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特写|五桂山凭什么留住年轻人?这条网红村里有答案

作者:南方plus客户端

柔风习习的五桂山南麓,游人如织。

比起传统的周末项目——爬山,来自广深莞珠的年轻人更青睐一个刚兴起的“网红打卡点”。从中山市区出发,顺着坦洲快线,驶入马溪村的乡间小路,穿过茂密的香樟树林,竹林掩映处,就是当地一条刚开发不久的村落——旗溪村。

曲径通幽处, 青山翠竹环绕着一座通透的玻璃房。

起风了,房前连片的香草翻起了浪,光线穿过枝叶透射下来,落到地上,成了摇曳的光斑。一群年轻人仿佛走进了宫崎骏笔下的画境。

“我们离开广州,来中山这个小村庄待上一天,身心都被治愈了。整条村子都被一群向往自由生活的年轻人改造着。”在大众点评上,网友峻峻给旗溪村,打了一个满分。

是年轻人在治愈年轻人。

特写|五桂山凭什么留住年轻人?这条网红村里有答案

旗溪村全景图。 南方+ 卢子衡 拍摄

近年来,旗溪集聚了一群来自天南地北的年轻创业者。

这些“新村民”,不乏来自剑桥大学、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名校生。他们走遍万里山川,却选择栖息在这个小而美的村庄。近50个“新村民”,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乡村里,孵化着十余个创业项目。

“这里的年轻人不是来‘避世’的,相反他们有着很强的事业心。留在旗溪村,我们更多的是想开启一种全新的,有别于都市的事业模式。在事业发展、个人成长与家庭生活间找到最合适的平衡点。”刚定居在旗溪村的90年建筑设计师王慈航说。

特写|五桂山凭什么留住年轻人?这条网红村里有答案

旗溪村。 南方+ 卢子衡 拍摄

乡村的理想与现实

远远看去,那座玻璃房就是旗溪生活农场的主要阵地。在农场内,冬夏两季种植着洛神花、姜花、迷迭香、洋甘菊等作物。这些作物被手工制作成香草茶、天然洗护产品后,一直备受消费者青睐。

旗溪生活农场的创始人小郝坦言,去年,农场年销售额达到100余万元,维持营收平衡,今年营收要更好了。

农业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收益低,这是大多普通人对农业的认知。作为年轻一代,小郝为何选择来到异乡旗溪村,经营一家生活农场呢?

“小时候的乡村,有大片的野树林,有一条河从村后流过,岸边全是果园树林。”数年前,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小郝,初来旗溪村,却越发想念生态环境优美、乡亲邻里常串门的乡村。

但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即便远看风景迷人,但是大家留在乡村生活的意愿却不强,原因在于,走近了能闻到农药味。”

特写|五桂山凭什么留住年轻人?这条网红村里有答案

小郝。 南方+ 卢子衡 拍摄

过去,旗溪村以代耕的模式,将土地出租给外地农户。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当地种植果树用了不少化肥农药。

为了重现理想的生态乡村,小郝在五桂山脚下启动了“旗溪生活农场”的创业项目。显而易见,这不再是一个传统农业项目。小郝细细盘算道:一片农地租金1200元,雇佣劳动力每月至少3000元,种植蔬菜水稻等农作物,几乎难以营利。 “作为年轻人,我们希望发展生态农业,做一个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项目。”小郝说。

过去5年,“旗溪生活农场”就像小郝探索理想乡村的一块试验田。他花费了2—3年时间做样地测试,才逐步发现在盛产“沉香”的五桂山适合种植香料作物。

于是,夏天农场就播种香茅、洛神花、姜黄,冬天种植洋甘菊、羽衣甘蓝和甜菜根。而香料自身的芳香物质就驱走了虫害,种植也实现了无农药、无化肥。

收获的香料作物,不仅可以制作成茶包、肥皂和各种纯露,逐步演变为可加工外销的手工制品。旗溪生活农场借助良好的自然环境,也成了广深、珠海、中山城区居民周末游、假期游的“打卡点”。

在刚过不久的端午节小长假,“旗溪生活农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图景照进了现实。在旗溪村狭长的村道间,车队排起了长龙,街头巷尾,人声鼎沸。“网红村”旗溪如今拥有了更多的活力,每逢周末一天的游客就超过一千人次。数据显示,今年端午节期间,桂南马溪、旗溪片区三日共接待游客10581人次。

特写|五桂山凭什么留住年轻人?这条网红村里有答案

旗溪村全景图。 南方+ 卢子衡 拍摄

纷至沓来的年轻人

化肥农药消失了、环境改善了、生态农业发展起来了,旗溪村正朝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乡村、生态社区,一路迈进。

在社交媒体的传播下,旗溪村不再隐匿在偏僻的小山村,筑巢引凤,迎来了更多期盼与自然和谐共生的80后、90后。

一个公众假期,旗溪村的旅客日均有近千人。随着人流增加,创业项目和工作室发展,各种自然教育机构、乡村研究机构都来了。

2017年,前媒体人吴娟从报社辞职,在旗溪创办了“叮咚荒野学堂”,她带着孩子们观察、探寻身边鸟类、植物与昆虫,让孩子们发现自然之美,建立起与自然的情感连接。

2018年,梁迎从英国舒马赫学院读完硕士后,也选择来到旗溪创办了“舒米学苑”。带动了一批年轻人,来到旗溪沉浸式地学习与生活,真切地感受自然的魅力。

从短短几天的“体验课”到成为旗溪的志愿者,在深圳工作的插画师阿润最终选择留在旗溪生活,更创办了阿润插画工作室。

今年初,在广州工作多年的建筑设计师王慈航,完全搬到旗溪村生活、创业。“我的太太是舒米学苑的创始人之一,过去大多数周末,我都生活在这里。” 王慈航说。

特写|五桂山凭什么留住年轻人?这条网红村里有答案

王慈航。 南方+ 卢子衡 拍摄

从定居旗溪到创业,王慈航似乎更看重这里逐渐形成的一个年轻人的社群。

“这里很舒服,这里的年轻人不是来‘避世’的,相反他们也拥有很强的事业心。留在旗溪村,我们更多的是想开启一种全新的,有别于都市的事业模式。在事业发展、个人成长与家庭生活间找到最合适的平衡点。” 王慈航说。

“像王慈航一样的建筑设计师,工作不受地域限制,好的生态环境反而能给他提供灵感,许多艺术家、设计师慢慢扎根在乡村。”在小郝眼里,一个属于年轻人的生态社区正在形成。

人流有了,咖啡馆就好做了。经营着咖啡馆的Danna成了“网红老板娘”。“她的手工面包,以前是不预约吃不上的,现在是预约了也吃不上。”小郝调侃道,“村头巷尾的民房,过去租金1000元/月都无人问津,现在涨到了3000元/月,却‘无房可租’,比城区的房子租金都要贵。”

纷至沓来的年轻人,随之形成了一个“自带引力”的新社群。

特写|五桂山凭什么留住年轻人?这条网红村里有答案

王慈航夫妇。 南方+ 卢子衡 拍摄

对话“乡村振兴”

“我们提出建设生态社区,发展生态乡村,这与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理念是一致的。”小郝坦言,现如今大多数乡村的现状是:年轻人挤到大城市务工,留守在村里的只有老人和小孩。乡村振兴最缺乏的就是合适年轻人的就业岗位。而唯有产业振兴才能创造乡村岗位,才能实现人才振兴。

乡村发展首要的是人。但是,为什么这些年轻人不去别的地方,更愿意留在旗溪村?

通过对话旗溪的“新村民”,记者发现,对于一个年轻人,他需要社区生活,也需要有伙伴。

旗溪村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生态乡村,它更成为年轻人组建社群的载体。每逢周末,这里举办乡村合唱团、分享会、观影会。各种活动都是由社区年轻人自发组织的。

“一个年轻人能在这里感受到生活丰富多彩。在这里,我们不是一个人,不是在偏远的乡村里独自种地,更不是独自面对空荡荡的乡野田园。这里拥有氛围、社群,形成了年轻人的集群效应,吸引了一群又一群年轻人过来发展。”90后的插画师阿润说。

特写|五桂山凭什么留住年轻人?这条网红村里有答案

阿润。 南方+ 卢子衡 拍摄

随着“新村民”越来越多,一个乡村建设青年联盟成立了。联盟设定了联盟公约,为大家讨论社区的公共事务提供了平台。在这样松散而又紧密的组织内,大家募捐了组织经费,共同管理着社区的工作,有序地遵循着不用除草剂、不用一次性不环保用品的原则,共同维持着一个可持续良性发展的生活圈。

作为旗溪的“新村民”,这群年轻人与老村民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今年初,政府和村里的设计师共同发起组建了一个设计团队,畅通了老村民与政府沟通的渠道。“

“我们过去发现,乡村振兴的改造设计项目落地,原本是政府出资真心实意地为村里做实事。但是,由于政府与村民的沟通渠道没有疏通,政府难以全面了解村民的真正需求,村民无法顺畅地表达诉求。” 王慈航认为,自己也在不断尝试中,与老村民相处和谐。“我们是社区的一份子,我们也希望搭建老村民与政府沟通的桥梁,利用自己建筑设计的优势,参与到乡村振兴的项目建设中来,推动乡村整体美学环境的提升,让我们的社区变得越来越好。”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曾艳春

【摄影】卢子衡

【通讯员】陈结婷 宋欣妮

【作者】 曾艳春;卢子衡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