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生的所有煩惱皆有出處

作者:野蠻生長不彷徨的女兒

今天早上看到了渡過“家長學堂麗老師的一段群内答疑:

關于母女關系的:

“如果你百分百愛她,去滿足她的需求,去傾聽她的聲音,看到她和你在一起笑得更多,你就知道愛已經流動。

除非你依舊在控制。”

關于夫妻關系的:

“老公就喜歡成為關注的焦點。

主要不能盤孩子,糾纏老公就對了,打是親罵是愛。

媽媽過度關注孩子,忽略了老公。而當你罵他時候,你是非常投入的,不會像平時愛搭不理。罵的時候情緒強烈,讓他感受到至少被罵的時候被強烈地關注。

有比罵更好的表達方式:“親愛的,死哪兒去了?我需要你,你兒子呼喚你!"中心思想和重點是“開口都是親愛的,最後都要表達我需要你。”

最好少罵,讓自己傷肝動怒,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對自己身體不好。氣性大,老得快,劃不來。到時候他一朵花到處招搖,你豆腐渣沒得看頭。是以最好換一個俏皮的罵法。

關健是你要多關注老公,把你對孩子的糾纏轉移到對老公。”

麗老師的解答是不是特别接地氣?而且還有可操作性,而且根據群友實踐後回報,證明效果杠杠滴,立竿見影。

看到麗老師這段關于夫妻關系的答疑,勾起了我一些痛苦的回憶,同時我有一點點明白了以前看到的一句話:“其實一個女人和誰結婚差别都不太大,因為婚姻關系的實質就是自己和自己的相處。”還有關于渣男收割機的理論。

每個女人對人生伴侶的選擇和親密關系的經營,如果抽絲剝繭的話,其實一定反應出同一種思維模式,顯現出來完全相同的人生自動化運作模式的操控。

這種固化的思維模式、自動化運作模式從何處來?《鏡子的法則》告訴我們,原生家庭、代際傳遞的理念、父母之間的相處方式、女兒和父親的相處方式、女兒對父親形象的解讀,這些作為特定的代碼寫入了我們的靈魂。

《被讨厭的勇氣 》說人類一切的煩惱都來自于人際關系的煩惱。如果試想宇宙隻剩下一個人的時候,很多來自于孤獨、攀比、虛榮、活在别人眼光裡的煩惱就都會煙消雲散了。

為什麼說良好的夫妻關系可以給到孩子最大的安全感,是贈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爸爸愛媽媽,媽媽愛大家!”要保持一個正确的家庭序位,夫妻關系大于親子關系,不要将親子關系伴侶化。

接下來,我想利用上述理論試着複盤一下自己失敗的人生,做一個錯題本,一方面幫助認清自己的人生,另一方面希望以此警醒其他媽媽們:

有一件事,多年來我和女兒都一直耿耿于懷,時常幻想着能坐上時光穿梭機,回去改寫情節,減少對女兒的傷害。

那時,女兒還六七歲。

一天晚飯後,一大家人(我、女兒、娘家親人)坐在客廳裡談笑風聲、其樂融融,女兒也很放松快樂,很開心地笑着說着俏皮話。

突然,門被打開了,她爸爸回家了。我們轉過頭去看了一眼,但沒人主動和他打招呼,多年後回想起來,這就是悲劇的導火索。

女兒爸爸走過來,用陰冷的眼光環視了房間的每一個人,歡樂的氣氛戛然而止。

女兒爸爸聲色俱厲地要求女兒找出家校聯系本,她要看。女兒慌慌張張地去翻找去了。本來暑假已經用不上這個家校聯系本了,這對于一直丢三落四的女兒來說,是一件很困難很困難的事。至今女兒還是那個丢三落四的女兒,不過她是被允許的、安全的。因為沒人是以責罵她,或者丢掉她心愛的東西以作懲罰。

後來看過一本書上說,一個不愛收拾東西的小姑娘長大後成了生活懶散的妻子,夫妻經常為此吵鬧不休。後來心理咨詢師追根溯源說,是因為小姑娘小時候因為亂丢亂放經常被父母責罵懲罰,有創傷在,并且是以懷疑父母對她的愛,而且這件事已經和很多負面情緒聯結在了一起,形成了條件反射。是以現在妻子潛意識裡希望能按自己的心意生活,作為一種兒時創傷的療愈,也是一種遲到的反抗和補償,仍然可能以老公對這件事的包容度作為愛的試金石。

此時,我分明聽見女兒爸爸小聲嘀咕一句:“哼,我回來了,居然沒有一個人理我!”

我說你是因為受了冷落才找碴打女兒的嗎?

女兒爸爸矢口否認,說我聽錯了,他沒有這樣說,就是正常管教孩子。

當時的我,對如何養育孩子,并沒什麼正确的系統理念。再加上公公婆婆讓管教孩子時,夫妻要意見一緻,不要一個打一個護。

“因果定律是宇宙運作的基本定律。”我自己以一種冒險的心态去應對我的人生,自然人生就還我以冒險的人生結局了。

咱不說别的,開車上路,不得先學會駕駛技術、不得背熟交通規則嗎?不然分分鐘釀成交通事故,導緻車毀人亡的慘劇。

駕駛自己人生的車輛,不比開車更加重要嗎?為什麼不好好學習、練習,錯過那些危險的坑?可歎,家長、學校一直注重孩子的生存之道,一切為了“五鬥米”而拼搏奮鬥。而要活得更好,一定是那些心靈成長和人格健全的知識,建立屬于自己平靜、自信、滿足的精神家園。可惜,空白。

話說,我的人生不也是如此嗎?婚姻失敗,女兒生病。不過感恩,我還在,女兒也在,一切都還來得及。人生很長,不必慌張。

幾天前看到女兒十歲時的《發洩筆記本》“十年了,我受夠你們了。”“我想買瓶農藥。”“我要先殺了你們,再去ZS。”“我好希望自己是一個孤兒!”

但當時女兒在我們面前扮演的是乖乖女。可以想像,一個長年不被允許做真實自己的小女孩,為了生存,全靠演技,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察言觀色、無人可信賴可依靠,是多麼超級可憐。“父母雙全的孤兒!”

學習成長改變後的我能這麼想了。但當時的我,隻會覺得給你吃、給你喝、給你買喜歡的衣服玩具、帶你旅行,過上了比我當年好上十倍百倍的好日子,态度比起簡單粗暴的外公外婆爺爺奶奶,那簡直就是和風細雨了。況且,誰家的孩子不是這樣的?有的家長還更過分呢。

同時,我認識到我自己思維的簡單,近似愚蠢。女兒爸爸稍作解釋,我就放棄了自己的判斷,沒有想着力挽狂瀾。想着爸爸管教一番也是好的,女兒平時确實存在諸多毛病,惹我生氣的時候也多。

事情的結局簡直就是注定的。

找不出家校本的女兒,開始哭哭啼啼起來。被爸爸噴着火的眼睛怒瞪着,要求去找那塊專門打她的竹篾片出來。女兒拖延着時間。爸爸喝斥快些,不然要增加打她的數量。

女兒把竹篾片遞給爸爸,站在我旁邊,我看到她小身子在輕微發着抖,臉上的皮膚都起了雞皮疙瘩。

世上真的沒有感同身受、悲歡相通。我當時站在女兒媽媽的角度,站在成年人的角度,覺得一個小孩子做錯了事挨下打不很正常嗎?最多打到痛,又不會被打死。況且爸爸再三重申說如果我出面阻止,他就加倍懲罰女兒。是以我無奈選擇了不作為。潛意識裡應該有女兒需要更強大的力量來管教的想法。

可長大後的女兒告訴我說,挨打讓她有一種屈辱感,而且真的很痛,爸爸那樣的表情,讓小小年紀的覺得自己很壞,很糟糕,不配活着,很有可能會被打死。不是這一次,就是下一次。

聽了心痛難忍的我問女兒:“那你當時怎麼沒直接告訴我呢?”

女兒白了我一眼:“小孩子哪有那麼強的分析能力?就算心裡想,嘴巴也說不出來的。就算能說出來,我也不信任你呀,誰知道你是不是真心幫我?有時候我覺得你和爸爸就是一丘之貉。”

女兒很早以前就批評過我,說我是她見過智商、情商最低的人,沒有之一,簡直無法溝通和交流。她曾經多次試着幫我分析、講道理,但我都聽不進去。每每以自己辛苦、痛苦、付出、奉獻等道理綁架。是以,我相信女兒一直活在“無比委屈又無從分辯”的窘境中。

原來我還不相信,經過一年多的學習成長改變後,我仿佛戴上了高倍近視眼鏡,我能清晰看到十幾年來,我無數遍來回踩過的那些大大小小、深深淺淺的坑。是以,我現在信了。

女兒被打了三十次手闆心,說很痛很痛,特别痛。女兒的眼淚奪眶而出,被爸爸呵斥不許哭,哭了就繼續打。

《自卑與超越》說,任何一個小孩子,被有預謀的不當養育方式對待,都百分之百地會成為神經症患者。

《遇見未知的自己》說負面情緒是一種能量,在極度驚恐下超量分泌的腎上腺素,原本它們能來,也能走,不至于卡在身體裡。但是,不被允許表達、合理宣洩,還不斷繼續疊加,它們就永遠卡在身體裡了,成了身體的一部分。就算你的大腦忘記了某件具體創傷事件,但“你的身體從未忘記”。當成年後發生某件類似情境時,你就可能激發出比其他人,更加強烈的負面情緒。

世上哪有什麼莫名其妙?不可理喻?一定是有規律可循的。

《遇見未知的自己》作者張德芬女士在一次讀書會上說,不幸的童年會增加創傷,那些未被療愈的創傷就像嵌入身體的血淋淋的鈎子,穿梭在人生的叢林中,就算百般小心,總是時不時地被那些無關緊要的枝條鈎住,在糾纏中又形成新的傷口,如此惡性循環,無法達到幸福的彼岸。

是以,不管對于家長來說,還是孩子來說,去遇見未知的自己,去了解自己,“看見即療愈、表達即療愈”,照顧好自己,活好自己,給那四處流浪的心找一個安放之地,非常重要。比追求功名利祿更加重要。

《非暴力溝通》一書中鼓勵人們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去傾聽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我現在後知後覺才得出結論,為什麼我的原生家庭,我的家庭,都是以暴力溝通為主的溝通方式呢?害人又害己,都不得開心顔?為什麼沒人醒悟并加以改變呢?這樣的傳家寶還要背負多少代呢?

回到上述女兒挨打的事情來說。問題出在夫妻關系不和諧,親子關系伴侶化,沒有尊重和接納前夫的感受和需要。

閨蜜說自己老公和她三天不說話,她就受不了。我嗤笑說别說三天,三年、三十年我也能做到。我是真的能做到,并以此為榮。我是從哪裡習得的呢?我母親。

可是這樣的精神冷暴力傷害了誰?我自己、老公、女兒。

小小年紀的女兒央求我不要和爸爸吵架,因為爸爸會把氣撒到她身上,到時她的小命可就不保了。是以,為了女兒,我選擇了沉默來表達我的憤怒、委屈、嫌棄。這樣真正解決了問題了嗎?還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式呢?還有更好的選擇嗎?我從來沒思考過。糊裡糊塗、渾渾噩噩、忙忙碌碌地活着我的人生。就像一隻被拔掉了觸角的團團轉的螞蟻。

那麼女兒爸爸的感受和需要是什麼呢?

他希望擁有一家之主的話語權,希望得到家人的尊重和重視。但現實中他卻常常被打壓和忽視、被貶損,他感受到不被尊重,被排斥。強勢的妻子他不敢惹,他隻好把憤怒和委屈轉化成攻擊傷害女兒。因為隻有在那一刻,他是被看到的、被關注的、有話語權的。

你說,我是有多愚昧無知?這樣的結論,在事隔多年,在今天看到麗老師的答疑,我才慢慢想明白的。可憐我痛苦的前半生,可憐被逼到抑郁症、注定一生艱難的女兒。

希望年輕的家長、将來的家長能看到我的這篇文章,進而對心靈成長、人格健全知識産生濃厚興趣,關注心理健康,實作“防患于未然。”

畢竟現在一個不争的事實是:“心理疾病患病率越來越高,越來越低齡化。”沒有人能擁有免死金牌。除非你早日走上學習成長改變之路。

希望已經不幸身陷困境、束手無策的家長,看到我的這篇文章,立即、馬上義無反顧走上自我學習成長改變之路。“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在正規治療的基礎上,家長的學習成長改變非常重要。可以說,家長成長的速度,決定孩子康複的速度。

自勉,共勉。

遇見未知的自己 ¥29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