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遠,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張靈軒(通訊作者),華南理工大學廣東省旅遊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改革開放40年'小康社會'集體記憶研究"(項目準許号:19YJC860050)、華南理工大學中央大學基礎科研業務經費(項目準許号:XYZD201918)的階段性成果。

一個研究起源
自2011年微信推出以來,使用者數量迅速增長,應用能力不斷擴大。這不僅使微信成為當今許多社交媒體平台的上司者,也使微信成為連接配接和影響現實生活的平台。大量的使用者,良好的使用者體驗和活躍的社會關系使微信成為當今社會輿論表達的重要平台,也是當今中國最重要的輿論領域(熊寅,趙振宇,2016)。
作為社交媒體的研究熱點之一,自我展示(沈偉,2015)和個人社會資本影響的變化(趙曙光,2014;周偉,魏家泉,2016)基于微信對使用者行為的分析正在成為相關研究的關鍵領域。微信和許多不同的社交媒體通過不斷創新和提升功能,一方面深刻地影響了整個社會的資訊互動模式,另一方面,也重建了許多使用者在現實世界和虛拟世界中自我意識和自我呈現的方式(Tong Hui,2014)。
微信使用者通過建立、選擇、披露和替換個人資料圖像來制作和傳輸時效性強、原創的個人資訊,作為"自我呈現"的核心要素,往往可以成為分析使用者網際網路生存心理和行為的關鍵切入點。社交媒體平台上的個人資料圖像本質上是一個人的視覺圖像的附帶照片,以及使用者的社交名稱,作為網際網路存在和互動的名片。個人資料圖檔不僅是潛在新朋友申請"添加朋友"時見面的第一張圖像,也是代表個人的關鍵視覺圖像,在社交媒體的多複雜互動中相對穩定。
然而,無論是網際網路早期相對獨立的虛拟世界,還是虛拟與現實的複雜世界,網絡使用者的網絡心理和網絡行為是否等同于現實中個體心理特征和行為習慣的等價或等價比例投射?學術界和工業界對此一直存在多樣性和争議。這個複雜的問題是微信特有的,微信可以從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現與個性的關系中找到觀察和研究的切入點。人格特質影響甚至支配着個人的生存和現實的心理和行動。本文進一步将微信使用者的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現集中在個人資料圖檔的選擇上,并讨論了它是否以及如何受到使用者個性特征的影響。此外,使用者社交媒體表現和行為與真實人格特質之間的相關性是大資料分析在營銷、輿論研究、社會管理等領域的基本前提,是以擁有相關關系、呈現形式等非常重要。
二、文獻綜述
(1)自我表現與人格特質關系研究:跨學科遷移與一緻性争議
随着網際網路的普及,社交媒體在人們生活中的比重越來越大,社交網絡的自我呈現已經成為傳播學和社會學領域,心理學學者對社交媒體的使用者行為進行研究。它以使用者為研究标準,讨論使用者在社交媒體上的自我表現特征,具體表現和政策。"自我展示"的概念及其理論最初是由社會學家Goffman(1959)在符号互動主義的基礎上提出的,并且經常與術語"印象管理"結合使用。這兩個概念略有不同,在社會學或社會心理學意義上,"印象管理"是指一種以目标為導向的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試圖通過調節和控制社會互動中的資訊來影響他人對人、物和物的感覺。"自我展示"是個人努力表現自己并影響他人,以使他人按照自己的意願看待自己。社交媒體使用者建構虛拟線上身份以适應空間平行的互動模式(Ellison,Steinfield和Lampe,2007),個人資料成為個人自我展示和圖像建構的關鍵工具(Joinson,2008)。通過撰寫個人資料和圖檔上傳、交流,"選擇性曝光"和"自我印象塑造",創造網際網路"拟人化的自我",并形成側面的"表現曝光"。随着Twitter和Facebook的推出和普及,學者們開始利用這些多社交平台對社交媒體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圖像進行跨學科研究。
(2)社交媒體使用者的自我呈現研究:微信樣本價值與微觀視角意義
目前,對微信自我呈現的研究主要圍繞微信的使用,朋友圈是主要的切入點。學者們通過研究朋友圈中的分享、比同、評論、與他人互動等微信行為,探讨使用者的自我呈現問題,分析微信使用者自我呈現特征、動機、政策、自我呈現對人際關系建構、個人社會資本等的影響。該組大學生基于微信圈自我表現的特征、政策、動機等相關問題是目前研究熱點之一(孫興,2016;周爽, 2016).随着表情符号分組、群聊和公衆号廣泛嵌入公衆日常生活,在公衆号功能領域領域建設下,微信群資訊交換、網絡輿情和使用者參與行為過程中的符号分析研究也得到了推廣。
目前,很少從"個人資料形象"或"微信頭像"的微觀角度切入社交媒體自我呈現的本地研究,它與人格特質的關系尚未開展。一方面,本文将從形象表達的類型進行檢驗來表征,清晰地呈現微信使用者,特别是數字原住民群體在網絡虛拟空間中的自我象征化趨勢和印象管理傾向,另一方面,基于人格特征的視角,探索自我呈現的隐藏意義和表現可能性, 進一步對個體控制印象管理與無意識人格流之間的關聯機制進行探索,嘗試窺探虛拟網絡空間背後的圖像符号主體性質。
三、研究設計及樣品情況
(一) 研究假設
"五大人格模型",即五因素模型理論,是近年來研究使用者人格與行為關系的最廣泛使用的理論之一。Rosengren(1974)認為,年齡,性别和個性等個人差異會影響大衆媒體的使用。Goldberg(1981)提出了人格的五個基本次元,即神經質,外向性,對經驗的開放性,愉悅性和責任心,并編制了一份描述形容詞描述性形容詞的特征清單,TDA),為五大因素提出了一系列更具體的人格特質。五年人格模型的理論已成功應用于大衆媒體,如電影、音樂、電視節目、書籍和文化活動。
利用不同類型的人格來區分和衡量社會互動中的個體差異,将人格理論與微信個人資料圖像相結合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通過不同性格類型的資料更好地了解使用者的社交網絡行為及其原因,另一方面,線上個人資料圖像包含大量使用者資訊, 基于其視覺特征和可能的心理機制對圖像進行分類,是了解人們印象形成和身份管理的直接材料。這對探索身份建構、使用者心理預警、網絡輿情管理等具有深遠意義。
本研究認為,線上個人資料形象的選擇是一種自我呈現的行為,期望别人根據自己的意願看到自己,而神經質、外向、開放、人性化、盡職盡責等不同的人格特質會影響微信使用者對線上個人資料形象的選擇。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研究假說:
H1:人格特質得分越高,微信使用者就越傾向于使用包含自己圖檔的圖檔。
值得注意的是,微信的各種資訊互動功能建構了一個集現實與網絡于一體的複雜通信空間。這些包括朋友或私人或公共相冊的交換空間,以便與各種群組共享,從單個聊天視窗到群聊視窗,再到通過塑造個人資料顯示的公共空間。這些多元度的網絡空間嵌套,可能會導緻人們在虛拟微信空間中呈現出與現實世界不同的自我形象。是以,本研究做出以下假設:
H2:人格特質差異越大,微信使用者對個人資料形象的選擇差異越大。
此外,在檢查變量之間關系的同時,該研究還可以顯示研究對象群體的人格特質的目前分布以及微信個人資料圖像的偏好。使用包含自己圖檔的兩類微信使用者之間的人格特質結構應該存在顯著差異,是以本研究還将考察不同類型微信使用者人格特質的五個因素之間的相關性,并做出以下假設:
H3:人格特質之間的相關性越強,微信使用者就越傾向于使用包含自己特征的圖像。
(二) 研究方法
考慮到采用深度訪談、焦點小組等定性研究方法必然存在對受試者進行二次處理的問題,可能導緻所獲資訊可信度的下降,也增加了分析的複雜性。是以,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收集微信使用者群形象使用偏好和人格特質測試的定量資料。
正式問卷包含三個主要部分:微信個人資料圖檔使用情況,性格素質表和受訪者基本資訊。問卷通過線上調查網站問卷網絡進行編輯、分發和回收。網站支援在分發過程中對問卷進行修改,是以預研和正式研究中使用的問卷填寫URL可以保持一緻,還可以通過設定ID來識别微信使用者,避免預研和正式研究重複填寫的情況。
"微信個人資料圖像使用量測量"的問卷部分主要衡量微信使用者目前使用的微信個人資料圖像類型。本研究主要參考了Strano(2008)和Wu、Chang和Yuan(2015)等對圖像分類的研究,結合訪談調查,最終形成了2個大次元、15個子次元的個人資料圖像分類。
本研究用于衡量受訪者人格特質的量表基于對Costa和McCrae的Neo-FFI-R的引用,并選擇了趙京波的《人格與健康之書》中提到的五大人格量表(NEO-FFI-R)的中文版本。NEO-FFI-R用于評估人格的五個次元或因素,是一個五點Licht量表,有60個主題,神經質,外向性,開放性,人性和盡職調查的五個次元,對應于12個問題。
(三)研究對象和樣本
本研究誕生于1980年以後,以網際網路成長兩代人為研究對象,基于以下兩個考量:一是他們從綠色走向成熟,經曆了中國衆多社交媒體平台在周期性周期中的興衰,SNS網站(天涯、人人網等)、新浪微網誌、微信都是80, 90代為主要使用者。其次,經曆了越來越多的網際網路童年80、90後的群體逐漸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使用者模式,并逐漸成為強網本土特色群體的主流群體。
問卷由微信平台通過滾雪球抽樣方式進行,針對目前使用微信的群組。為了提高問卷的回收率和有效完成率,本研究設定了400個"抽獎紅包"有償獎勵機制,每個參與調查的參與者在完成并送出問卷後可以随機選擇一個小紅包。
該研究于2017年1月10日至3月1日以及2017年3月13日至4月1日進行,共收集了615份問卷。前後表達相同問題且對相反問題進行回答的問卷無效,無效問卷被拒絕後用于統計分析的有效樣本量為554,符合項目數與樣本數1:5之比的最低标準,效率為90.10%。問卷總量表的克朗巴赫阿爾法值大于0.8,人格測量量表五維變量的克朗巴赫阿爾法值大于0.7;
在調查的答卷人中,45.49%為男子,54.51%為婦女,平均年齡為24.16歲。在教育水準方面,國中以及以下、高中、大專、大學、碩士及以上人數分别為40人、125人、82人、280人、27人。在收入水準方面,5000元以下群體比例達到87.55%,其中2000元以下群體比例達到63.54%。其他收入水準(5000元以上)的群體比例為12.45%。在身份方面,學生占比例最大,為64.98%,其次是公司雇員,占12.82%,其他人(包括公職人員、教師、企業經理、農民、自營職業者、退休人員、失業人員等)占22.20%。
四、微信使用者人格特質及個人資料形象使用特點
(1)微信使用者人格特質分析
在本次調查的抽樣中,盡職調查的平均得分最高,神經質的平均得分最低。這可能與本次調查中較高的高學曆樣本相對較大有關,受過高等教育的群體具有比較強的責任感,而這組的思維和決策能力相對較好,能有效應對外界壓力,情緒調節能力也較好,這也是神經質低分群體的特征。神經質低分組的人情緒化和冷靜度較低,但這與該組經常經曆積極情緒的人不同。
調查資料顯示,在性格次元上,高神經質群體(以平均值為界)的比例遠高于其他高分群體,而外向和盡職盡責的低群體群體的數量遠高于其高群體的數量。高神經質分數意味着人們往往有心理壓力,不切實際的想法,過度的需求和沖動,更容易經曆負面情緒,如憤怒,焦慮,抑郁,并且思考,決策和有效應對外部壓力的能力較差。低外向的人比較安靜,比較謹慎,不喜歡與外界有太多的接觸,像一個人一樣孤獨。低職人員一般不會取得多大成就,但往往被認為是快樂、好玩、好玩的,容易沖動行為。這也部分印證了目前人們的網絡文化和年輕一代浮躁、封閉、多變、抗壓能力低、情緒變化等特點的直覺感覺。這些特征可能會影響微信個人資料圖檔的呈現方式以及人們在社交媒體平台上的展示方式。
(2)微信使用者頭像使用情況分析
在調查樣本中,25.1%的微信使用者目前使用"包含自己圖像"的個人資料圖檔,而35.6%的使用者表示他們使用過"包含自己圖檔"作為微信個人資料圖檔。
在目前使用的"用自己的個人資料圖像"中,最常見的是使用面對面的鏡頭圖像和個人姿勢圖像,其次是在特殊時刻的圖像并顯示幽默或創意圖像,并再次與朋友圖像,浪漫的圖像。這一方面表明,在選擇向公衆展示化身的群體中,大多數願意表達積極身份的人與曹飛等人(2015)的研究觀點相呼應。另一方面,可以看出,使用者傾向于使用相對于組圖像的呈現具有單獨含義的圖像。由于日常生活與現實的交流由于對技術的依賴而逐漸分離,微信正在不斷強化不同于實體空間的網際網路生存氛圍,社交媒體推動的"既孤獨又狂歡"等諸多技術空間的交流悖論也在這種氛圍中不斷形成新的社會現實。是以,由于社交網絡中的使用者可以操縱和控制的資訊,使用包含自己的圖像可能會補償使用者自身在其他不受控制的方面體驗的薄弱真實性。
在目前使用的"沒有自己的個人資料圖檔"中,排除其他不在統計類型隊列中的圖檔,使用"星圖"的人數最多,其中84.25%是18-30歲的人,他們更直接,對明星最愛的表達持開放态度。這些使用者不是以現實的方式表達自己,而是有意識地在社交網絡上表達自己想要的東西,選擇一個真實,更逼真的圖像來象征自己在虛拟世界中,既釋放他們的興趣,又增加他們的注意力。
在目前使用的"沒有自己的個人資料圖像"中,第二個最常用的是"動畫動畫圖像",其次是"動物圖像""植物圖像"。對社交網絡使用中的動機和特定行為差異的研究表明,文化因素會影響社交網絡使用者的特定行為。Marcus和Krishina murthi(2009)針對日本社交網絡使用者的研究表明,日本使用者傾向于使用動物和卡通作為他們的個人資料圖像。中日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相似,動漫等流行文化影響着中國和日本使用者個人資料圖像的使用。
從表4可以看出,與選擇不包含自己圖檔的微信使用者相比,選擇包含自己圖檔的微信使用者個性特征的五大因素平均得分更高。表5顯示,除了愉悅之外,具有高個性特征的微信使用者與他們是否使用包含自己的圖像相關聯。可以驗證的是,人格特質得分越高,您就越有可能使用包含您自己的圖像。
(3)分析微信使用者人格特質與圖檔使用的關系
通過探索五種人格特質之間的皮爾遜相關性,使用目前用于評估人格特質的圖像,并探索人格特質與基于個人資料圖像的微信使用者自我呈現之間的相關性。
許多基于Facebook和Twitter的使用者研究表明,線上使用者的個性特征會影響他們的個人資料圖像選擇。基于Facebook平台,吳常和袁(2015)以現場視覺研究的形式探索了個人資料圖像與使用者個性之間的關系,發現使用者人格特質對個人資料圖檔的選擇有影響,反映了使用者人格特質。這與大多數其他研究的結論一緻,即包括Facebook在内的社交網絡反映了使用者的實際人格特征,而不是被功能理想化。社交網絡經常通過多元和高頻互動,100,000年,100年,啟發性的身份來展示真實的個性。
但是,從表6資料可以看出,微信使用者人格特質與個人資料圖像使用之間的相關性并不顯著。資料結果不符合研究的期望和常識,也與國外類似研究的結論不同。也就是說,基于微信使用者對于本次調查的結果顯示,個人資料圖檔并沒有很好地顯示使用者的個性。是以,假設H2"人格特質差異越大,微信使用者畫像選擇差異越大"是不正确的。微信使用者選擇的個人資料圖檔可能更多的是随機表達,或者在微信使用者個人資料形象的使用因素中,與人格特質傾向的差異相比,還有其他更重要的機制,比如即時建構自己的多理想狀态。
(4)分析使用不同類型圖檔的微信使用者人格特質之間的相關性
本研究進一步比較分析了使用包含自己形象的圖檔與使用五個因素而沒有自己形象的兩類微信使用者群人格特質之間的相關性。在以往關于人格特質作為影響因素的研究中,更多的是探索人格特質與其他假設變量之間的關系,很少看到關于人格特質這五個因素之間的關系。本研究基于選擇不同類型圖檔的微信使用者,觀察了人格特質五大因素之間的相關性特征。
結果表明,在以自己的形象為形象的微信使用者中,人格特質的五個因素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具體表現為:(1)神經質人格與外向、開放、負責任的人格有顯著正相關(p<0.001),相關系數在0.389~0.501之間,說明當使用者的神經質人格得分越高時,其外向性、開放性、盡責性人格得分也越高。(2)宜人性格與神經質、外向型、開放型和責任型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p<0.001),相關系數在-.701~-.494之間,表明使用者的愉悅性格得分越高,其對神經質、外向型、開放型、責任型人格的評分越低。(3)外向性與盡職調查的關系顯著性最高,相關系數高達0.724。
從表8可以看出,使用非自有形象作為微信個人資料形象的受訪群體,除了神經質人格和責任人格沒有相關性(p>0.001),其他因素表現出更明顯的相關性。具體表現在:(1)神經質人格與外向性、開放型人格有一定的正相關關系(p<0.001),相關系數在0.221~0.365之間,說明當使用者的神經質人格得分較高時,其外向性、開放性、盡責性人格得分也較高。(2)愉快人格與神經質、外向、開放、盡責性格(p<0.001)呈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在-0.560~-0.354之間,表明使用者的愉悅性格得分越高,其神經質、外向、開放、負責任的人格得分越低。
一般來說,選擇兩類圖檔的微信使用者人格特質的五大因素之間大多存在相關關系,但優勢與劣勢、正負相關存在不一緻。與使用沒有自己圖檔的微信使用者相比,使用包含自己微信使用者人格特質的圖檔的相關系數更高,關系更顯著。也就是說,為了驗證假設H3:人格特質之間的相關性越強,就越傾向于使用包含自己特征的圖像。而這兩個群體在神經質人格和良心人格的關系上存在差異,神經質人格與使用微信使用者與自己形象的負責任的個性之間沒有相關性。
五大結論和讨論
社交媒體上的個人資料圖像與使用者上傳的其他圖像具有不同的特征:使用者的朋友可以看到除個人資料圖像之外共享的圖像,而陌生人可能隻能看到個人資料圖像;是以,微信頭像的研究在了解社交媒體使用者的線上身份、了解個人資料圖檔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基于對數字原住民群體人格特質的分析以及微信個人資料圖檔的使用,主要發現如下:
首先,人們在社交媒體上投射的人格特質的五個因素之間存在一定的規律。選擇兩類微信使用者個性特征五維高低分組的圖檔是顯而易見的,高群傾向于使用包含自己外表的圖像,低群體群體傾向于使用不包含自己外表的圖像。不過,五年個性并沒有在每個次元上都表現出顯著的影響,說明在微信使用者畫像選擇的自我呈現行為中,還有更多的因素需要考慮和設計。未來需要延伸到00、60等新老兩端的更廣泛群體,探索更多層次、更多類别的群體人格特質之間的五大規律及其對人們做出行為選擇的深刻影響等方面的改進。
其次,本研究揭示,五類人格特質的評分趨勢對微信使用者個人資料圖像的使用結果具有基本的結論意義。一般而言,微信使用者中人格特質低群體五個次元的比例大于高群體群體,而宜人的低分者對微信使用者個人資料圖檔使用行為的影響更為突出,更不願意呈現包含自己外表元素的圖檔, 而且這個群體的比例遠高于低分群體中其他人的性格次元。神經質特質組與焦慮,抑郁和情緒不穩定等關鍵字相關聯,傾向于選擇包含自己外觀的圖像,大多數具有神經質個性和高分的進階人格的高分組在社交媒體上的自我展示中更為活躍。
此外,這項研究還表明,"人格特質對微信使用者畫像的使用沒有顯著影響",進一步表明,在微信使用者畫像選擇的自我呈現行為中,還有更多因素需要考慮。由于最基本的心理範疇人格特征并不能直接影響微信個人資料形象的選擇,人們在網際網路世界之間的心理狀态與其在現實世界中的真實心理人格之間,揭示了一種"虛幻的線上線下生活狀态"。這就促使人們思考微信使用者在虛拟世界中的身份建設和"網際網路個性"的存在以及一系列相關問題。
最後,一項基于國内數字美洲原住民的抽樣調查顯示,在2017年,微信使用者傾向于使用不包含自己的圖像,其中明星和動漫頭像是最常見的,這與基于Facebook的調查結果不同。在2015年對台灣1,635名Facebook使用者進行的一項研究中,台灣學者吳、張和袁認為,"近一半的Facebook朋友評級受訪者表示,他們也會使用更多視覺圖像,比如單獨擺姿勢或面對相機的臉。基于這一結果,我們最初懷疑中國和西方群體在社交媒體自我展示的想法和政策上存在一些差異。微信作為一個具有隐私限制的社交平台,當陌生人将自己添加為朋友時,它包含圖像中包含的一些個人資料。出于隐私原因,年輕的微信使用者群體傾向于使用不包含自己的圖像作為頭像。随着微信逐漸成為各群體資訊交流和擷取生活服務的主要平台,"人格揭示和無意識行為模式中的個體自覺自我呈現"的内在邏輯讨論需要擴充到更廣泛的群體,以進一步驗證。在未來的研究設計中,我們需要更多地考慮社會人口、生活方式、心理特征等影響因素,探索除人格特質外使用微信使用者個人資料圖像的關鍵影響因素和機制。
本文為原文的簡短版本,附有參考文獻,最初發表于《國際報》2021年第1期。
封面圖檔來自網絡
本期由/Melissa編輯
訂閱資訊
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國際報》,國内郵政編碼:82-849,歡迎您訂閱!
您還可以通路國際新聞 http://cjjc.ruc.edu.cn/ 官方網站,擷取以前pdf的免費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