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院内之声

作者:中国长江号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这是长篇小说《围城》里很有影响力的名句,中国近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简单而又精髓地概括了每个人在不同的处境对婚姻的不同认知。它,或许是从认识和方向的角度出发,对事物存在状态的一种选择。它,或许是把人对待婚姻那种好奇和纠结的心理,描绘得一览无余。名句教会了人们科学的态度和慎重的抉择,同时让人耳熟能详就不说了。

不过这句话的成立,笔者认为应该是有备选前提条件的。重要的是感谢有备选项,这句话才意义凸显,要是没得备选项作为前提条件,那会无从谈起。下面要说的就是莫得备选项前提条件,只有慢慢去面对和承受的话题。

最近,由于工作压力挺大,导致有些承受不了,身体发出强烈抗议和警告。4月26日那天,不得不把自己送进了医院,把自己交给了医生,自有生以来进行第一次全方位检修。

人到中年,换了地儿就有些不适应,到了睡觉时刻也难入睡,因此那不停的对话声声入耳犹记在心。

半夜时分,基层医院转来了一名急诊病人,从对话声中可判断出,陪护是自己的老伴。可能记忆力不好或是走得太急,到了医院才知道身份证和医保卡忘记了。等医生和护士把病患安排好,老伴就赶紧给孙女儿打电话。

“柳娃子,你外爷来中医院住院了,忘记了带身份证和医保卡,你明天过来守他一会儿,我回乡下老家去取,取了东西再回来换你……”

对话的柳娃子还算好说话,“我虽然没有空,那还得来呢……”

等对话结束,患者又令老伴儿给儿子打电话。老伴儿说,“这么大晚上,就不给他们说了。”

患者坚决而又生气地说,“咋不说啊?必须说,马上通知……”

因为耳背,当作是自言自语罢了,也不知道别人听见没有听见或认没有认真听或听了落实没有,只管自己噼噼啪啪发着自己的牢骚,又像一位长者或什么的给晚辈或下级讲话。

“幸好手里还有几万元存款,还不需要他们拿钱,咋不通知呢?如果是要他们出钱……”

老伴儿根本没有认真听患者讲话,在患者唠叨时,悄悄拨通了儿子的电话。

“喂,娃儿你睡下了?”

“这大晚上早睡了,咋的啦?”

“你爸生病了,在乡镇医院治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这不,才转到城里医院来了。今晚上你们就不过来了。我给柳娃子说来的,喊她明天来替我一下,如果明天有空你也过来看看……”

“明天忙得很哟,看抽得出时间不?”

或许是因为顺风耳的缘故吧,患者选择性地听见。母子对话结束还没多久,患者又大声嚷嚷。

“莫忘记了,喊他明天来的时候,买个座便器带来。莫法解手那才是大事情……”

患者像是老伴儿的王,具有极强的领导力、威慑力、掌控力。老伴儿似乎心悦诚服地言听计从,又把接收到的信息传递给了自己的儿子。听得出来,儿子的回答不耐烦,“好啦好啦,知道啦!”

其实,没有母亲的提醒,哪里会知道具体细节和需要承办的事情。

“你明天回去,一是拿身份证、医保卡,二是把你手里那一万元到期的钱取出来带上……”患者又开始给自己老伴儿安排明天的工作。

等他们洗漱安顿好,楼层又重新归于安静。

天刚亮,患者就呼唤老伴儿,“你昨晚上是给柳娃子咋说的,现在都还没有来呢……”又是一番指责和嗔怪。

老伴儿不吭声,似乎习惯了这种口气的质问。或许是体谅生病的患者,不与之计较罢了,或许是对患者有着深厚的情感,只愿和睦共处,或许还有不为人知晓的其他情况存在。

不一会儿,患者的儿子来了,同时也带来了患者需要的东西,看样子只是急匆匆的。

“我今天要去工地上,你们只有等柳娃子来照看了,是咋个说的呢?”

“只要东西买来了,我就放心了,你赶紧去忙吧,柳娃子她总是要来的……”

一听这话,那男子丢下东西就转身离开了。

过了一会儿,好在替老伴的柳娃子着急慌忙地来了。

晨8点过,64床来了一位高龄老太太,病症是头晕乏力,专门来看医生。看面相,就知道是个乐观开朗的人。还主动与我搭起讪来,“同志,你贵姓?哪里人?是干啥子工作的?……”

在一问一答中,也知道了她的情况。今年90岁了,老伴儿92岁,都不在工作岗位上了,老伴儿还是离休同志,获过的荣耀很多,儿孙也很优秀,叶散枝开四世同堂了。大儿在本地是市局局长刚退休,中途换了老婆,还有小孙子照顾,没有时间来看;二儿子,在成都事业整得大得很,上市企业,从不愁钱呀什么的,就是没有多余的时间;小女儿,在一个省级研究所负责,女婿在省级组织部门工作;还有孙子在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毕业,仍在美国科研所工作……

一般人只有羡慕的份儿,要同时满足实现恐怕较难为情。一切令人如此骄傲,只是生病了,身边没有亲人照看。聊起这些,她自己都很矛盾。

“远的回不来,近的来不了,那咋个办呢?只有自己将息自己,他们也有自己的事情。还好,我还有个侄娃儿很好,来的时候是他送的,喊回去的时候又来接,我不同意,太麻烦人家了,真的不好意思。”

“是我妹妹的儿子,他妈早已经走了。我和老伴儿的姊妹兄弟中只有我俩在了,那些早离开人世了。”

听到这里,不免想起一句古语,“高处不胜寒”。人也一样,岁数大了寿筵高了,其实也很孤独无助的。

到了中午时分,老太太电话又响了,从来电显示就知道是谁了,还有意识的低声介绍,“又是我那个侄儿子打来的。”

“等会儿下班时间,我在医院门口来接你。”

“不用,不用,你安心上班。如果有时间,周末抽个时间来家里下。”

“那你们来我家里吧。”

“不。你俩来我们家里。这人呀,说不清楚,不晓得哪天离开这个世界呢。我把买好的衣服放在哪儿的,怎么弄呀什么的,统统告诉你们……”

“怎么会呢?莫乱想,你们会很长寿的……”

“我也那么想,但生命的长短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也只有靠你们了。假如有个啥子,等他们回来那很不靠谱。只有靠你们,给我们弄得礼毕仁规的,我们也就心满意足了……”

“既然你老人家这么说,那我们就按你说的落实好,请你们放心……”

由此,不得不让我想起了曾经听说过的,“读不得书的孩子或者没有本事的孩子,是来报恩的。千万别轻视其存在。”“读得书的孩子或者有本事的孩子,是给社会做贡献的。”这话虽不是什么真理,但却有着存在的意义。

跟侄儿对话结束,又与我攀谈起来。

“昨晚上10点过,我回去后不久,脑袋胀死人,浑浑噩噩的。老伴又陪我来了医院看医生。我怕有个三长两短,就同小女儿视频聊天。我女儿质问,老爸这么大年纪怎么成了陪护?大哥为什么不来呢?我赶紧为大儿子原谅,生怕她与她大哥计较,通过说服才让小女儿宽心,不再纠结……”

心在想,小时候有父母管着,应该生活得算是安逸舒适;长大了出生社会,有自己的朋友有自己的事业,也算能够应付自如;只有到了年老的时候,自己管理不了自己了,加之儿女们各自有事又不在身边、家庭成员们都不能及时到位,才不得不依赖别人,近乎可怜的生存着。

像乡镇转来的那位患者和这位老太太已经算是很幸运的了,寿高且行动自如,尽管儿女不能陪伴,至少还有知冷知热知心的老伴儿在,还有听使唤的侄儿和孙子备用。

老龄阶段,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身体健康与否,生存是个什么状态,有无人陪伴,又有谁来助力,那是由不得自己的想象和愿望了。直白地说,与文章开头所谈到的事项迥然不一样,这是莫得备选项可选的,只有用轻盈的内心,沉着的去对待,就像熬煮下午茶一样,用文火慢慢煨炖,直到水尽火熄。

很喜欢丰子恺在《豁然开朗》里的一段话: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净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无形之中,人在每个阶段像是进入了不同的空间院子里生活。但愿每个人做个有心人,既要换位思考,又要多听听不同院子发出的心声,既要过好自己的生活,又要适时伸出援手,提供必要的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服务。对待老人,更重要的是有心的陪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是最核心的孝道。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个人既要有危机意识,又要足够的爱心和孝心。因为每个人都是要把所有阶段走过的,何不蓄势待发,以备不时之需呢?何不以己之力,立行示范呢?时日一久,孝道不就自然传承了吗?(创作于2022年,作者李茂峰,供职于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