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格失焦:数字原住民人格特质与微信个人资料图像的自我呈现

作者:国际新闻界杂志

张清远,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张灵轩(通讯作者),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改革开放40年'小康社会'集体记忆研究"(项目批准号:19YJC860050)、华南理工大学中央大学基础科研业务经费(项目批准号:XYZD201918)的阶段性成果。

人格失焦:数字原住民人格特质与微信个人资料图像的自我呈现

一个研究起源

自2011年微信推出以来,用户数量迅速增长,应用能力不断扩大。这不仅使微信成为当今许多社交媒体平台的领导者,也使微信成为连接和影响现实生活的平台。大量的用户,良好的用户体验和活跃的社会关系使微信成为当今社会舆论表达的重要平台,也是当今中国最重要的舆论领域(熊寅,赵振宇,2016)。

作为社交媒体的研究热点之一,自我展示(沈伟,2015)和个人社会资本影响的变化(赵曙光,2014;周伟,魏家泉,2016)基于微信对用户行为的分析正在成为相关研究的关键领域。微信和许多不同的社交媒体通过不断创新和提升功能,一方面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的信息交互模式,另一方面,也重建了许多用户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中自我意识和自我呈现的方式(Tong Hui,2014)。

微信用户通过创建、选择、披露和替换个人数据图像来制作和传输时效性强、原创的个人信息,作为"自我呈现"的核心要素,往往可以成为分析用户互联网生存心理和行为的关键切入点。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个人资料图像本质上是一个人的视觉图像的附带照片,以及用户的社交名称,作为互联网存在和互动的名片。个人资料图片不仅是潜在新朋友申请"添加朋友"时见面的第一张图像,也是代表个人的关键视觉图像,在社交媒体的多复杂互动中相对稳定。

然而,无论是互联网早期相对独立的虚拟世界,还是虚拟与现实的复杂世界,网络用户的网络心理和网络行为是否等同于现实中个体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的等价或等价比例投射?学术界和工业界对此一直存在多样性和争议。这个复杂的问题是微信特有的,微信可以从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与个性的关系中找到观察和研究的切入点。人格特质影响甚至支配着个人的生存和现实的心理和行动。本文进一步将微信用户的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集中在个人资料图片的选择上,并讨论了它是否以及如何受到用户个性特征的影响。此外,用户社交媒体表现和行为与真实人格特质之间的相关性是大数据分析在营销、舆论研究、社会管理等领域的基本前提,因此拥有相关关系、呈现形式等非常重要。

二、文献综述

(1)自我表现与人格特质关系研究:跨学科迁移与一致性争议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在人们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社交网络的自我呈现已经成为传播学和社会学领域,心理学学者对社交媒体的用户行为进行研究。它以用户为研究标准,讨论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自我表现特征,具体表现和策略。"自我展示"的概念及其理论最初是由社会学家Goffman(1959)在符号互动主义的基础上提出的,并且经常与术语"印象管理"结合使用。这两个概念略有不同,在社会学或社会心理学意义上,"印象管理"是指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试图通过调节和控制社会互动中的信息来影响他人对人、物和物的感知。"自我展示"是个人努力表现自己并影响他人,以使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看待自己。社交媒体用户构建虚拟在线身份以适应空间平行的交互模式(Ellison,Steinfield和Lampe,2007),个人数据成为个人自我展示和图像构建的关键工具(Joinson,2008)。通过撰写个人数据和图片上传、交流,"选择性曝光"和"自我印象塑造",创造互联网"拟人化的自我",并形成侧面的"表现曝光"。随着Twitter和Facebook的推出和普及,学者们开始利用这些多社交平台对社交媒体用户的个人资料图像进行跨学科研究。

(2)社交媒体用户的自我呈现研究:微信样本价值与微观视角意义

目前,对微信自我呈现的研究主要围绕微信的使用,朋友圈是主要的切入点。学者们通过研究朋友圈中的分享、比同、评论、与他人互动等微信行为,探讨用户的自我呈现问题,分析微信用户自我呈现特征、动机、策略、自我呈现对人际关系构建、个人社会资本等的影响。该组大学生基于微信圈自我表现的特征、策略、动机等相关问题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孙兴,2016;周爽, 2016).随着表情符号分组、群聊和公众号广泛嵌入公众日常生活,在公众号功能领域领域建设下,微信群信息交换、网络舆情和用户参与行为过程中的符号分析研究也得到了推广。

目前,很少从"个人资料形象"或"微信头像"的微观角度切入社交媒体自我呈现的本地研究,它与人格特质的关系尚未开展。一方面,本文将从形象表达的类型进行检验来表征,清晰地呈现微信用户,特别是数字原住民群体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的自我象征化趋势和印象管理倾向,另一方面,基于人格特征的视角,探索自我呈现的隐藏意义和表现可能性, 进一步对个体控制印象管理与无意识人格流之间的关联机制进行探索,尝试窥探虚拟网络空间背后的图像符号主体性质。

三、研究设计及样品情况

(一) 研究假设

"五大人格模型",即五因素模型理论,是近年来研究用户人格与行为关系的最广泛使用的理论之一。Rosengren(1974)认为,年龄,性别和个性等个人差异会影响大众媒体的使用。Goldberg(1981)提出了人格的五个基本维度,即神经质,外向性,对经验的开放性,愉悦性和责任心,并编制了一份描述形容词描述性形容词的特征清单,TDA),为五大因素提出了一系列更具体的人格特质。五年人格模型的理论已成功应用于大众媒体,如电影、音乐、电视节目、书籍和文化活动。

利用不同类型的人格来区分和衡量社会互动中的个体差异,将人格理论与微信个人数据图像相结合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通过不同性格类型的数据更好地了解用户的社交网络行为及其原因,另一方面,在线个人数据图像包含大量用户信息, 基于其视觉特征和可能的心理机制对图像进行分类,是了解人们印象形成和身份管理的直接材料。这对探索身份建构、用户心理预警、网络舆情管理等具有深远意义。

本研究认为,在线个人数据形象的选择是一种自我呈现的行为,期望别人根据自己的意愿看到自己,而神经质、外向、开放、人性化、尽职尽责等不同的人格特质会影响微信用户对在线个人资料形象的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假说:

H1:人格特质得分越高,微信用户就越倾向于使用包含自己图片的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微信的各种信息交互功能构建了一个集现实与网络于一体的复杂通信空间。这些包括朋友或私人或公共相册的交换空间,以便与各种群组共享,从单个聊天窗口到群聊窗口,再到通过塑造个人数据显示的公共空间。这些多维度的网络空间嵌套,可能会导致人们在虚拟微信空间中呈现出与现实世界不同的自我形象。因此,本研究做出以下假设:

H2:人格特质差异越大,微信用户对个人资料形象的选择差异越大。

此外,在检查变量之间关系的同时,该研究还可以显示研究对象群体的人格特质的当前分布以及微信个人资料图像的偏好。使用包含自己图片的两类微信用户之间的人格特质结构应该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本研究还将考察不同类型微信用户人格特质的五个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并做出以下假设:

H3:人格特质之间的相关性越强,微信用户就越倾向于使用包含自己特征的图像。

(二) 研究方法

考虑到采用深度访谈、焦点小组等定性研究方法必然存在对受试者进行二次处理的问题,可能导致所获信息可信度的下降,也增加了分析的复杂性。因此,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微信用户群形象使用偏好和人格特质测试的定量数据。

正式问卷包含三个主要部分:微信个人资料图片使用情况,性格素质表和受访者基本信息。问卷通过在线调查网站问卷网络进行编辑、分发和回收。网站支持在分发过程中对问卷进行修改,因此预研和正式研究中使用的问卷填写URL可以保持一致,还可以通过设置ID来识别微信用户,避免预研和正式研究重复填写的情况。

"微信个人资料图像使用量测量"的问卷部分主要衡量微信用户当前使用的微信个人资料图像类型。本研究主要参考了Strano(2008)和Wu、Chang和Yuan(2015)等对图像分类的研究,结合访谈调查,最终形成了2个大维度、15个子维度的个人数据图像分类。

本研究用于衡量受访者人格特质的量表基于对Costa和McCrae的Neo-FFI-R的引用,并选择了赵京波的《人格与健康之书》中提到的五大人格量表(NEO-FFI-R)的中文版本。NEO-FFI-R用于评估人格的五个维度或因素,是一个五点Licht量表,有60个主题,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人性和尽职调查的五个维度,对应于12个问题。

(三)研究对象和样本

本研究诞生于1980年以后,以互联网成长两代人为研究对象,基于以下两个考量:一是他们从绿色走向成熟,经历了中国众多社交媒体平台在周期性周期中的兴衰,SNS网站(天涯、人人网等)、新浪微博、微信都是80, 90代为主要用户。其次,经历了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童年80、90后的群体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用户模式,并逐渐成为强网本土特色群体的主流群体。

问卷由微信平台通过滚雪球抽样方式进行,针对目前使用微信的群组。为了提高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完成率,本研究设置了400个"抽奖红包"有偿奖励机制,每个参与调查的参与者在完成并提交问卷后可以随机选择一个小红包。

该研究于2017年1月10日至3月1日以及2017年3月13日至4月1日进行,共收集了615份问卷。前后表达相同问题且对相反问题进行回答的问卷无效,无效问卷被拒绝后用于统计分析的有效样本量为554,符合项目数与样本数1:5之比的最低标准,效率为90.10%。问卷总量表的克朗巴赫阿尔法值大于0.8,人格测量量表五维变量的克朗巴赫阿尔法值大于0.7;

在调查的答卷人中,45.49%为男子,54.51%为妇女,平均年龄为24.16岁。在教育水平方面,初中以及以下、高中、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人数分别为40人、125人、82人、280人、27人。在收入水平方面,5000元以下群体比例达到87.55%,其中2000元以下群体比例达到63.54%。其他收入水平(5000元以上)的群体比例为12.45%。在身份方面,学生占比例最大,为64.98%,其次是公司雇员,占12.82%,其他人(包括公职人员、教师、企业经理、农民、自营职业者、退休人员、失业人员等)占22.20%。

四、微信用户人格特质及个人资料形象使用特点

(1)微信用户人格特质分析

在本次调查的抽样中,尽职调查的平均得分最高,神经质的平均得分最低。这可能与本次调查中较高的高学历样本相对较大有关,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具有比较强的责任感,而这组的思维和决策能力相对较好,能有效应对外界压力,情绪调节能力也较好,这也是神经质低分群体的特征。神经质低分组的人情绪化和冷静度较低,但这与该组经常经历积极情绪的人不同。

调查数据显示,在性格维度上,高神经质群体(以平均值为界)的比例远高于其他高分群体,而外向和尽职尽责的低群体群体的数量远高于其高群体的数量。高神经质分数意味着人们往往有心理压力,不切实际的想法,过度的需求和冲动,更容易经历负面情绪,如愤怒,焦虑,抑郁,并且思考,决策和有效应对外部压力的能力较差。低外向的人比较安静,比较谨慎,不喜欢与外界有太多的接触,像一个人一样孤独。低职人员一般不会取得多大成就,但往往被认为是快乐、好玩、好玩的,容易冲动行为。这也部分印证了当前人们的网络文化和年轻一代浮躁、封闭、多变、抗压能力低、情绪变化等特点的直观感知。这些特征可能会影响微信个人资料图片的呈现方式以及人们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展示方式。

人格失焦:数字原住民人格特质与微信个人资料图像的自我呈现

(2)微信用户头像使用情况分析

在调查样本中,25.1%的微信用户目前使用"包含自己图像"的个人资料图片,而35.6%的用户表示他们使用过"包含自己图片"作为微信个人资料图片。

人格失焦:数字原住民人格特质与微信个人资料图像的自我呈现

在目前使用的"用自己的个人资料图像"中,最常见的是使用面对面的镜头图像和个人姿势图像,其次是在特殊时刻的图像并显示幽默或创意图像,并再次与朋友图像,浪漫的图像。这一方面表明,在选择向公众展示化身的群体中,大多数愿意表达积极身份的人与曹飞等人(2015)的研究观点相呼应。另一方面,可以看出,用户倾向于使用相对于组图像的呈现具有单独含义的图像。由于日常生活与现实的交流由于对技术的依赖而逐渐分离,微信正在不断强化不同于物理空间的互联网生存氛围,社交媒体推动的"既孤独又狂欢"等诸多技术空间的交流悖论也在这种氛围中不断形成新的社会现实。因此,由于社交网络中的用户可以操纵和控制的信息,使用包含自己的图像可能会补偿用户自身在其他不受控制的方面体验的薄弱真实性。

在目前使用的"没有自己的个人资料图片"中,排除其他不在统计类型队列中的图片,使用"星图"的人数最多,其中84.25%是18-30岁的人,他们更直接,对明星最爱的表达持开放态度。这些用户不是以现实的方式表达自己,而是有意识地在社交网络上表达自己想要的东西,选择一个真实,更逼真的图像来象征自己在虚拟世界中,既释放他们的兴趣,又增加他们的注意力。

在目前使用的"没有自己的个人资料图像"中,第二个最常用的是"动画动画图像",其次是"动物图像""植物图像"。对社交网络使用中的动机和特定行为差异的研究表明,文化因素会影响社交网络用户的特定行为。Marcus和Krishina murthi(2009)针对日本社交网络用户的研究表明,日本用户倾向于使用动物和卡通作为他们的个人资料图像。中日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相似,动漫等流行文化影响着中国和日本用户个人数据图像的使用。

人格失焦:数字原住民人格特质与微信个人资料图像的自我呈现

从表4可以看出,与选择不包含自己图片的微信用户相比,选择包含自己图片的微信用户个性特征的五大因素平均得分更高。表5显示,除了愉悦之外,具有高个性特征的微信用户与他们是否使用包含自己的图像相关联。可以验证的是,人格特质得分越高,您就越有可能使用包含您自己的图像。

(3)分析微信用户人格特质与图片使用的关系

通过探索五种人格特质之间的皮尔逊相关性,使用目前用于评估人格特质的图像,并探索人格特质与基于个人资料图像的微信用户自我呈现之间的相关性。

许多基于Facebook和Twitter的用户研究表明,在线用户的个性特征会影响他们的个人资料图像选择。基于Facebook平台,吴常和袁(2015)以现场视觉研究的形式探索了个人资料图像与用户个性之间的关系,发现用户人格特质对个人资料图片的选择有影响,反映了用户人格特质。这与大多数其他研究的结论一致,即包括Facebook在内的社交网络反映了用户的实际人格特征,而不是被功能理想化。社交网络经常通过多维和高频互动,100,000年,100年,启发性的身份来展示真实的个性。

人格失焦:数字原住民人格特质与微信个人资料图像的自我呈现

但是,从表6数据可以看出,微信用户人格特质与个人资料图像使用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数据结果不符合研究的期望和常识,也与国外类似研究的结论不同。也就是说,基于微信用户对于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个人资料图片并没有很好地显示用户的个性。因此,假设H2"人格特质差异越大,微信用户画像选择差异越大"是不正确的。微信用户选择的个人资料图片可能更多的是随机表达,或者在微信用户个人数据形象的使用因素中,与人格特质倾向的差异相比,还有其他更重要的机制,比如即时构建自己的多理想状态。

(4)分析使用不同类型图片的微信用户人格特质之间的相关性

本研究进一步比较分析了使用包含自己形象的图片与使用五个因素而没有自己形象的两类微信用户群人格特质之间的相关性。在以往关于人格特质作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更多的是探索人格特质与其他假设变量之间的关系,很少看到关于人格特质这五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基于选择不同类型图片的微信用户,观察了人格特质五大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特征。

结果表明,在以自己的形象为形象的微信用户中,人格特质的五个因素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具体表现为:(1)神经质人格与外向、开放、负责任的人格有显著正相关(p<0.001),相关系数在0.389~0.501之间,说明当用户的神经质人格得分越高时,其外向性、开放性、尽责性人格得分也越高。(2)宜人性格与神经质、外向型、开放型和责任型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p<0.001),相关系数在-.701~-.494之间,表明使用者的愉悦性格得分越高,其对神经质、外向型、开放型、责任型人格的评分越低。(3)外向性与尽职调查的关系显著性最高,相关系数高达0.724。

人格失焦:数字原住民人格特质与微信个人资料图像的自我呈现

从表8可以看出,使用非自有形象作为微信个人资料形象的受访群体,除了神经质人格和责任人格没有相关性(p>0.001),其他因素表现出更明显的相关性。具体表现在:(1)神经质人格与外向性、开放型人格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p<0.001),相关系数在0.221~0.365之间,说明当用户的神经质人格得分较高时,其外向性、开放性、尽责性人格得分也较高。(2)愉快人格与神经质、外向、开放、尽责性格(p<0.001)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在-0.560~-0.354之间,表明使用者的愉悦性格得分越高,其神经质、外向、开放、负责任的人格得分越低。

人格失焦:数字原住民人格特质与微信个人资料图像的自我呈现

一般来说,选择两类图片的微信用户人格特质的五大因素之间大多存在相关关系,但优势与劣势、正负相关存在不一致。与使用没有自己图片的微信用户相比,使用包含自己微信用户人格特质的图片的相关系数更高,关系更显著。也就是说,为了验证假设H3:人格特质之间的相关性越强,就越倾向于使用包含自己特征的图像。而这两个群体在神经质人格和良心人格的关系上存在差异,神经质人格与使用微信用户与自己形象的负责任的个性之间没有相关性。

五大结论和讨论

社交媒体上的个人资料图像与用户上传的其他图像具有不同的特征:用户的朋友可以看到除个人资料图像之外共享的图像,而陌生人可能只能看到个人资料图像;因此,微信头像的研究在理解社交媒体用户的在线身份、了解个人资料图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基于对数字原住民群体人格特质的分析以及微信个人资料图片的使用,主要发现如下:

首先,人们在社交媒体上投射的人格特质的五个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选择两类微信用户个性特征五维高低分组的图片是显而易见的,高群倾向于使用包含自己外表的图像,低群体群体倾向于使用不包含自己外表的图像。不过,五年个性并没有在每个维度上都表现出显著的影响,说明在微信用户画像选择的自我呈现行为中,还有更多的因素需要考虑和设计。未来需要延伸到00、60等新老两端的更广泛群体,探索更多层次、更多类别的群体人格特质之间的五大规律及其对人们做出行为选择的深刻影响等方面的改进。

其次,本研究揭示,五类人格特质的评分趋势对微信用户个人数据图像的使用结果具有基本的结论意义。一般而言,微信用户中人格特质低群体五个维度的比例大于高群体群体,而宜人的低分者对微信用户个人资料图片使用行为的影响更为突出,更不愿意呈现包含自己外表元素的图片, 而且这个群体的比例远高于低分群体中其他人的性格维度。神经质特质组与焦虑,抑郁和情绪不稳定等关键字相关联,倾向于选择包含自己外观的图像,大多数具有神经质个性和高分的高级人格的高分组在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展示中更为活跃。

此外,这项研究还表明,"人格特质对微信用户画像的使用没有显著影响",进一步表明,在微信用户画像选择的自我呈现行为中,还有更多因素需要考虑。由于最基本的心理范畴人格特征并不能直接影响微信个人资料形象的选择,人们在互联网世界之间的心理状态与其在现实世界中的真实心理人格之间,揭示了一种"虚幻的线上线下生活状态"。这就促使人们思考微信用户在虚拟世界中的身份建设和"互联网个性"的存在以及一系列相关问题。

最后,一项基于国内数字美洲原住民的抽样调查显示,在2017年,微信用户倾向于使用不包含自己的图像,其中明星和动漫头像是最常见的,这与基于Facebook的调查结果不同。在2015年对台湾1,635名Facebook用户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台湾学者吴、张和袁认为,"近一半的Facebook朋友评级受访者表示,他们也会使用更多视觉图像,比如单独摆姿势或面对相机的脸。基于这一结果,我们最初怀疑中国和西方群体在社交媒体自我展示的想法和策略上存在一些差异。微信作为一个具有隐私限制的社交平台,当陌生人将自己添加为朋友时,它包含图像中包含的一些个人数据。出于隐私原因,年轻的微信用户群体倾向于使用不包含自己的图像作为头像。随着微信逐渐成为各群体信息交流和获取生活服务的主要平台,"人格揭示和无意识行为模式中的个体自觉自我呈现"的内在逻辑讨论需要扩展到更广泛的群体,以进一步验证。在未来的研究设计中,我们需要更多地考虑社会人口、生活方式、心理特征等影响因素,探索除人格特质外使用微信用户个人数据图像的关键影响因素和机制。

本文为原文的简短版本,附有参考文献,最初发表于《国际报》2021年第1期。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本期由/Melissa编辑

订阅信息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国际报》,国内邮政编码:82-849,欢迎您订阅!

您还可以访问国际新闻 http://cjjc.ruc.edu.cn/ 官方网站,获取以前pdf的免费版本。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