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二年九月,中央民族歌舞團成立七十周年。
1952年9月1日,中央民族歌舞團的前身——中央民族學院民族文藝工作團在位于北京的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禮堂正式成立。當天,各個民族、各屆人士齊聚一堂,慶祝“民族文藝工作團”誕生。1954年2月,民族文工團正式更名為中央民族歌舞團。
“70年來,幾代藝術工作者用不懈地追求和實踐,造就了這朵‘永不凋謝的民族藝術之花’,而這裡承載的,還有手足相親、守望相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華民族一家親’。”回溯曆史,中央民族歌舞團團長、國家一級演出監督、北京舞蹈家協會副主席王成剛飽含深情。
從營造純粹藝術氛圍、以現代技術手段創新表演形式,到大力扶持藝術人才成長、深入發掘民族文化,王成剛正帶領這支少數民族文藝“國家隊”,在新時代的路上創新而行。
剛剛過去的8月,中央民族歌舞團、北京市海澱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作為主辦機關,由中央民族歌舞團出品的跨界融合戲劇藝術《柒》在民族劇院上演,亮相“山河青春 時代未來”第十一屆中關村國際青年藝術季。“這台彙聚各民族聲樂、舞蹈,聲、光、電手段高度融合的作品,是我們對曆史傳承的緻敬,也是我們聚焦築牢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主線,對國家、社會發展的時代回應。”
在純淨的藝術氛圍中傳承經典、創新形式
成立于1952年的中央民族歌舞團,是中國唯一的國家級少數民族文藝表演院團。
“這是蔣大為在唱《桃花盛開的地方》,這是德德瑪、拉蘇榮,這是肉孜·阿木提,還有阿旺·洛桑頓珠、‘彜人制造’……中央民族歌舞團以繼承、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為宗旨,自成立以來,這裡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理念,在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作,把絢麗多彩的文化藝術奉獻給各族人民,受到各族人民的喜愛。”走在中央民族歌舞團的長廊裡,兩邊牆上精心裝裱、懸挂的幾十幅不同時期、不同場合的照片,串聯起歌舞團富有曆史意義,又頗具時代氣息的榮耀曆史。
70年發展曆程中,中央民族歌舞團培養和造就了楊麗萍、騰格爾等一大批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并創作上演了《瑤族舞曲》《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雀之靈》《駿馬奔馳保邊疆》《天堂》等有品位、有格調的精品力作。這些帶有濃郁民族氣息的歌與舞,在幾代國人中流傳,也是無數離家在外的人心中永恒的聲音。
藝術總監王成剛彩排指導
身為團長,王成剛悉心呵護着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讓它們煥發新時代的光彩。2019年,王成剛到任第三年,中央民族歌舞團與中央民族大學聯袂演出的舞蹈《戰馬》即獲得中國·西昌第十二屆荷花杯中國舞蹈最高獎金獎,這裡面,除了演員、導演制作的努力,也少不了王成剛等後方上司的支援與指導。作為一部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夠直達心靈的作品,《戰馬》讓人從作品中得到精神與意志的滿足與快樂,能溫潤心靈、啟迪心智。“越是時代發展,人們越需要心靈上的東西,越要進劇場看演出,因為演員舞台上震撼的表演,往往能讓觀衆産生心靈上的碰撞,煥發心靈的東西,得以慰藉、得以共鳴、得以滿足情感的訴求。”王成剛說。
前幾年,王成剛帶領歌舞團舉行民族舞蹈專場演出,近30個少數民族的經典節目荟萃。“雖然是經典荟萃,但其實都是觀衆熟悉的老作品”,他覺得,這樣的專場演出不僅要通過高品質的演出吸引觀衆,還要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有更大的資訊量、更強的代入感。他通過詩歌、民族特色樂器,甚至影像作品,将整台晚會串聯起來,觀衆既不會審美疲勞,還能通過多媒體的串場了解更多關于節目與那個時代的背景故事。“也沒有用很複雜、昂貴的技術手段,隻是幾塊LED螢幕,可能就會為整台晚會帶來完全不一樣的意境和觀賞體驗。”王成剛說。
2021年9月,民族器樂作品《聲聲不息》,在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閉幕式文藝晚會上首演,廣受好評。“這是由團裡青年作曲劉晔,根據作曲家俞禮純早期創作的歌曲《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重新編創而成的民族器樂作品。新的形式并未沖淡歌曲原有的内涵,但讓當下的觀衆有了新的感受。”王成剛認為,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裡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中央民族歌舞團要做出這樣的作品。
作為中國民族文藝的國家隊,中央民族歌舞團也是服務國家發展、以藝術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王成剛講道:“我們通過藝術創作,把共和國曆史上很多民族團結、情深意長的故事搬上舞台。比如主題晚會《頌歌獻給黨》、舞蹈專場《舞彩家園》、音樂會《錦繡中華》等,不僅受到中國人喜愛,也被前來觀看的各國駐華使節所喜愛和點贊。”
自2020年起,王成剛連續兩年率領中央民族歌舞團走進中央黨校為學員們進行演出,以文藝的形式,使學員們對各民族文化有進一步的了解。
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王成剛總導演召開動員大會
2021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王成剛帶領歌舞團演職人員,繼承光榮傳統,再次承辦了五年一屆的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開閉幕式文藝演出。開幕式晚會《團結奮進新征程》和閉幕式晚會《共創未來共享榮光》,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綜合運用歌、舞、樂、朗誦、情景表演、音樂劇等藝術形式,打造出民族風格濃郁、時代氣息濃厚、藝術觀賞性強的作品,集中展示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之美,為推動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發揮了積極作用。
也是這一年,國家大劇院“春天線上”系列演出開啟舞蹈專場,中央民族歌舞團《舞彩家園》入選其中。在豐富多彩的各民族舞蹈中選擇其中11個作為創作題材,以獨具少數民族風格的音樂作為12個作品的銜接,提前将觀衆帶入遼闊的草原、幽靜的山林、雄偉的雪山,為舞蹈的欣賞營造全方位的視聽體驗。演出中彙集了衆多少數民族知名舞蹈家及音樂家,是一場極具民族特色的視聽盛宴。
“我們就是要通過這些節目,講述精彩動人的中國故事,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了解中國優秀的民族文化,了解中國共産黨上司下各族人民同舟共濟、多姿多彩的幸福生活。”王成剛說,這是中央民族歌舞團不可撼動的堅守。
走進民族地區,與群衆面對面、心連心
7月20日,一場“中華民族一家親”慰問演出在鄂倫春自治旗拉開大幕。中央民族歌舞團用彙集傳統經典和深入基層采風創作的藝術成果,通過聲樂、器樂、舞蹈、情景劇等多種舞台形式,展示了豐富多彩的中華民族歌舞藝術,全面呈現大陸多民族國家的絢爛、和諧之美,傳遞着各民族團結和睦的堅定信念和美好祝福,引導各族群衆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擁護者、踐行者、促進者。
盛夏8月,暑熱如火。貴州省關嶺苗族布依族自治縣幹部群衆,卻有比天氣更加火熱的高興事。今年是關嶺自治縣成立四十周年,在此之際,中央民族歌舞團前來開展“中華民族一家親”下基層、送文化演出活動,為當地幹部群衆帶來一場獨具民族特色的視聽文化盛宴。
走進基層生活、走進少數民族地區、走到各族群衆中間去,始終是中央民族歌舞團的傳統。1954年,時任名譽團長的社會學家、民族學家費孝通先生,提出“到少數民族地區去,到生活中去建團”的口号。中央民族歌舞團全體人員背起行囊,向少數民族衆多的大西南地區出發。那時,距離歌舞團更名完成,僅僅10天。
龍勝各族自治縣州縣慶
“一年中,我們總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基層,在各民族群衆中間。團裡赴基層演出,我基本都會一起去。今年,我們剛剛去過貴州黔西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還将到四川省涼山彜族自治州、吉林省延邊北韓族自治州,路途都非常遠,有些地方環境也很不好。”王成剛基本會跟演員們一起前往,真正深入基層,面對百姓,讓少數民族同胞們看到來自國家級民族院團的、具有濃厚民族氣息的演出,是他格外高興的事。
每到一個地方,中央民族歌舞團的節目編排都會結合當地特色,花一番心思。“如果我們在舞台上演了他們本民族的傳統歌舞,他們就會特别激動。”
今年,在黔南州演出時,正趕上連雨天。原本就不好走的路,更顯艱難。演出時間安排在晚上,但當天下午,王成剛就看得到當地群衆從四面八方趕來,“他們願意等大半天的時間來看我們的演出,每次給演員們的掌聲都格外熱烈,能得到百姓的認可,我們引以為榮。”
一般情況下,為了保證演出效果,中央民族歌舞團的主場演出都會在當地縣城或鎮上主要的場館舉行。但王成剛知道,在偏遠的山鄉裡,還有很多百姓不但沒辦法到現場看演出,甚至一輩子沒有見到過來自專業院團的演員站在自己面前表演。為了讓更多百姓看到節目,主場演出後,演員們便會分成兩三個小組,分頭行動,深入田間地頭、走到大山深處,在寨子裡、田埂上,為當地百姓放歌。“有的地方人很少,演員開始跟大家面對面地唱,後來群衆主動上前來拉着演員的手看着你唱,甚至跟你一起唱。真的很感人。”很多溫暖的瞬間,在王成剛腦海中定格。
十一遊園活動王團指導工作
王成剛記得,在内蒙古的牧區,牧民們拉着剛剛表演完的演員進帳篷裡,盛情地請他們一定留下吃手把肉。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演出時,在超過5000米的高海拔地區,演員們隻有一天時間短暫适應高原環境,第二天演出時照樣全情投入。“舞蹈演員很辛苦,隻要上台,這支舞必須堅持跳下來。有的演員一場演出可能要跳兩三個、四五個舞蹈,累得喘不上氣來。下台後趕緊吸氧,等到自己節目的時候,又躍上舞台。沒人覺得自己跳不動了,就在那裡休息,這些年輕人都覺得,這是很丢人的事。”王成剛感動于演員們的付出,他知道他們心中,都有作為文藝工作者對百姓、對藝術的深厚情懷。
“我們深入基層,走進各族人民中間。這種面對面、心貼心地交流,跟站在大舞台上是不一樣的。”王成剛說,每次走進基層,都會被百姓所感動,“我們作為國家級的民族歌舞團,就需要以這樣踏踏實實、認認真真的态度,把最好的作品獻給各民族兄弟姐妹。隻有這樣,才能夠對得起他們這種期盼和熱情”。
将對舞蹈藝術的體悟,融入青年人才培養
王成剛從國小四年級開始“零基礎”學舞蹈,從此與之結緣。
“家裡并沒有人從事文藝工作,隻是青島舞蹈團的老師到學校挑選學員時,把我選上了。”王成剛記得,老師把幾個同學叫到辦公室,讓做了幾個動作,王成剛照着老師說的一一完成,就這樣成了青島舞蹈團的一名舞蹈學員。“可能老師覺得我長得比較周正,完成動作時四肢也比較協調。”
雖然父母都不太知道舞蹈怎麼“練”,但抱着讓瘦弱的王成剛去鍛煉身體的目的,毫不猶豫同意了這件事。
11歲的王成剛成為那一年整個青島市挑中的8個舞蹈國小員中的一員。“零基礎”的他不太記得當年練功時吃的苦,但他記得在青島舞蹈團學習不久,他們就被送到上海舞蹈學校插班學習。在那段枯燥的日子裡,王成剛刻苦地訓練着。那時的作息是每天早上六點半前起床練早功,八點開始上課,下午繼續上文化課,晚飯後又是練功,全天結束已經是晚上九點左右了。王成剛還經常自己加練,“當時自己确實也比較刻苦,覺得從老家到上海學習不容易,很珍惜這個機會,想盡量多學一些。”
從上海舞蹈學校畢業後,王成剛和同學們回青島歌舞團上班。原本生活就這樣按部就班地走下去,王成剛卻在上班期間,努力學習報考北京舞蹈學院。20歲那年,王成剛成為北京舞蹈學院一名新生,專攻民族民間舞。在這裡,他系統地接觸到蒙、藏、維、朝、傣等各民族舞蹈。“傣族舞蹈的手型、比較收斂的動作,都包含了民族傳統風俗、服飾、生活習慣在裡面,而蒙古族舞蹈的奔放,也與他們生活在開闊的大草原有密切關聯。”沉浸于各民族舞蹈中,王成剛感受到的是各民族的文化淵源,以及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2022年3月24日林禮斌院長、姚睿總經理來團調研交流
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情誼,不經意間在年輕的王成剛心中播下種子。大學畢業後,他被分到北京歌舞劇院,那期間,王成剛對舞蹈藝術的嘗試從民族民間舞擴充到現代舞,“當時北京歌舞團組建了北方第一家現代舞團,我參與了大量現代舞的創作和創新,對西方當代流行的舞蹈藝術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切身的體會”。他參與創作、演出的舞劇《紅與黑》,獲得文化部大獎,成為現代舞中的經典作品。
此後幾年,王成剛從演員到舞蹈隊隊長、副院長,直至擔任北京歌劇舞劇院院長。此間,他推出舞劇《情天恨海圓明園》《絲路長城》和音樂劇《天橋》等多部音樂劇、舞劇作品,既叫好,又叫座。而在掌聲和高度的市場認可面前,王成剛總是謙虛地把自己藏在幕後,把掌聲留給一線的演職員們。出身舞台的他,深知觀衆的認可對演員們的鼓舞和激勵。
觀世界,而後觀自我。幾年間較為集中的現代舞生涯,讓王成剛對民族文化的了解、對純粹藝術的追求,都更進了一步。他開始回看民族舞蹈,強烈地認識到“原來還是太保守了,在原汁原味繼承的基礎上,我們的舞美呈現、表現形式,要有所創新。”
從一招一式按照老師的要求模仿,到融入新的技術手段進行二度創作。王成剛的舞蹈,從此更有個性與靈性。“民族文化幾千年,但呈現在舞台上不能千篇一律。”
2017年,王成剛調任中央民族歌舞團工作,2020年起擔任團長。而今,對舞蹈藝術、民族文化的體悟和了解,被他更多地賦予到中央民族歌舞團的人才培養中。
因為自己出身舞蹈演員,從一線成長至今,王成剛深知青年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在舞蹈,尤其是民族舞這個專業裡對演員挖掘、選拔、培養很重要。舞蹈者的藝術生涯是短暫的,就那麼短短的幾年,優秀的人才如果不及時培養,就會被淹沒。”在中央民族歌舞團,王成剛重視演員成長,盡最大努力為各年齡段演員創造機會、提供平台。
對于很多少數民族來說,歌與舞是他們的根脈和文化傳承。但在快節奏的當下,講究口傳心授,小衆的民族歌舞等藝術形式,對青年的吸引力在慢慢降低。大家融入快節奏的生活,似乎慢慢淡忘了本民族的傳統藝術。作為中國唯一國家級民族歌舞團團長,王成剛在帶團進行基層演出、到少數民族地區調研采風時,總是不忘問一問當地有哪些出色的民族歌舞愛好者、傳承人,哪怕路途遠,他也盡量擠時間去實地了解、調研,“我們是少數民族歌舞藝術的國家隊,要為更多的少數民族藝術工作者提供機會、搭建平台,培養、挖掘更多的少數民族演員,讓那些鮮為人知的、少數民族藝術被傳承、被延續、被發揚光大。”
慰問老幹部胡松華
王成剛秉持公心、滿懷真誠,廣泛聯結各民族新老藝術家,請他們充分展現自身所長,共同為中央民族歌舞團多出精品力作貢獻力量。“每個演員自身條件不同,表現力也不同,是以要根據民族屬性、民族歌舞的藝術元素的不同,讓演員發掘自身可塑的特質,再通過藝術表現,讓這些特質放大呈現。”他樂見藝術家們帶着作品走進中央民族歌舞團,延續他們生命中不滅的對藝術的追求。
如今,來自天山南北、蒙古草原、版納叢林、長白山下……帶着執着追求與專業精神的蒙、回、壯、藏、維吾爾等37個民族400餘名演職員工,懷着對藝術、對故鄉、對生活、對祖國的愛,奉獻和展示多彩的民族風情和獨特的風俗奇觀。
七十載歲月,充滿艱辛,也無上榮光。再啟征程,王成剛内心堅定,滿懷期許:“在今後的創作中,我們将利用好中央民族歌舞團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歌舞樂,繼續挖掘少數民族優秀文化資源和素材,探索文化的新時代表達方式,适應新時代觀衆審美需求,堅守人民立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藝術實踐回到人民中去,用藝術講好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中國故事,唱響美好生活之歌,展示守正創新之舞,奏響民族團結之韻,展現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
本文首發于時代面孔全媒體平台
策劃|張強
撰文|何南
編輯|波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