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最困扰父母的6个育儿难题!这本书有答案|《什么是最好的父母》

作者:杜小肆的解忧杂货店

育儿焦虑是这个时代困扰很多父母的问题。

从孩子幼儿园期间,就带着孩子报了各种课外辅导班,从音乐美术、到英语数学……因为其他孩子都报了,自己的孩子没有报,是不是输在了起跑线上?

孩子上了学,更是焦虑,入学考试、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小升初、中考、高考……一次次的考试,一次次的分数都在刺激着孩子和家长的神经。

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每次辅导孩子写作业,都是一场“战争”孩子崩溃、家长崩溃,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家里只剩下争吵和哭喊。

……

太多太多的问题和焦虑困扰着父母,我们到底要做怎样的父母,我们到底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在未来的时代里过得好一点呢?

今天,小肆为你解读的是《什么是最好的父母》。作者河合隼雄,是日本心理治疗领域无可争议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是日本超人气作家村上春树的良师益友,日本天后作家吉本芭娜娜的心灵导师,绘本大师几米的灵感来源。

在这本书里,河合隼雄用朴实的语言轻巧地破解父母的养育困惑。在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社会里,这本书或许能成为抚慰人们因养育儿女而心浮气躁的一贴清凉剂,让人们驻足思考,猛然回首或者内省自我。

最困扰父母的6个育儿难题!这本书有答案|《什么是最好的父母》

1. 为什么给孩子被保护的感觉非常重要?

作者在书中强调,从孩子出生到三四个月期间,给孩子被保护着的感觉非常重要!心理学认为,孩子通过母亲形成了对世界的基本的信任感,也就是一种类似于“没关系”的安心感。

肚子饿了,大哭就能得到食物;遇到困难,也会有人帮助自己……婴儿无数次地反复体验着“不安—没关系,不安—没关系”的过程,明白了这个世界基本上是“可以放心的”,这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

当然了,偶尔因为父母忙不过来,婴儿稍微体验一些这种不安倒也无妨,但如果婴儿获得的是“绝对不可能获得帮助”的体验可就糟了。

或许很多育儿方法也会说,孩子哭了不要一呼必应地立刻上去,那到底哪种方法好呢?作者认为,“不安的时候总是能得到帮助”,这种体验再多也没有坏处,因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总是会有得不到帮助的时候,倘若错过了帮助孩子的时机,最终让孩子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得到帮助,这就太可怕了。

最困扰父母的6个育儿难题!这本书有答案|《什么是最好的父母》

2. 为什么孩子总是不懂得我的付出?

作者认为原因是,现在很多父母都太偷懒了,没有磨练自己作为父母的直觉,所以才不懂孩子到底想要什么。

现在很多的家长为了挣钱而四处奔波,但对于孩子来说,父母为他做的事,并不是指赚多少钱,而是能陪在他身边,在重要的时候回应一句“爸爸妈妈在”。

多和孩子相处,认真观察孩子,有些育儿的直觉自然会练就。比如,孩子是不会无缘无故地哭泣和大笑的:肚子饿了或者尿布湿了就会哭,心情好的话就会喜笑颜开……只要认真观察孩子,孩子就会教会你这些。你感觉好像是尿布湿了,所以试着换上新的尿布,孩子一下子就笑了起来。“果然没错!”这样,渐渐地你就能明白孩子需要什么了。

孩子哭了或者笑了,一次次地回应他发出的这些信号久而久之,就能够培养出直觉。若是不去寻找孩子大哭的原因,而是一味地想止住哭声,就走错了方向。父母要是再发一顿火,孩子哭得就更起劲儿了。要知道,孩子的养育一旦进入了恶性循环,就会加速恶化。

作者还给各位妈妈提到一点,要想让爸爸参与进来,候妈妈多说话是很重要的。比如,婴儿“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妈妈换了尿布之后,婴儿开心地笑了起来。妈妈如果能说一句:“看!宝宝开心了吧,刚才就是因为尿布湿了哦。”爸爸就能明白:“原来如此。”

比起母亲一个人沉默不语地做完,像这样让父亲也参与进来是很关键的。一句话不说地自己忙活,不管是爸爸还是妈妈都容易感到厌烦,这样也就失去了两人一起养育孩子的意义。“为什么哭了?”“为什么笑了?”“哦,是这么回事啊!”两个人一边说,一起理解,育儿这件事也会变得更容易些。

最困扰父母的6个育儿难题!这本书有答案|《什么是最好的父母》

3. 总是忍不住唠叨孩子,怎么办?

父母若是想对孩子说教,几个小时都说不完。当想说什么的时候,还是先等上五秒钟,事情就会大不相同。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中的一段故事——

导演让演员走上几步,但在旁边不停说,“你觉得有这么走路的人吗?”“掌握重心!”“眼睛朝着要走的方向看!”结果演员蒙了,根本不会走了。

育儿也是一样的,如果父母只是冷漠地在旁边说大道理,孩子肯定受不了。其实只要稍等上一会儿,孩子肯定会做出有趣的举动,也可能他们会冷不丁地说些什么。

从开口到最后说出心里话是会花不少时间的。不断地体验这样的过程,就能逐渐提高耐心等待的能力。因为父母会渐渐明白,等一会儿孩子就会道出实情。重要的是不再单方面地进行说教,而是在孩子面前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

最困扰父母的6个育儿难题!这本书有答案|《什么是最好的父母》

4. 学前教育的关键是什么?

作者认为,对于六岁之前的孩子来说,比起学习,能自由自在玩耍,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体验各种情感,才是最有意义的。

作者提到,现在很多家长太短视,让孩子很小就去学习、上课,其实只是为了让自己安心。因为靠眼睛看不到的东西来让自己安心很难,所以就只好去关注那些眼睛能看到的东西,以此来获得安心。父母为了能让自己安心,而迫使孩子付出了大量的精力。这多么难为对文字和数字都还没有兴趣的孩子啊!而这种强迫孩子的代价总有一天会出现。

很多家长在孩子入学前急着让孩子学算术或识字,虽说孩子确实早学到了一些知识,但却占不了太多便宜。也许早早就学会的话,在刚入学的时候会显得很有能耐,但这种差距差不多一年就被别人追上了。从孩子的一生来看,几乎没什么意义。

在考虑学前教育问题的时候,容易导致误会的事情就是,总有成功的例子存在。一些有罕见天赋的人,因为学前教育而取得了成功。但是看着那种特殊的例子,想着“我家孩子也可以”的父母,并不是以孩子为中心,而是以自己为中心在思考问题。有的孩子很有天赋,也接受了学前教育,在外人看来非常幸福,可对他本人来说却非常痛苦。也有孩子因此而憎恨父母,甚至自杀。看看自己身边的人就会明白,在某些方面稍有特长、比别人做得好一些,也不一定就是幸福的保证。

有的孩子发育得慢些,有的孩子发育得快些,都是正常现象。有的孩子一开始发育得比较慢,后来可能一下子就追上来了。但如果在他追上来之前,父母就认为“这孩子真没用”,那很可能就把孩子追上来的可能性毁掉了。

最困扰父母的6个育儿难题!这本书有答案|《什么是最好的父母》

5.孩子在学校受欺负了,我该怎么应对呢?

孩子受欺负的问题牵扯到的相关人员很多,甚至有时会造成被欺负学生自杀的惨剧,所以事情比较严重。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冷静的判断和毅然决然的行动,因为自己孩子的生命可能正面临着威胁,所以必须保护自己的孩子。

当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受欺负的时候,必须判断该去找谁说、怎么说。是去找实施欺负的孩子的家长,还是找老师?同时,态度必须坚决和强硬。既不能被愤怒冲昏头脑而上门大声责骂,也不能为了避免对方生气而把话说得含含糊糊。面对老师、对方的孩子和家长,必须用坚决不让步的强硬态度,清楚地说明事实。而说了之后,也要考虑对方的反应和态度。

有的家长,一听到孩子被欺负的事就张皇失措,或者怒不可遏,甚至会把这份愤怒冲着孩子发泄,对着孩子大发雷霆:“都怪你没用!”而更让父母难受的是,孩子受了欺负却不跟自己说。所以当孩子对自己说出来的时候,一定要先表示“你能说出来,我很欣慰”,然后认真地听到底发生了什么,弄清楚状况。在了解情况之后,再做出相应的决定是非常重要的。

有的人刚听孩子说了一半就说“我知道了”,而且愤怒地去别人那里兴师问罪。可是因为只听了一半话,所以当被质问、被反击时哑口无言,反而把情况弄得越发不好处理了。总之要先仔细听孩子怎么说,这才是首要的事。

也有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譬如突然有人上门说:“你们家的孩子在欺负我家的孩子。”这种时候,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不着急地、冷静地对话。不要生气大吼:“没那种事,你说什么呢!”双方冷静地商量讨论后,基本都可以达成一致意见,“原来如此,那就这么办吧”,从而找出解决方法。

无论是欺负别人的孩子,还是被欺负的孩子,从欺负之中摆脱的时候都需要“心与心的联结”。尤其是当被欺负的孩子寻求帮助的时候,这种联结就像救生索一样重要。自己和孩子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联结的呢?重要的是从平时就开始考虑这个问题。

最困扰父母的6个育儿难题!这本书有答案|《什么是最好的父母》

6.养育孩子该以什么为目标呢?

关于这个问题,作者认为目标是要养育出“能够活出自己的人生”的人。

父母必须把生活中独立承担责任的残酷教给孩子。但是,在教会孩子承担责任时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把自立和依赖看成是完全对立的东西。没有依赖的自立应当叫作孤立,因为人与人的关系已经断裂了。正是那些能够适当依赖他人的人才能学会自立,甚至说适当的依赖是自立的支持和保证也不为过。“自立”其实是在亲子之间建立的一种崭新的关系。

通常社会上会认为“失败=否定”,但家庭应该是个即便出现了失败,也不会贬低孩子的地方。家人会说:“下次再加油吧!”“你没问题的!”不会立刻就把“失败”等同于“否定”。不因孩子的失败就降低对孩子的评价,这才是家庭。

不过,父母和孩子都有必要认清失败的事实,说什么“这才不是失败!”“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自欺欺人而已。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孩子“存在”于此就已经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了。如果能够不断肯定孩子的“存在”,那么将来孩子长大了,即使遇到困难也不会陷入自我厌恶之中。

爱这件事,最关键的就是肯定对方的人格。但要在肯定对方的自主性和人格的同时爱对方,实在是非常难的事情。其实,有很多人都忘记了对方是个有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以为像爱一个洋娃娃一样地爱对方就是爱了。孩子的幸福,是由他们自己去创造和构筑的。有些父母并不以孩子的幸福为中心,认为只有把孩子放在他们以为的“幸福的状态”里才能安心,但这不过是自以为是罢了。真正的幸福,是让孩子“活出自己的人生”。

希望这些建议能对家长有所启发!没有完美的家长,也没有完美的孩子,但有完美的爱!

本文作者 |杜小肆(永远相信阅读与写作的力量,坚持下去,花定会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