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母亲节|母爱如书,用一生去阅读

Mother's Day

今天是5月8日,母亲节。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圣洁、最崇高、最无私的爱。千百年来,人们感恩母爱,赞颂母爱,用手中的笔书写动人的母爱。本期微信推荐12种讲述母亲的读物,让读者透过温暖动情的文字,阅读母亲这部永远无法读完的书。

初为人母

《初为人母》

作者:[英] 安·奥克利 王瀛晨 译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1月

初为人母,对女性意味着什么?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作为女性和母亲意味着什么?生育,不仅是自然事件,更被我们的文化所定义。

英国社会学家安·奥克利以犀利的眼光与一个个追问,探讨生育议题。她将被男权政治与专业人士所定义的“生育”的阐释权,交还女性。1970年代,她采访66位女性,以她们的口述为主,记录初为人母的真实感受。奥克利根据这些女性的真实故事,探讨:怀孕的心路历程、真实的分娩经历、产后抑郁、养育日常、家庭中的劳动分工、经验教训等。

在她与这些女性的对话中,开启了一堂关于生育的普及课,追溯了生育的历史,近距离观察生育现场,畅谈亲子关系、工作、性、家庭政治等话题。

《我的妈妈》

作者:[韩]权廷玟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4月

韩国新锐绘本作家权廷玟《我的妈妈》是一本从宝宝视角探究新手妈妈的生动图鉴,它用近乎严酷、夸张的方式,打破传统,创新性地描绘了一位窘态、狼狈,却又真实无比的妈妈形象:当我眼看见妈妈的时候,她的脸竟然又丑又肿;当妈妈给我喂奶的时候,粗心的她却把奶瓶怼在了我的脖子上;当妈妈俯身抱我的时候,她的身体总是发出咯吱咯吱奇怪的响声;当妈妈的妈妈来到我家的时候,她却躺在沙发上呼呼大睡……让很多新手妈妈看完后笑中带泪:这不就是我么!

这是给孩子的一堂母爱之课,也是献给所有在陌生的新世界里孤军、艰苦奋战的妈妈们的心灵抚慰。

《立》

作者:池莉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05月

著名作家池莉的叙事散文集《立》是一部饱蘸母女深情的作品。所不同的是,她是从母亲的视角看女儿。从女儿出生开始,一直写到女儿从世界一流大学毕业,顺利踏上社会,娓娓道来中流露着母亲对女儿的真挚情感,也让读者领悟到,爱本身就是教育的过程,是共同成长的过程,母亲抚养女儿长大,女儿同时也成就着母亲。

《你的名字,不止是全职妈妈》

作者:马威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2月

《你的名字,不止是全职妈妈》,是人类学学者马威对全职妈妈社群四五年持续参与、观察、记录和思考的纪实作品,也是社会学及人类学笔记,真实呈现全职妈妈的境遇,思索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困境。反思和探索女性价值多元的可能性,回应一位全职妈妈的小心质疑:“难道我们女的就只能接受生娃带娃养娃的命运?”回应她们流着眼泪发出的感慨:“这个社会怎么对全职妈妈这么不友好。”

作者试图用这本书回答,女性可以身处更加包容的社会,可以拥有更多可能的选择,并不需要被某种命运绑缚。

舐犊情深

《我的一家》

作者:陶承 口述 ,何家栋 赵洁 执笔

出版社:工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5月

在中国革命史上,有很多“革命母亲”的光辉形象。陶承的回忆录《我的一家》便是其中一部。在丈夫欧阳梅生、长子欧阳立安相继为革命献出生命后,陶承带着孩子们辗转奔波在敌后,抚养他们长大,将孩子们送上革命道路。陶承将一切都献给了党,用一位母亲的坚韧和坚持,迎接革命胜利曙光的到来。母爱是自私的,但革命者的母爱是无私的。

在书中,她这样动情地说:“如果说,我的家庭曾经遭受了若干不幸,那么,敌人又毁灭过多少个这样的家庭。孩子们付出生命,这是为着更多的母亲不再失去自己的儿女。”

《童年的许诺》

作者:[法]罗曼·加里 著 倪维中 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4月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加里从小跟随母亲长大,他的自传体小说《童年的许诺》回忆了与母亲共同生活的往事,刻画了一位勇敢而冒失、深情而严格的母亲,在字里行间寄托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在作者轻松调侃的笔调中,所有辛酸的磨难、艰苦的奋斗仿佛都化为一抹轻烟,唯有绵绵的母爱,如一眼清泉,润物无声,永驻心田。

《亲亲我的妈妈》

作者:黄蓓佳

出版社: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7月

儿童文学作家黄蓓佳的《亲亲我的妈妈》里塑造了一位非传统意义上的妈妈舒一眉的形象。作为自幼跟随父亲,成长在单亲家庭的男孩赵安迪,在自己爸爸的葬礼上,见到了传说中的妈妈——漂亮的、像是从照片上走下来的人,全身散发着甜橙般的香气。这个有轻微孤独症的孩子便与抑郁症母亲开始了同一屋檐下的相处,母子关系也从开始的陌生、疏远到靠近、试探、理解,最后握紧了对方的双手。

《“母爱”真可怕》

作者:许常德

出版社:沈阳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11月

和其他“母爱作品”相比,作家、音乐制作人许常德的《“母爱”真可怕》显得有点“另类”,但也值得一读。在许常德看来,母爱在每个家庭中都随处可见,起着关键作用,但也存在诸多误区,比如,母亲对孩子的过度操纵和投入,会让孩子成为“木偶”;只一味要求孩子,却不尝试去了解孩子;太看重孩子的成绩,并拿自己的爱来作为要挟等等。许常德认为,只有跨过家庭教育的误区,才能让“母爱”更加完善,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寸草春晖

《母亲》

作者:(苏联)高尔基 著,吴兴勇 译

万亭文化 出品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06月

长篇小说《母亲》是高尔基作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的标志性作品,以参与1902年“五一游行”的领导人之一扎洛莫夫及其母亲扎洛莫娃为人物原型,塑造了革命母亲尼洛夫娜的形象。在儿子巴维尔的影响下,尼洛夫娜凭借着纯粹的母爱,从一名卑微软弱的老妇人,成长为自觉坚定的革命者。当儿子巴维尔被捕,在法庭上发表演说时,尼洛夫娜依然冒着危险担负起递送儿子演说词的任务,直至最后被暗探逮捕。尼洛夫娜给几代中国人留下深刻印象,在她的身上,读者感受到崇高的母爱与革命理想的交织与协奏。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作者:张洁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3月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是著名作家张洁在母亲去世后出版的长篇纪实散文。在她看来,一个人在五十四岁时成为孤儿,要比在四岁时成为孤儿痛苦得多。在母亲去世后,大病一场的张洁用文字记录下母亲生命中最后的八十多天:“我亲吻着妈的脸颊,脸颊上有新鲜植物的清新。那面颊上的温暖、弹性仍然是我自小所熟悉、所亲吻的那样,不论在任何时候,或任何情况下,我都能准确无误地辨出。可从今以后再没有什么需要分辨的了……”椎心泣血的文字诉说着永远的母女之情,让读者体会到子女在母亲远行后的悲痛,也愈加珍视和母亲在一起的每一寸光阴。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作者:【美】威尔·施瓦尔贝 著;王兰英 译

时代华语 出品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4月

美国作家威尔·施瓦尔贝的《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讲述的是“一位母亲、一个儿子和书的世界”。在得知母亲罹患胰腺癌晚期后,施瓦尔贝一度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偶然地,他选择用书与母亲沟通,他们开始阅读同样的书,有了两个人固定的读书会。他们探讨各种话题,包括勇气、信仰、孤独、感恩,最终这对母子能够坦然面对死亡,深度了解彼此。正如威尔·施瓦尔贝所说:“书让我们彼此更贴近,也让我更了解母亲的一生和她的选择。”

《致父亲+致母亲》

作者:梁晓声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1月

知名作家梁晓声曾以父爱、母爱为主题出版经典文章合集《致父亲+致母亲》。《致母亲》是梁晓声以母爱为主题的经典文章合集,其中的《慈母情深》和《老水车旁的风景》入选了语文课本和中考试题。《致母亲》中,不光有辛勤养育子女的母亲,也有追逐天真梦想的女孩,憧憬美好恋情的少女,悉心照料家人的妻子,这些无一不曾是母亲在某时某地的身份和经历。她并非生来就是母亲,她有过愿望,有过理想,经历了很多辛苦,遭遇过不少创伤,却将一切深深地隐藏,留给我们的只有绵延不绝的嘱托与叮咛,以及无边无际的包容与奉献。

To Mom .

部分内容来源:《新华日报》(2022年5月6日12版),整理:于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