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生的所有烦恼皆有出处

作者:野蛮生长不彷徨的女儿

今天早上看到了渡过“家长学堂丽老师的一段群内答疑:

关于母女关系的:

“如果你百分百爱她,去满足她的需求,去倾听她的声音,看到她和你在一起笑得更多,你就知道爱已经流动。

除非你依旧在控制。”

关于夫妻关系的:

“老公就喜欢成为关注的焦点。

主要不能盘孩子,纠缠老公就对了,打是亲骂是爱。

妈妈过度关注孩子,忽略了老公。而当你骂他时候,你是非常投入的,不会像平时爱搭不理。骂的时候情绪强烈,让他感受到至少被骂的时候被强烈地关注。

有比骂更好的表达方式:“亲爱的,死哪儿去了?我需要你,你儿子呼唤你!"中心思想和重点是“开口都是亲爱的,最后都要表达我需要你。”

最好少骂,让自己伤肝动怒,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对自己身体不好。气性大,老得快,划不来。到时候他一朵花到处招摇,你豆腐渣没得看头。所以最好换一个俏皮的骂法。

关健是你要多关注老公,把你对孩子的纠缠转移到对老公。”

丽老师的解答是不是特别接地气?而且还有可操作性,而且根据群友实践后反馈,证明效果杠杠滴,立竿见影。

看到丽老师这段关于夫妻关系的答疑,勾起了我一些痛苦的回忆,同时我有一点点明白了以前看到的一句话:“其实一个女人和谁结婚差别都不太大,因为婚姻关系的实质就是自己和自己的相处。”还有关于渣男收割机的理论。

每个女人对人生伴侣的选择和亲密关系的经营,如果抽丝剥茧的话,其实一定反应出同一种思维模式,显现出来完全相同的人生自动化运行模式的操控。

这种固化的思维模式、自动化运行模式从何处来?《镜子的法则》告诉我们,原生家庭、代际传递的理念、父母之间的相处方式、女儿和父亲的相处方式、女儿对父亲形象的解读,这些作为特定的代码写入了我们的灵魂。

《被讨厌的勇气 》说人类一切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的烦恼。如果试想宇宙只剩下一个人的时候,很多来自于孤独、攀比、虚荣、活在别人眼光里的烦恼就都会烟消云散了。

为什么说良好的夫妻关系可以给到孩子最大的安全感,是赠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爸爸爱妈妈,妈妈爱大家!”要保持一个正确的家庭序位,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不要将亲子关系伴侣化。

接下来,我想利用上述理论试着复盘一下自己失败的人生,做一个错题本,一方面帮助认清自己的人生,另一方面希望以此警醒其他妈妈们:

有一件事,多年来我和女儿都一直耿耿于怀,时常幻想着能坐上时光穿梭机,回去改写情节,减少对女儿的伤害。

那时,女儿还六七岁。

一天晚饭后,一大家人(我、女儿、娘家亲人)坐在客厅里谈笑风声、其乐融融,女儿也很放松快乐,很开心地笑着说着俏皮话。

突然,门被打开了,她爸爸回家了。我们转过头去看了一眼,但没人主动和他打招呼,多年后回想起来,这就是悲剧的导火索。

女儿爸爸走过来,用阴冷的眼光环视了房间的每一个人,欢乐的气氛戛然而止。

女儿爸爸声色俱厉地要求女儿找出家校联系本,她要看。女儿慌慌张张地去翻找去了。本来暑假已经用不上这个家校联系本了,这对于一直丢三落四的女儿来说,是一件很困难很困难的事。至今女儿还是那个丢三落四的女儿,不过她是被允许的、安全的。因为没人因此责骂她,或者丢掉她心爱的东西以作惩罚。

后来看过一本书上说,一个不爱收拾东西的小姑娘长大后成了生活懒散的妻子,夫妻经常为此吵闹不休。后来心理咨询师追根溯源说,是因为小姑娘小时候因为乱丢乱放经常被父母责骂惩罚,有创伤在,并且因此怀疑父母对她的爱,而且这件事已经和很多负面情绪联结在了一起,形成了条件反射。所以现在妻子潜意识里希望能按自己的心意生活,作为一种儿时创伤的疗愈,也是一种迟到的反抗和补偿,仍然可能以老公对这件事的包容度作为爱的试金石。

此时,我分明听见女儿爸爸小声嘀咕一句:“哼,我回来了,居然没有一个人理我!”

我说你是因为受了冷落才找碴打女儿的吗?

女儿爸爸矢口否认,说我听错了,他没有这样说,就是正常管教孩子。

当时的我,对如何养育孩子,并没什么正确的系统理念。再加上公公婆婆让管教孩子时,夫妻要意见一致,不要一个打一个护。

“因果定律是宇宙运行的基本定律。”我自己以一种冒险的心态去应对我的人生,自然人生就还我以冒险的人生结局了。

咱不说别的,开车上路,不得先学会驾驶技术、不得背熟交通规则吗?不然分分钟酿成交通事故,导致车毁人亡的惨剧。

驾驶自己人生的车辆,不比开车更加重要吗?为什么不好好学习、练习,错过那些危险的坑?可叹,家长、学校一直注重孩子的生存之道,一切为了“五斗米”而拼搏奋斗。而要活得更好,一定是那些心灵成长和人格健全的知识,建立属于自己平静、自信、满足的精神家园。可惜,空白。

话说,我的人生不也是如此吗?婚姻失败,女儿生病。不过感恩,我还在,女儿也在,一切都还来得及。人生很长,不必慌张。

几天前看到女儿十岁时的《发泄笔记本》“十年了,我受够你们了。”“我想买瓶农药。”“我要先杀了你们,再去ZS。”“我好希望自己是一个孤儿!”

但当时女儿在我们面前扮演的是乖乖女。可以想像,一个长年不被允许做真实自己的小女孩,为了生存,全靠演技,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察言观色、无人可信赖可依靠,是多么超级可怜。“父母双全的孤儿!”

学习成长改变后的我能这么想了。但当时的我,只会觉得给你吃、给你喝、给你买喜欢的衣服玩具、带你旅行,过上了比我当年好上十倍百倍的好日子,态度比起简单粗暴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那简直就是和风细雨了。况且,谁家的孩子不是这样的?有的家长还更过分呢。

同时,我认识到我自己思维的简单,近似愚蠢。女儿爸爸稍作解释,我就放弃了自己的判断,没有想着力挽狂澜。想着爸爸管教一番也是好的,女儿平时确实存在诸多毛病,惹我生气的时候也多。

事情的结局简直就是注定的。

找不出家校本的女儿,开始哭哭啼啼起来。被爸爸喷着火的眼睛怒瞪着,要求去找那块专门打她的竹篾片出来。女儿拖延着时间。爸爸喝斥快些,不然要增加打她的数量。

女儿把竹篾片递给爸爸,站在我旁边,我看到她小身子在轻微发着抖,脸上的皮肤都起了鸡皮疙瘩。

世上真的没有感同身受、悲欢相通。我当时站在女儿妈妈的角度,站在成年人的角度,觉得一个小孩子做错了事挨下打不很正常吗?最多打到痛,又不会被打死。况且爸爸再三重申说如果我出面阻止,他就加倍惩罚女儿。所以我无奈选择了不作为。潜意识里应该有女儿需要更强大的力量来管教的想法。

可长大后的女儿告诉我说,挨打让她有一种屈辱感,而且真的很痛,爸爸那样的表情,让小小年纪的觉得自己很坏,很糟糕,不配活着,很有可能会被打死。不是这一次,就是下一次。

听了心痛难忍的我问女儿:“那你当时怎么没直接告诉我呢?”

女儿白了我一眼:“小孩子哪有那么强的分析能力?就算心里想,嘴巴也说不出来的。就算能说出来,我也不信任你呀,谁知道你是不是真心帮我?有时候我觉得你和爸爸就是一丘之貉。”

女儿很早以前就批评过我,说我是她见过智商、情商最低的人,没有之一,简直无法沟通和交流。她曾经多次试着帮我分析、讲道理,但我都听不进去。每每以自己辛苦、痛苦、付出、奉献等道理绑架。所以,我相信女儿一直活在“无比委屈又无从分辩”的窘境中。

原来我还不相信,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成长改变后,我仿佛戴上了高倍近视眼镜,我能清晰看到十几年来,我无数遍来回踩过的那些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坑。所以,我现在信了。

女儿被打了三十次手板心,说很痛很痛,特别痛。女儿的眼泪夺眶而出,被爸爸呵斥不许哭,哭了就继续打。

《自卑与超越》说,任何一个小孩子,被有预谋的不当养育方式对待,都百分之百地会成为神经症患者。

《遇见未知的自己》说负面情绪是一种能量,在极度惊恐下超量分泌的肾上腺素,原本它们能来,也能走,不至于卡在身体里。但是,不被允许表达、合理宣泄,还不断继续叠加,它们就永远卡在身体里了,成了身体的一部分。就算你的大脑忘记了某件具体创伤事件,但“你的身体从未忘记”。当成年后发生某件类似情境时,你就可能激发出比其他人,更加强烈的负面情绪。

世上哪有什么莫名其妙?不可理喻?一定是有规律可循的。

《遇见未知的自己》作者张德芬女士在一次读书会上说,不幸的童年会增加创伤,那些未被疗愈的创伤就像嵌入身体的血淋淋的钩子,穿梭在人生的丛林中,就算百般小心,总是时不时地被那些无关紧要的枝条钩住,在纠缠中又形成新的伤口,如此恶性循环,无法达到幸福的彼岸。

所以,不管对于家长来说,还是孩子来说,去遇见未知的自己,去了解自己,“看见即疗愈、表达即疗愈”,照顾好自己,活好自己,给那四处流浪的心找一个安放之地,非常重要。比追求功名利禄更加重要。

《非暴力沟通》一书中鼓励人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去倾听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我现在后知后觉才得出结论,为什么我的原生家庭,我的家庭,都是以暴力沟通为主的沟通方式呢?害人又害己,都不得开心颜?为什么没人醒悟并加以改变呢?这样的传家宝还要背负多少代呢?

回到上述女儿挨打的事情来说。问题出在夫妻关系不和谐,亲子关系伴侣化,没有尊重和接纳前夫的感受和需要。

闺蜜说自己老公和她三天不说话,她就受不了。我嗤笑说别说三天,三年、三十年我也能做到。我是真的能做到,并以此为荣。我是从哪里习得的呢?我母亲。

可是这样的精神冷暴力伤害了谁?我自己、老公、女儿。

小小年纪的女儿央求我不要和爸爸吵架,因为爸爸会把气撒到她身上,到时她的小命可就不保了。所以,为了女儿,我选择了沉默来表达我的愤怒、委屈、嫌弃。这样真正解决了问题了吗?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式呢?还有更好的选择吗?我从来没思考过。糊里糊涂、浑浑噩噩、忙忙碌碌地活着我的人生。就像一只被拔掉了触角的团团转的蚂蚁。

那么女儿爸爸的感受和需要是什么呢?

他希望拥有一家之主的话语权,希望得到家人的尊重和重视。但现实中他却常常被打压和忽视、被贬损,他感受到不被尊重,被排斥。强势的妻子他不敢惹,他只好把愤怒和委屈转化成攻击伤害女儿。因为只有在那一刻,他是被看到的、被关注的、有话语权的。

你说,我是有多愚昧无知?这样的结论,在事隔多年,在今天看到丽老师的答疑,我才慢慢想明白的。可怜我痛苦的前半生,可怜被逼到抑郁症、注定一生艰难的女儿。

希望年轻的家长、将来的家长能看到我的这篇文章,从而对心灵成长、人格健全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关注心理健康,实现“防患于未然。”

毕竟现在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心理疾病患病率越来越高,越来越低龄化。”没有人能拥有免死金牌。除非你早日走上学习成长改变之路。

希望已经不幸身陷困境、束手无策的家长,看到我的这篇文章,立即、马上义无反顾走上自我学习成长改变之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在正规治疗的基础上,家长的学习成长改变非常重要。可以说,家长成长的速度,决定孩子康复的速度。

自勉,共勉。

遇见未知的自己 ¥29 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