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直接绕过了儿子这一脉,把储君之位传给了孙子辈,尽管各藩王不满意这样的安排,但也无可奈

作者:景观历史

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直接绕过了儿子这一脉,把储君之位传给了孙子辈,尽管各藩王不满意这样的安排,但也无可奈何。

到朱允炆登基后,第一件事干的就是削藩,他认为这些叔叔辈手握重兵,太可怕了,于是找来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个文人商量。

虽然三人的意见不统一(齐泰认为先削强的,黄子澄和方孝孺认为先削弱的),但最终都是赞成削藩的,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朱允炆把自己给搞了个千古谜案。

削藩这件事,相对于汉朝来说,就处理得比较好,刘邦刚开始也是搞了一大堆王,后来通过战争,把异姓王剪除之后,留下的都是刘姓王,各藩王势力很大。

惠帝继位后,基本上都是吕后掌权,为了吕家的统治地位,吕后也干掉了几个诸侯王,后来文帝上台后,由于文帝上台是朝臣推选的结果,所以文帝对待各诸侯国很谨慎,依然是没有大动干戈的对各藩王下手。

景帝继位后,已经感觉到了地方政权严重威胁到了中央统治,于是听从晁错的建议,强行削藩,结果搞了个七国之乱,不过很快就被朝廷给镇压了下去。

到汉武帝时期,主父堰推出推恩令,不得不说,这是极其高明的一招,这样一来,朝廷就巧妙得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转化为地方与地方的矛盾,即诸侯国内部之间的矛盾。

时间一长,一些大的藩国领土面积就大幅缩水,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彻底解决王国封地过大问题。

而朱允炆对待削藩这件事就比较心急,这时的大明各藩王都还是第一代王,都是铁打的叔叔辈,要不是朱元璋越过儿子选择孙子,这些藩王中间必有一个是皇帝。汉朝从刘邦到汉武帝过渡了四代才解决削藩问题,而朱允炆作为侄子辈就要搞第一代藩王叔叔辈,而且还是下死手,只能是自讨苦吃。

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直接绕过了儿子这一脉,把储君之位传给了孙子辈,尽管各藩王不满意这样的安排,但也无可奈
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直接绕过了儿子这一脉,把储君之位传给了孙子辈,尽管各藩王不满意这样的安排,但也无可奈
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直接绕过了儿子这一脉,把储君之位传给了孙子辈,尽管各藩王不满意这样的安排,但也无可奈
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直接绕过了儿子这一脉,把储君之位传给了孙子辈,尽管各藩王不满意这样的安排,但也无可奈
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直接绕过了儿子这一脉,把储君之位传给了孙子辈,尽管各藩王不满意这样的安排,但也无可奈
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直接绕过了儿子这一脉,把储君之位传给了孙子辈,尽管各藩王不满意这样的安排,但也无可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