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在九十岁老人身上活着的,可不只是他一个人

与谁说这么多话

黄永玉《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

文/张新颖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第一部《朱雀城》三卷八十万字,才写到十二岁,少小离家。怎么有这么多话要说?这么多话怎么说?和谁说?

第一部写的是故乡和童年,这个叫朱雀城的地方,这个叫序子的孩子。写法是,从心所欲,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从心所欲的前提是,心里得有;黄永玉一九四五年就起意写过这小说,没有写下去,这也好,心里有了这么多年,酝酿发酵了这么多年。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似乎很简单,不就是自由嘛;但要获得这种自由的能力,却是很难,难到没有多少写作的人能达到的程度。二十五年前黄永玉写《这一些忧郁的碎屑》,谈起过沈从文的《长河》,说表叔的这部作品“排除精挑细选的人物和情节”——这才是真知灼见。

写小说的人,对“精挑细选的人物和情节”,孜孜以求尚且不及,哪里还想到、并且还敢于“排除”?不仅是人物和情节,还有诸多的文学要素,既是要追求的东西,又是要超越的东西,否则,斤斤于金科玉律,哪来的自由?怎么可能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这样不在乎文学“行规”自由地写,习惯了文学“行规”的读者,会接受吗?其实,这只不过是“外人”才会提出来的问题,对黄永玉来说,他根本就没有这个问题。

还是在谈《长河》时,他说表叔:“他写小说不再光是为了有教养的外省人和文字、文体行家甚至他聪明的学生了。他发现这是他与故乡父老子弟秉烛夜谈的第一本知心的书。”这才是知心的话,知心,所以有份量;这些话用在黄永玉自己身上,用在《无愁河》上,也同样恰当,恰当得有份量。

所以,在黄永玉的心里,与其说这部作品写出来要面对“读者”,不如说是要和故乡人说说故乡。甚至,在现实中,在现在的湘西,有或没有、有多么多或有多么少的故乡人要听他漫长的叙说,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心目中,存在这样知心的故乡父老子弟。

还有一个说话的对象,是自己。一个老人,他回溯生命的来路,他打量着自己是怎么一点儿一点儿长成的。起笔是两岁多,坐在窗台上,“他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醒悟’,他没想过要从窗台上下来自己各处走走”(4页);结束是他离开朱雀,到了长沙,见到父亲,“原本是想笑的,一下子大哭起来”。(1187页)黄永玉用第三人称来写自己,显见得是拉开了打量的距离;但奇妙的是,这样拉开距离打量自己,反倒和自己更亲近了。

生命不能重新再过一遍,可是写作能够让生命重返起点,让生命从起点开始再走一遍,一直走到现在,走成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

在写作中重现的生命历程,与生命第一次在世界中展开的过程不一样:写的是一个孩子两岁、四岁、七岁、十二岁的情形,可这是一个老人在写他的两岁、四岁、七岁、十二岁,童稚时候懵懂的,现在明白了;当时没有意识的,现在意识到了。

所以不能说这部作品写的就只是记忆:确实是刻骨铭心的记忆,呈现过去的情形和状态,然而同时也在隐现着现在的情形,写书人现在的生命状态。

这样就可以看到一个老人与两岁、四岁、七岁、十二岁的自己的对话和交流。这种对话和交流,在字面上通常是隐蔽的,偶尔也显现一下,不管是显还是隐,从始至终都是存在的。感受到这种存在,才算对得起这部书。

与故乡父老子弟说话,与自己说话,还与几个特殊的人说话。《无愁河》的写作不面对抽象的读者,却面对具体的几个人,几个作者生命中特殊的人。

黄永玉说:“我感到周围有朋友在等着看我,有沈从文、有萧乾在盯着我,我们仿佛要对对口径,我每写一章,就在想,要是他们看的时候会怎么想。如果他们在的话,哪怕只有一个人在。

比如如果萧乾还活着,我估计他看了肯定开心得不得了。表叔如果看到了,他会在旁边写注,注的内容可能比我写的还要多。”

这几个想象中的读者,伴随着写作过程,以特别的方式“参与”到写作之中。其实还不仅是写作过程,黄永玉写这部书的冲动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因素,就是和这些已经逝去的老人谈谈话,让他们“开心”,或者“写注”——没有多少人知道,沈从文一九四四年给自己和父老乡亲谈心的《长河》,十分细致地加了大量批注;倘若他读到《无愁河》,兴起写注,一写起来就没完没了,那简直是一定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无愁河》也是一部献给几位逝者的书,他们是无可替代的重要读者,他们有不少东西融入了作者的生命。

那么,你会明白,在九十岁老人身上活着的,可不只是他一个人。

一个生命里,“有多少面容,有多少语声”;一个生命“融合了许多的生命,在融合后开了花,结了果”——这是冯至在《十四行集》里写到的句子。黄永玉和沈从文的合影里有一张特别好,书报刊上多次刊出,那是一九五〇年黄永玉从香港到北京,在中老胡同北大教授宿舍前照的,摄影者就是冯至。顺便提一下,是因为刊登这张照片时很少注明摄影者,沈从文那时候的邻居。

黄永玉万分惋惜和感慨《长河》没有写完,他说那应该是像《战争与和平》那样厚的大书。长长的《无愁河》,会弥补这个巨大的遗憾,为表叔,为自己。

《要是沈从文看到黄永玉的文章》

《要是沈从文看到黄永玉的文章》是鲁迅文学奖、文津图书奖得主张新颖全新作品。书中十篇文章紧扣“无愁河”这一主线,展开历史长河般的画卷,讲述几代写作者的有情人生。有张新颖与黄永玉的对谈、有黄永玉的插画、有围绕《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的随感、有对昔日同窗友人的追忆。在不同层面、不同维度,烘托出“无愁河”这一强大传统的影响力。

《要是沈从文看到黄永玉的文章》

张新颖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BOOK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上海咬文嚼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