阵地开炮。

这一刻,所有人都惊呆了。指挥部的同志们泪流满面,犹豫着是否下达开炮的命令。炮兵们也陷入了两难,他们不忍心向战友的阵地开炮。

但是于树昌再次喊道:"同志们,为了胜利,请向我开炮!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了!"

最后,指挥员含泪下达了开炮的命令。随着一声声炮响,无名高地上硝烟弥漫,大地颤抖。当硝烟散尽,人们看到,于树昌拿着最后一颗手榴弹,冲进了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

《英雄儿女》王成原型于树昌:牺牲时22岁,67年后战友找到其家人

22岁的于树昌,就这样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什么是"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二、于树昌孤身一人坚守阵地,指挥炮火打击敌人

随着战斗的持续,无名高地上的战士们渐渐倒下。炮火、枪林弹雨,无情地夺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到了6月30日上午,整个连队的战士们都已经牺牲,只剩下于树昌一人还在坚守。

面对眼前的惨烈战况,于树昌没有退缩,没有恐惧。他深知,自己肩负着守卫阵地的重任,决不能在这个关键时刻退却。他迅速收集了散落在阵地上的手榴弹,摆放在身边,做好了与敌人殊死搏斗的准备。

同时,于树昌冷静地用步话机联系上级指挥部,汇报战况:"报告首长,阵地上的战士们都牺牲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人。但请放心,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绝不会放弃阵地!"

指挥部的同志们听到于树昌的汇报,无不为之动容。团长孙斌更是紧握话筒,嘱咐于树昌要小心,并表示会尽快派兵支援。但于树昌却说:"首长,敌人已经逼近阵地,恐怕支援来不及了。请命令炮兵部队,随时准备向阵地开炮,我会尽最大努力指挥炮火,打击敌人。"

就这样,于树昌一个人坚守在无名高地上,面对敌人一波又一波的进攻。每当敌人逼近阵地,他就冒着枪林弹雨,用步话机呼叫炮火支援,精确报出敌人的位置和距离。

"炮兵注意,敌人出现在阵地东南方向,距离50米,火力准备!"

"炮兵立即射击,目标:阵地正前方100米,那里敌人密集!"

在于树昌的指挥下,志愿军的炮弹精准地落在敌人的头上,每一发炮弹,都伴随着敌人的哀嚎和惨叫。一时间,无名高地上硝烟弥漫,尸横遍野。

但敌人仍在源源不断地向阵地发起冲击。于树昌所面对的,是一个装备精良、数量众多的敌人。渐渐地,炮兵无法完全阻挡敌人的脚步,有些敌人已经冲到了阵地脚下。

危急时刻,于树昌没有慌乱。他端起步枪,瞄准冲在最前面的敌人,一枪一个,打得敌人胆寒。当子弹打光后,他又拿起手榴弹,向敌群中扔去,炸得敌人血肉横飞。

就这样,于树昌一个人与敌人周旋,打退了一次又一次进攻。阵地上,到处都是敌人的尸体和鲜血,于树昌的衣服也被鲜血染红。但他浑然不觉,依然冷静地指挥着炮火,打击着敌人。

指挥部的同志们通过步话机,听着于树昌指挥炮火的声音,无不为之动容。大家都知道,于树昌已经是在用生命在坚守阵地,在为部队争取时间。

"于树昌同志,你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战士!"孙斌激动地对于树昌说,"坚持住,我们一定会派兵支援你的!"

"首长,不必了。"于树昌沉着地回答,"现在敌人已经包围了阵地,支援来不及了。请命令炮兵,将炮火集中在阵地上,我用最后一颗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

孙斌怔住了,这是让他对自己的阵地开炮啊!这样于树昌必死无疑!

犹豫了片刻,孙斌咬了咬牙,对炮兵下达了命令:"全炮连,立即对无名高地实施火力覆盖!"

炮声隆隆,炮弹呼啸着落向无名高地。望着前方腾起的滚滚浓烟,孙斌的泪水止不住地流淌下来。

就在炮火最猛烈的时候,阵地上忽然传来一声巨大的爆炸声。于树昌冲出掩体,拉开最后一颗手榴弹,冲进了敌群。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同志们,再见了!"这是于树昌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英雄儿女》王成原型于树昌:牺牲时22岁,67年后战友找到其家人

轰隆一声巨响,无名高地上腾起一个巨大的蘑菇云。等到硝烟散去,人们看到,无名高地上已是一片狼藉,再也看不到于树昌和敌人的身影。

22岁的于树昌,就这样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他以"向我开炮"的英雄气概,生动诠释了何为"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革命精神。

在战斗中,于树昌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胆识和气概。面对强敌的疯狂进攻,面对战友们的相继牺牲,他没有退缩,没有畏惧,而是挺身而出,独自承担起守卫阵地的重任。

在最危急的时刻,于树昌没有考虑个人的生死,而是把胜利看得高于一切。他深知,自己只有牺牲,才能为战友赢得胜利。所以他毅然决然地请求炮火掩护,与敌人同归于尽。

"向我开炮",这四个字,是于树昌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生动写照,是他献身革命、舍生忘死的英雄写照。

三、于树昌喊出"向我开炮",与敌人同归于尽

1953年6月30日正午,战斗进入了最激烈的阶段。敌人从三面向无名高地发起了疯狂的进攻,企图一举夺取这个对他们而言已经成为"心腹大患"的阵地。

面对敌人铺天盖地的攻势,于树昌没有丝毫退缩。他利用地堡、散兵坑等有利地形,不断变换射击位置,打退了一波又一波的敌人。

但是,敌人源源不断地增兵,志愿军这边的弹药却越来越少。渐渐地,于树昌发现,敌人已经逼近了自己的地堡,形势万分危急。

就在这时,于树昌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拿起步话机,向指挥部请求炮火支援:"首长,敌人已经包围了我的地堡,请求炮兵立即向我阵地开炮!"

指挥部的同志们听到这个请求,都惊呆了。向自己的阵地开炮,这不是让于树昌去送死吗?大家都陷入了沉默。

团长孙斌抢过话筒,哽咽着说:"树昌啊,你再坚持一下,我们马上派兵支援你!"

但是于树昌却坚决地回答:"首长,来不及了!敌人马上就要攻上来了,我们没有时间了!为了胜利,请向我开炮!"

孙斌眼含热泪,他知道这个年仅22岁的战士,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犹豫了片刻,孙斌下达了命令:"全炮连,立即向无名高地实施火力覆盖!"

随着一声声炮响,无名高地上硝烟弥漫,大地颤抖。志愿军的炮弹,准确无误地落在了于树昌的阵地上。

就在炮火最猛烈的时候,人们看到,一个身影从阵地上冲了出来,向敌群扔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随后与敌人扭打在一起。

那一刻,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轰隆一声巨响,无名高地上腾起一个巨大的蘑菇云。等到硝烟散去,人们看到,无名高地上已是一片狼藉,再也看不到于树昌和敌人的身影。

22岁的于树昌,就这样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他以"向我开炮"的英雄气概,生动诠释了何为"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革命精神。

在战斗中,于树昌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胆识和气概。面对强敌的疯狂进攻,面对战友们的相继牺牲,他没有退缩,没有畏惧,而是挺身而出,独自承担起守卫阵地的重任。

在最危急的时刻,于树昌没有考虑个人的生死,而是把胜利看得高于一切。他深知,自己只有牺牲,才能为战友赢得胜利。所以他毅然决然地请求炮火掩护,与敌人同归于尽。

《英雄儿女》王成原型于树昌:牺牲时22岁,67年后战友找到其家人

"向我开炮",这四个字,是于树昌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生动写照,是他献身革命、舍生忘死的英雄写照。

在于树昌牺牲后,志愿军发动了更加猛烈的炮击,夺回了无名高地。战士们冲上阵地,却再也找不到于树昌的遗体。

英雄已经牺牲,但他的精神永存。无名高地,见证了一个22岁青年的不朽功勋;向我开炮,铸就了一段感天动地的英雄史诗。

于树昌用生命捍卫了阵地,用鲜血铸就了丰碑。他的事迹,永远激励着后人前行;他的精神,永远闪耀在共和国的天空。

四、战友苦寻于树昌家属67年,终于找到他唯一在世的哥哥

于树昌牺牲后,他的英雄事迹很快传遍了志愿军,成为激励广大战士的精神力量。特别是在1956年《英雄儿女》电影上映后,于树昌的事迹被更多人知晓。电影中王成的原型之一,就是这位可歌可泣的志愿军战士。

然而,在于树昌牺牲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战友们却一直没能找到他的家人。原因是当时于树昌所在部队经历了多次改编,他的入伍资料在这个过程中遗失了。没有了家乡地址,失去了联系方式,战友们求助无门,寻找无果。

这成了战友们的一块心病。大家都希望能找到于树昌的亲属,把英雄的事迹告诉他们,让英雄的家人也能感受到他的光荣。

战友们开始了漫长的寻找之旅。他们利用一切机会打听于树昌的下落,只要听说哪里有一个叫"于树昌"的人,哪怕名字只是相似,他们也会千方百计去求证,看是不是志愿军的这位英雄。

就这样,寻找持续了几十年。战友们从青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但寻找英雄家属的决心从未动摇。他们常常聚在一起,回忆当年的战斗,回忆那个勇敢的战士,一次次为找不到线索而叹息。

转机出现在2020年。一次,几位曾在23军服役的老兵聚会,谈起了于树昌的事迹。有人提供了一条线索:山东莱阳有一位烈士,名叫于树昌,牺牲时的年龄、入伍时间都与志愿军的于树昌相吻合。

这条线索,让大家心中燃起了希望。80多岁的管志初老人二话没说,决定亲自去莱阳一探究竟。当年,管志初在23军67师6连担任文化教员,虽然与于树昌不在一个连队,但对这位英雄战士的事迹了如指掌。

管志初在女儿的陪同下,来到莱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说明了来意。事务局的工作人员非常重视,立即着手帮助寻找线索。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事务局的帮助下,管志初终于找到了莱阳市城厢街道四真庄村。村里人告诉他,村里确有一位烈士叫于树昌,他还有一个哥哥在世,名叫于云德,今年93岁了。

管志初激动万分,他知道,寻找了大半辈子的英雄家属,可能就在眼前了。

在村民的引导下,管志初来到于云德老人家中。老人家耳不聪目不明,与人交流也很困难。管志初试着与老人交谈,询问于树昌的情况,但收效甚微。

管志初灵机一动,从怀中掏出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一张于树昌生前在部队的照片。他把照片递到于云德面前,颤声问道:"老人家,您认识照片上的这个人吗?"

于云德凝视着照片,泪水忽然夺眶而出。"树昌,树昌,我的弟弟啊!"老人呜咽着说。

至此,英雄于树昌的亲属,终于找到了。原来,眼前这位沧桑的老者,就是于树昌的亲哥哥,是这个英雄唯一在世的亲人。

村民们告诉管志初,于树昌牺牲后,村里人都知道他是烈士,但没有人知道他牺牲的经过。每年过年,村里都会给于家挂上写有"光荣之家"的大红灯笼,以示崇敬。

而于树昌的父母,却从未向村民提起过儿子是怎样牺牲的。每次看到"光荣之家"的灯笼,老两口都会泪眼婆娑,默默出神,但始终未吐露只言片语。

也许,他们也不知道儿子的壮烈事迹吧。作为普通农民,他们不善言辞,只是把儿子的牺牲当成了自己的骄傲,默默地怀念。

如今,英雄虽已离世多年,但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志愿军战士于树昌,用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他"向我开炮"的英雄事迹,必将永远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