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消失百年的通草画 在她笔下获得新生

作者:亮网
消失百年的通草画 在她笔下获得新生
消失百年的通草画 在她笔下获得新生
消失百年的通草画 在她笔下获得新生
消失百年的通草画 在她笔下获得新生
消失百年的通草画 在她笔下获得新生

广州美术学院附中教师张静

新时代下,有这样一群青年:他们以苟活为羞,视避事为耻;他们甘做铺路石,愿为孺子牛;他们矢志追光,躬耕不辍,他们坚持热爱、永远向上,不负热血澎湃的青春,不负热忱付出的自己,不负热气腾腾的伟大时代。新快报在“时代青年说”的基础上,特别推出系列策划——“奋斗者·正青春 ”,以传递青年之声,挥舞时代旗帜,展现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中的青春担当。

曾消失百年的通草画,在传承上出现了断层,如今,有一些年轻人在重拾通草画技艺。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现在广州美术学院附中任教的张静,从事通草画研究、修复和创作,并用通草画进行现代创作,赋予这个瑰宝新生。她希望年轻一代重新认识通草画之美,并通过通草画认识广州历史文化。

像做实验一样

慢慢拾起通草画技艺

2016年,张静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研究生毕业,在参加一次活动时认识到通草画,画纸晶莹剔透,画作色彩斑斓,通草画的特殊材质一下吸引了她的目光。活动后她带回几张通草纸,尝试临摹一些通草画作品。

张静是一名80后,山东临沂人,在广州求学的过程,使她逐渐认识这个城市。“每到周末,我喜欢逛博物馆,从历史、老物件中了解广州的文化。自从接触到通草画,我也会特别留意通草画的展品。”张静说,通草画记录了很多广州人的生活场景,是认识广州历史文化的一个很好载体。

张静介绍说,19世纪末,通草画曾是在广州的外国人回国时喜欢带的特产,但在20世纪初,通草画逐渐消失。直到2000年,通草画才重新回到广州人的视野。

由于通草画传承出现了断代,张静在尝试画通草画时遇到一些困难,她开始研究通草纸的特性,琢磨通草画技法。2019年,她应邀参与中山大学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合作的清代通草画纸张颜料分析及保护研究。“通过高倍显微镜看到通草片的细胞结构,细胞有点像蜂窝状结构,这跟后面上色有关系。”在张静的工作室,她拿出通草纸给新快报记者展示,“这个是没有上色之前的样子,这个是上色以后。颗粒状的矿物颜料就填充在它的细胞里面去,所以它一层层上色以后,经过光的折射,这个纸的质感就会很丰富。”

在工作室里,张静制作了一些通草画小色卡,分别用油性矿物质颜料和水性矿物质颜料,以及普通化学颜料进行上色,每隔一段时间,她将色卡拿出来做对比,仔细察看其中的细微差别。她像做实验一样研究通草画,探寻这个画种的奥秘。“这一张经过了5个月已经变色,说明还是要用水性矿物质颜料,才能有利于通草画的长久保存。”

“通草纸很脆,因此拿的时候要比较小心,但是它有伸缩性,沾上水以后就很柔韧,所以上色过程中完全不用担心。”张静告诉新快报记者,在作画过程,通常需要上色、晾干、再上色。画完之后,需要压平一个月时间,防止纸张鼓起来。保存环境不能潮湿,还要防止阳光直射。

画画是一件耐得住寂寞的事情,经常一坐就几个小时,画通草画也不例外,作画时还需要反复晾、画。在这反复上色、晾晒之间,纹理慢慢显露出来,分外活灵活现。创作通草画的过程是时间的沉淀,让色彩经得住考验,焕发出矿物质颜料特有的色彩,才能历经百年仍明艳。

创新技法研究

将通草画用于动物创作

栩栩如生的动物毛发、纹理分明的金鱼鳞片,在张静的笔下,通草画引入现代内容及画法,焕发出新生。毛绒绒的小猫、猴子,扇动尾巴的锦鲤,开屏的孔雀,恍若一幅幅刺绣作品,画出了丝线的质感。

今年5月,张静的创新系列通草画在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展出。这些作品是她正在做的一项通草画技法创新研究,主要研究人物的皮肤和服饰以及动物皮毛和羽毛在通草纸上的质感表现,通过层层上色,毛发根根分明,达到质感媲美刺绣的效果。

“我在作画时发现,和别的纸张不同,通草画可以拉丝拉得很细,我就想它是不是非常适合画一些很细致的、细节特别丰富的事物,所以我就在动物方面做一个尝试。最开始是画猫,一开始是比较粗糙的,到后来把这种毛绒绒、蓬松的感觉表现出来,效果特别惊艳。这个过程通草纸带给我很多惊喜,就是那种‘原来通草纸还可以这样啊’的感受。”

“画鱼的鳞片是在迪士普音响博物馆找到的灵感。当时看到了王恒馆长收藏的清代通草画《鱼》,鱼的质感在通草纸上的效果非常逼真。我在那里看了很久,拍了很多照片,回来尝试画了一系列画作,真是太惊喜了。”

张静介绍说,以前的通草画也有画动物,但画得不细致,是一种类似国画的画法。不仅画动物,她还在进行植物、建筑物,还有影视作品人物“雪诺”等创作。

通草画还有“反面上色”的特征,纸的两面都可上色,互相映衬,使画的色彩更加绚丽。张静绘画的清代人物,也沿用这种传统技法,对人物脸部进行反面上色。“因为通草纸是透明的,在人物的皮肤进行反面上色,比正面上色更加细腻,通过映衬,达到人物皮肤白里透红的效果。”

另外,张静一直致力于通草画的保存和修复。通草画修补至今仍是一个难题,一位博物馆馆长和中山大学教授找到张静,希望对一位英国收藏家的通草画藏品进行修复。“从这张画的裂纹大小、深度可以看到,细胞壁是破裂的,要复原非常难。我找了很久,找到一张跟原纸的纹路、厚薄很像的,比对后剪出适合的一小块。修复的胶也不能乱用,我用的胶pH值在6.8左右,而且胶是后期可以取下来的。”张静说,她对于这张清代通草画的修复效果还算满意,目前还在继续研究,希望未来能做得更好。

张静还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参与各种通草画研学活动,为大学生、中小学生做通草画讲座,进行通草画传承和创新的分享。

“见到学生们画的通草画,感觉通草画未来可期。”张静说,广州美术学院附中还开设了通草画选修课,相信通草画将越来越多被大家认识,她也将继续进行相关研究,发掘通草画的当代画法,让更多的人喜爱上通草画。

对话

通过通草画激发学生

了解传统文化

新快报:在通草画的研究方面,你有什么计划?

张静:我觉得通草画是一个很好的载体,纸的特殊性会带来很多可能性。我的方向主要是想做一个学者型的研究人员。研究它的绘画技法、绘画方向,还有研究清代古画的修复,做一些论文记录。

新快报:你将怎么去做通草画的传承、推广?

张静:主要还是想让更多人了解通草画,目前人们对通草画了解不是特别多,因为通草画在广州已经消失了很多年,所以在传承方面是断层的,需要通过一些活动,通过讲解和让学生动手绘画,让他们知道这一段历史,这一种存在的文化。学生也是处于一个尝试的阶段,他们能感觉到这种纸张是比较有意思的,画画的时候也是一个摸索阶段。有学生听了我的讲座之后,告诉我在博物馆见到了清代通草画,看到古代人怎样纺织,怎样奏乐,觉得很有意思。我觉得这也是激发学生去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途径。

■采写:新快报记者 谢源源 ■摄影: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