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被彻底打服的一战:日本人是如何看待与唐朝的白江口之战的?

作者:历史黄金岛

历史上,日本第一次与中国正面对抗的战争是唐高宗年间的白江口之战,这一战在中国的历史上其实并不太有名,因为在当时的大唐帝国看来,白江口之战只是灭亡百济之战中的一次战役而已,甚至灭亡百济也不过是为了配合完成灭亡高句丽的一次方面之战。这样顺下来,白江口之战没引起我们的重视也就不足为奇了。

被彻底打服的一战:日本人是如何看待与唐朝的白江口之战的?

日本人对白江口之战有非常强烈的记忆,这在日本今天的历史书中可以看出来。

但对于日本人来说,白江口之战对于他们的影响就深远得多了。在日本的历史科普书籍《岩波日本史》中,日本历史学家吉田孝用了完整的一章来记述白江口之战前因后果,甚至以“亡国危机”来作为题目,足见这场海战的影响。

那为何一场唐朝并不重视的战争被日本人称为“亡国危机”呢,从这里我们又能注意到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场一千多年前倭国与大唐帝国的海战。

白江口之战前夕的东北亚局势

白江口之战,又称为白江村之战,是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与倭国于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发生的一次战斗。这次战斗在当时的唐朝廷看来,只是一次不起眼的水战,因为不管是唐高宗李治,还是直接负责指挥作战的名将刘仁轨,当时心中所惦记的都是当时北边更加强大的高句丽。

和今天我们通常的认识不同,从隋文帝开始的隋唐帝国与高句丽的矛盾并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争端,相反,从汉四郡旧地起家的高句丽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已经成为盘踞在东北亚地区得不可忽视的庞大势力,号称“海东盛国”。

被彻底打服的一战:日本人是如何看待与唐朝的白江口之战的?

高句丽全胜时期完整占据了今天的辽东半岛,对中原政权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所以隋唐四代帝王才必除之而后快。

而且,隋炀帝征讨辽东的大战略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一个边境线已经推到今天辽宁半岛的强大半农耕帝国,本身也早已吸纳了中原地区的文明,说是心腹大患并不为过。但隋炀帝其人虽然看到了必须灭亡高句丽的重要性,但实操起来实在不行,不仅没收到效果还让高句丽狠狠赚了无数人口武器,更是成了导致隋朝二世而亡的直接原因。但唐朝建立之后,不管是“以史为镜”自处的唐太宗李世民,还是时时刻刻以隋炀帝的失误惊醒自己的贞观君臣,最终依然决定进攻高句丽,也足以从侧面佐证灭亡高句丽并非仅仅是隋炀帝好大喜功而已。

但是和纯游牧民族,比如匈奴人、突厥人相比,高句丽这种半农耕半游牧的政权韧性和组织力更强,加上辽东半岛以及东北亚地区地形复杂,群山环绕,导致隋唐两朝对高句丽的战争经过了漫长的摸索。隋唐时期,渤海湾以北的辽河流域还是沼泽地,所谓辽泽泥潦,车马不通,从陆路到今天的东北非常不便,所以不管是隋炀帝时期妄图速胜的极速突进,还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稳扎稳打,都没有取得决定性的效果。

被彻底打服的一战:日本人是如何看待与唐朝的白江口之战的?

高句丽丸都城遗址,位于今天大陆吉林省通化市,从图中可以看出来高句丽人的城池一般依山而建,易守难攻。

第一次高句丽战争结束后,贞观君臣进行了反思,开始改用小规模骚扰的战术。这一战术类似于老山轮战,依靠唐帝国蒸蒸日上的国力,每次都只安排千余人的队伍进行骚扰进攻,这一战术大大制约了高句丽的发展,为唐高宗时期彻底将高句丽解体奠定了基础。

到了唐高宗时期,唐廷开始采用最后一种,也是最终解决了高句丽问题的战术,也就是南北夹击。当时东北亚地区除了高句丽,在朝鲜半岛南边还有百济和新罗,三方之间战争不断。整体上来看,百济与倭国关系密切,不少移民从朝鲜半岛来到了日本列岛,融入了大和民族,新罗则站队唐朝,奉唐朝为正朔,而百济和新罗的不同选择,也最终导致百济人消失在历史深处,新罗则成为了现代朝鲜韩国人的直系祖先。

655年开始,高句丽为了扩展领土,准备联合百济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救,唐朝与高句丽进行了多轮交战,百济则借着高句丽撑腰,攻占了新罗领土,新罗强烈要求唐朝出兵,这就给了唐朝实施先灭百济、南北夹击高句丽战略的机会。

660年,唐高宗正式命令唐军出发进攻百济,唐军主力溯锦江(白马江)而上,与新罗军合流,包围了百济的郡都泗沘城。在朝鲜半岛横行的百济远不是唐军对手,唐军直击朝鲜半岛西岸,不久之后百济王抛弃臣子逃亡,百济迅速灭亡。

日本历史学家吉田孝在描述唐军灭亡百济之战的时候,补充了一条中国历史记载中很少涉及的信息:

传说被遗弃的后宫女官与宫女们,纷纷从城楼所在的悬崖之上纵身跃入锦江的波涛之中。“落花岩”的“落花”,比喻的就是纷纷投江的女官和宫女们。今天,站在“落花岩”之上俯瞰,岩下白马江(锦江)的清清流水兀自静静流淌。

伴随着这一略显诗意的悲剧,百济就如同落花一样被迅速击败了。日本人的《岩波日本史》第二卷如此描述唐军灭亡百济之战:

五天之后,义慈王宣布投降,百济国灭亡。成为俘虏的义慈王与皇太子等人,被押送到东都洛阳。因为这场战争而暂时不能归国的倭国使节们目睹了义慈王被拉上朝堂的场景。亲眼见证亡国之君的百济国王等人窘态的他们,心中会涌起一番什么样的感慨呢?

如果从西汉时期当时日本列岛的倭国到乐浪郡“岁时来献”开始算起,这是日本古代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西方“超级大国”的军事震慑力。日本史料在唐代时候还非常有限,所以今天的日本只能发出一句探问,并不能知道当时的倭国人心中是什么样的想法,不过后来的事情证明,当板子还没落在他们身上的时候,他们并不准备谨慎处理与唐朝的关系。

白江口的脆败和倭国的亡国危机

当时,倭国与百济关系密切,从大陆而来的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了日本古代文明的进步,而且有不少百济移民就在日本列岛上生活,甚至与日本王族也有密切联系。所以当百济的求救信送到倭国人案头上的时候,他们陷入了纠结与犹豫之中。

关于倭国出兵的原因,咱们中国历史书中比较主要的观点就是倭国基于与百济历来的密切关系,决定在百济危亡的时候出兵,日本人的历史书中与此保持一致,但又加了一条,也就是百济迅速灭亡之后,倭国对自身的安全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虽然当时唐朝出兵百济主要是为了开辟“第二现场”击败高句丽,但倭国君臣还是害怕了,一种唇亡齿寒的危机感涌上心头,最终让他们决定出兵。

当时,倭国依靠着派出的遣隋使和其他大陆移民,吸收了东亚大陆国家的先进经验,初步构建了律令制国家的框架,但是与唐朝、高句丽以及朝鲜半岛的百济、新罗不同,当时的倭国还相对落后。比如与当时唐朝的府兵制相比,倭国的齐明女帝与中大兄皇子必须亲自到各地动员豪族,才能组织起跨海支援百济的军队。

从661年正月开始,一直到8月,倭国援军终于在齐明女帝和中大兄皇子等皇族的亲力亲为之下准备完备。当时百济王子扶余丰璋正以人质的身份待在日本列岛(从这里也能看出来倭国与百济的密切关系),所以倭国就准备把扶余丰璋作为百济复国新的旗帜。到了662年5月,倭国与百济复国势力将扶余丰璋立为新的百济王,由于扶余丰璋的出现,百济复国军开始了新一轮的攻势,但很快就遭到了唐朝和新罗联军的迅猛反击,到了663年,百济复国势力颓势明显。

被彻底打服的一战:日本人是如何看待与唐朝的白江口之战的?

白江口之战前夕朝鲜半岛地图。图片来源于《岩波日本史》

663年夏天,唐朝与新罗联军顺着锦江而下,包围了百济复国军的重要据点周留城,再次陷入绝境的百济只好把求救信一封封的送到倭国,倭国人最终决定亲自介入百济之战,中日之间第一次直接交战-白江口之战开始了。

虽然倭国从唐朝出兵百济之后不久就开始了准备,但真正的白江口之战其实只打了2天,《岩波日本史》中的描述也非常直白:

八月十七日,唐军和新罗军包围了周留城。唐朝水军以一百七十艘战船在白村江等候倭国水军的到来。而倭国水军则在靠近海面的河流下游集结。二十七日,倭国水军与唐朝水军展开激战。二十八日,在决定胜负的关键一战中,倭国水军很快就溃败下来。

倭国水军溺水而亡者不计其数,据说,他们甚至来不及调转船头逃命。

扶余丰璋逃到高句丽,九月七日,周留城沦陷。落荒而逃的倭国士兵集结于朝鲜半岛南部,带着亡命日本的百济将军和士兵们,于九月二十五日踏上回国之路。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也毫不避讳白江口之战的惨败,“很快败下阵来”“溺亡者不计其数”等等描述足以显示出白江口之战倭军的脆败。

中国史料中对白江口之战的虽然描述屈指可数,但同样也是一场唐军的大胜,《旧唐书》记载:

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

这一战结束之后,唐军并没有乘胜追击溃退的倭军和百济残部,原因也很简单,唐军的目标从来就是辽东的高句丽,至于遥远的日本列岛,并没有放在心上。

但这场2天的战斗却给当时的倭国朝野产生了剧烈的冲击,因为踌躇满志而又紧张兴奋的倭国大军这时候才发现,那个之前只是出现在使节和移民嘴中的大陆上的国家,就如同从迷雾中探出身来的巨龙,不费吹灰之力就击败了倭国精心准备的远征大军,而这在不经意间对当时整个东北亚局势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本人是如何看待白江口之战的?

在《岩波日本史》中,日本历史学家对白江口之战的描述叫做“亡国危机”,这似乎有点出乎咱们中国人的意料,但这确实也是一个中肯的评价,日本历史学家吉田孝在《延波日本史》中描写了白江口之战之后的倭国反应:

这一年(指668年,这一年高句丽终于被唐军灭亡),唐朝派大军进入高句丽,新罗也奉唐朝之命派出了部队。高句丽派遣使者到倭国求援,倭国朝廷却未做出任何反应,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出兵的勇气,唐朝的报复令他们胆战心惊。

现代历史学家这样的描述并非一种夸张,因为当时倭国的惊恐恐怕更为真切。

根据历史记载,白江口之战结束后,倭国-百济联军败退回日本列岛,未来学习唐朝经验推动大化革新的中大兄皇子主导实施了一系列的“本土防御措施”。

第一是在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之间的海岛、沿岸构建的预警体系。

倭国在对马、在对马、壹岐、筑紫国三地建立了被称作“防人”的海防部队,并建立烽火台来随时警戒可能从大海对面浩荡而来战无不胜的大唐舰队。对马岛、壹岐岛是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之间的岛屿,筑紫国则位于今天日本福冈县境内,都是日本列岛与朝鲜半岛之间的踏板,在这三个地方建立烽火台的目的不言而喻。

被彻底打服的一战:日本人是如何看待与唐朝的白江口之战的?

日本列国图,左上角以此可以看到对马岛、壹岐岛和筑紫国。(图片来源于腾讯网)

第二则是建立依山傍海的诸多山城。

中大兄皇子在海边和战略要地构筑起了许多山城,日本史学家称之为“朝鲜式的大野城、椽城等山城防御体系”,这里朝鲜式的山城防御体系应该指的是以高句丽为代表的山城模式,因为在今天辽东半岛的千山山脉以及长白山山脉腹地,高句丽人靠山构筑起了许多城池,成为与隋唐大军对抗的重要依靠,当时的倭国人吸纳了不少半岛移民,也许就是从他们那里吸收了山城构筑技术。同时,倭国还在对马岛上建起了金田城,从关门海峡到濑户内海的几处战略要地,筑起了屋岛城等山城,在河内国与大和国的境内的生驹山上修筑了高安城。

第三是迁都。

667年,中大兄皇子将首都迁移到近江国的大津宫,近江国位于日本列岛中部,远离朝鲜半岛,在这里不会受到外敌直接攻击。同时,这里还靠近日本东国地区,白江口之战的时候,中大兄皇子等人动员的兵员主要来自日本列岛西部,白江口大败之后基本消耗掉了西部地区战争潜力,首都东移也有依靠暂时还有战争潜力的东部地区的目的在。

被彻底打服的一战:日本人是如何看待与唐朝的白江口之战的?

图中是日本近江国的琵琶湖景色,近江国也就是今天日本的滋贺县,位于日本中部内陆。

从这些措施,我们甚至依稀看到了在二战的最后,日本本土决战时候的影子,这里也足以看到白江口之战对当时日本人的影响。

但我们同时也需要认识到,从历史上来看,日本人对于朝鲜半岛-东亚大陆的执念是非常深的。白江口之战结束后,日本列岛一边汲汲于从大陆吸收先进文化,另一方面,他们血脉深处对于朝鲜半岛和东亚大陆的渴望似乎从来没有消失。

在近一千年后的明朝万历年间,丰臣秀吉第二次大规模的染指朝鲜半岛,这次遇到了经过张居正改革之后仍然国力可观的大明朝,加上战争最后丰成秀吉去世,明朝朝鲜战争得以以日本人再次退回日本列岛收场,但后面发生的事情我们都心知肚明,清末日本人终于第三次且成功的占据了朝鲜半岛,乃至近乎实现了吞并大陆的“千年美梦”。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人对白江口之战近乎“坦诚”的如实描述,总让人有一种“畏威而不怀德”的忧虑。一千四百多年前,从海对面出现的大唐艨艟巨舰和身着明光铠甲训练有素的大唐府兵如天兵天将般击碎了倭国人的幻想,给他们留下了“亡国危机”的阴影,让他们待在自己的列岛上一千年。可一百年前的那次胜利,是不是也如同当年白江口之战一样给日本人留下了足够的教训,而让他们安分守己呢?这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参考文献:吉村武彦、吉田孝等《岩波日本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