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十项行动 见行见效|村里来了公职律师

作者:海河钟声
十项行动 见行见效|村里来了公职律师

蓟州区司法局专题研究村(居)法律顾问工作。

十项行动 见行见效|村里来了公职律师

张伟(右一)与“法律明白人”深入交流法律问题。

十项行动 见行见效|村里来了公职律师

周连军(中)走村入户了解社情民情。 照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天津北方网讯:基层治理,法治先行;良法善治,民之所向。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蓟州区人民群众对覆盖城乡、均等普惠、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需求日益增长。村(居)法律顾问工作作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司法行政工作向基层延伸、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载体。但本地执业律师数量短缺、基层法律工作者年龄老化、法律服务能力跟不上发展需要,成为制约蓟州区村(居)法律顾问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如何立足现有条件,加快推进全区村(居)法律顾问工作升级,从“有形覆盖”变“有效覆盖”?

自去年10月以来,蓟州区司法局将强力推动全区村(居)法律顾问工作提质增效列为“一把手”工程,主要负责人亲自谋划、高位推动,领导班子深入调研、探寻对策,职能部门主动作为、高效落实。经过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探索实践出了向党政机关内部挖掘潜力、把党政机关公职律师纳入村(居)法律顾问聘任范围、推动公职律师进村(居)提供公共法律服务的全新路径。

建章立制

畅通公职律师服务路径

蓟州区共有27个乡镇(街道),下辖949个行政村和32个社区,村(居)数量位于全市前列。

按照镇与镇之间村(居)法律顾问不交叉使用、每名村(居)法律顾问服务村(居)数量不超过5个的原则,全区至少需聘任214名村(居)法律顾问。然而,基于年龄、身体条件等因素,本地实际可调配使用的执业律师和法律工作者仅有119人,村(居)法律顾问人员缺口达95人。除南开区对口支援蓟州区的70名执业律师之外,仍需再协调25名专业法律人才担任村(居)法律顾问。

如果连最基本的人员问题都解决不了,法律顾问不能按规定向各村(居)配备到位,均等普惠、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向基层一线延伸就无从谈起。立足蓟州区工作实际,在不增加财政负担的前提下,怎样才能有效填补法律顾问人员缺口?

蓟州区司法局局长曹洪敏介绍,全区党政机关公职律师队伍是一个庞大的群体,遴选部分优秀公职律师担任村(居)法律顾问应该可以有效缓解本地法律人才紧缺的窘境。但此路径最初只是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获得各党政机关和广大公职律师的理解和支持?公职律师能不能胜任村(居)法律顾问的具体职责?聘任公职律师担任村(居)法律顾问符合不符合上级政策规定?这些当时都是未知数,需要逐项考究落实。

“我们迅速摸底全区公职律师基本情况、征求上级主管部门意见、了解公职律师所在单位及个人意愿……一系列动作迅速组织开展。经深入考究,安排公职律师担任村(居)法律顾问这一路径行之有效、切实可行。”曹洪敏说。

明确思路、找准方向后,蓟州区司法局领导班子迅速行动,分头深入各公职律师单位、基层司法所和村(居)一线开展系统调研,全面查摆公职律师担任村(居)法律顾问可能遇到的各类新情况、新问题。

结合调研成果,该局反复研究、多次修改,制定印发《蓟州区司法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村(居)法律顾问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服务内容、规范服务行为、细化服务保障、建立考核机制、完善培训制度,扎实做好公职律师担任村(居)法律顾问的各项建章立制工作。

随着公职律师担任村(居)法律顾问所需解决的各类难点、堵点、疑点问题被“全链条”打通,长效推动公职律师进村(居)提供法律服务工作见行见效有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交汇互融

推动难点问题实质化解

经自愿报名和组织遴选,蓟州区司法局先期从全区各党政机关遴选出25名优秀公职律师作为村(居)法律顾问,有效填补了全区村(居)法律顾问工作的人员缺口。

为取得“1+1>2”的工作成效,充分考虑公职律师所从事岗位职责与村(居)法律顾问职责的相融相生,是蓟州区司法局安排公职律师村(居)法律顾问服务乡镇(街道)和包保村(居)的一个重要原则。

“周警官,您工作单位在穿芳峪派出所,把您安排在穿芳峪镇服务吧。”蓟州区司法局工作人员电话告知公职律师周连军。

岁月如歌弹指过,光阴似水不再来。周连军是穿芳峪派出所一名普通民警,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斑白,从警三十余载的他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为民初心始终未变。

得知蓟州区即将探索实践公职律师进村(居)提供法律服务的消息后,周连军毫不犹豫地向蓟州区司法局提出申请,自愿报名要求参加。

今年年初,他如愿被安排到穿芳峪镇北台头村、小辛庄村担任法律顾问。他主动进位,第一时间向驻地司法所了解法律服务工作内容和相关要求;他紧贴基层,将警务工作与村(居)法律顾问职责有机融合,经常性走村入户化解百姓“烦心事”。

在繁忙的警务工作之余,周连军先后多次入村提供法律服务,赢得包保村(居)干部群众的高度认可和广泛赞誉。

“周警官,老杨去老张家门口嚷嚷起来了,情绪非常激动,扬言老张再不还清赔偿款就要动手,要不是我们村里及时发现制止,后果不堪设想。您看看能不能给他们做做思想工作呀,别让事态发展得不可控了!”某村村干部找到周连军说。

前不久,穿芳峪镇某村发生一起邻里间的矛盾纠纷。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的:2019年4月,村民老杨在为同村村民老张家装修吊顶时不慎从梯子上摔下,身体摔伤,落下残疾。经法院判决,老张需赔偿老杨人民币9万元。但是,因被执行人名下并无财产可执行,时隔好几年老杨都没拿到赔偿款,情急之下选择了持械登门闹事。

周连军得知此事后,主动找到老杨。“登门闹事并不能实质性地解决您的诉求,如果在发生冲突过程中打伤对方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还会被依法拘留,对您想解决的问题起不到任何作用。”他站在民警的角度,语重心长地向老杨阐明了持械登门闹事可能会给自身带来的严重后果。

“按照民事诉讼执行案件的相关规定,作为执行申请人,有提供被执行人可执行财产相关证据和线索的义务,一旦发现对方有可执行的财产时,可以立即报告法院申请执行”。他还站在律师的角度,晓之以理地向老杨阐明了如何通过正当途径依法维权,怎样运用法律武器申请财产执行。

经过耐心劝导,老杨的对立情绪得到明显缓解,现场表态将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诉求,并对周连军的专业解答表示高度认可和诚挚感谢。周连军循循善诱,成功化解了该起可能导致严重社会安全事件的邻里矛盾纠纷。

育才强基

夯实基层依法治理基础

“许所,我们村矛盾纠纷比较多,‘法律明白人’有点力不从心,您有没有啥好法子呀?”州河湾镇某村村委会主任找到蓟州区司法局州河湾司法所所长许子朋说。

州河湾镇地处蓟州城区和经济开发区连接地带,是蓟州区唯一以还迁居民为主体的城市化管理乡镇,辖区户籍人口密集、流动人口众多,加之还迁带来的历史遗留问题,镇域内各类矛盾纠纷数量较多,基层社会治理难度相对较大。

“法律明白人”是经过法治培训后带头开展普法宣传、参与法治实践的村(居)民,通常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是一支群众身边找得着、用得上、常在村(居)的基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队伍。他们在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来源于村(居)一线,并未接受过系统深入的专业培训,法治素养不高、作用发挥有限的突出问题还普遍存在。“办法就是把‘法律明白人’的法治素养和履职能力提上来。”许子朋心中默默寻思着。

“法律明白人”不明白的问题不只是存在于城乡接合部的州河湾镇,也是蓟州区各乡镇(街道)所遭遇的共性难题。蓟州区现有“法律明白人”5385名,分布于全区27个乡镇(街道)的949个行政村和32个社区,他们的法治素养和履职能力直接关乎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动进程。

如何才能有效提升“法律明白人”精准服务群众法律需求和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履职能力?

蓟州区司法局尤古庄司法所副所长张伟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破解这一难题的良方妙策——立足司法行政岗位职责和公职律师法律优势,扎实开展“1村(居)法律顾问”带动培养“N法律明白人”工作。

“张所,您的这堂法治培训课内容丰富、紧贴实际、深入浅出,涵盖了农村常见的婚姻家庭、民间借贷、劳务纠纷、土地承包等诸多方面法律需求,对我们今后更好地开展群众工作非常有用。”这是在尤古庄镇“法律明白人”专题培训会结束后参会人员对张伟说的心里话。

张伟闻听后欣慰地说:“‘法律明白人’是基层一线法治建设和依法治理的生力军,只要大家有需要,后续我还将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把带培‘法律明白人’这项惠民工程常态化搞下去。”张伟也是蓟州区首批遴选的25名优秀公职律师村(居)法律顾问中的一员,今年年初被安排到尤古庄镇北周庄村、东小许庄村担任法律顾问。

作为一名司法行政干警,她注重探究法治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积极成为基层公共法律服务组织者和推动者;作为一名公职律师法律顾问,她主动扛起村(居)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主体职责,充当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领航员”和“引路人”。

据介绍,在首批公职律师村(居)法律顾问队伍中,还有很多像张伟这样的人,他们立足自身岗位职责和法律优势,用青春和汗水为基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浇筑着坚实的人才基座。

曹洪敏说,推动公职律师进村(居)担任法律顾问是蓟州区司法局加强基层法治建设、优化公共法律服务、赋能基层依法治理的有益尝试。通过为公职律师搭建实践平台,实现了弥补本地法律服务资源不足、增强公职律师履职能力、节约政府财政支出和提升基层依法治理水平的“多赢”,对于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大促进意义,为法治赋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蓟州经验和蓟州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