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百年孤独》为何被誉为20世纪的文学经典?你读过吗

《百年孤独》为何被誉为20世纪的文学经典?你读过吗

每个时代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文学经典,无论价值标准如何不同,这些经典都蕴含着共同的经典品质和精神内核。毋庸置疑,历经时代和读者的考验,它们的经典性将更加鲜亮地呈现于世人面前。

1982年,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随之《百年孤独》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在西方文学界引起了极大轰动。在中国也掀起了巨大的热潮,出现了“魔幻现实主义热”和“马尔克斯热”。

人们惊诧于贯穿小说始终的独特叙述方式,一时间,小说著名的开头“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成为小说家纷纷效仿的对象。

然而,随着对这种叙述方式模仿的泛滥,许多作家开始从形式上有意脱离,由此,《百年孤独》带来的狂喜、惊讶乃至困惑的心情已随时光的流逝而淡薄。

但这种叙述方式及其背后的思考方式已渗透到我们的思想中,对我们传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提出了挑战。

虽然时过境迁,但《百年孤独》所昭示的诸多意义正如它的持久魅力一样耐人寻味,这也许是深藏作品的经典性之故吧!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接受采访时,曾说:“事隔30年之后,我才领悟到我们小说家常常忽略的事情,即真实永远是文学的最佳模式。”

他用极富洞察力的视角穿越了拉美自然世界和社会的层面。进而寻找到深藏于其中的本质性的“真实”——“现实中的魔幻和魔幻中的现实”。

加西亚·马尔克斯曾多次否认“魔幻现实主义”的称谓,强调自己是一位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家。

但是,这里的现实主义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他以魔幻的态度来呈现拉美的现实生存状态,这种真实是一种更广泛、更深邃、更具有穿透力也更具感染力与活力的真实。

这部作品从本质上来说是拉美文化、历史和现实本质的呈现。

在拉美文学中,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包含着对国家和民族、历史与现实的深沉思考,但并非每一部作品都是传世的经典之作。

能够称得上经典的,应该是那些对国家和民族命运具有忧患意识、对历史与现实充满了强烈的批判意识和超越意识的文学作品。

倘若没有了对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否定与超越意识,文学艺术的生命也就荡然无存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批判与超越的艺术家才不会被历史遗忘。

历史才不会被人们遗忘。加西亚·马尔克斯对布恩地亚家族的经历和马贡多小镇沧桑历史的书写中渗透着他对布恩地亚家族、拉美人民乃至整个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百年孤独》也因此被称为拉丁美洲的圣经。

《百年孤独》不仅是拉美文学的经典,也是20世纪世界文学的经典。

它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能在对具体家族生存状态和命运的把握中,洞察民族乃至人类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状态和命运本质。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了拉美文学家以独具民族特色的方式,来体悟世界、生命,思考拉美人民乃至人类的生存状态。

孤独、遗忘、仇恨、乱伦和愚昧落后等问题萦绕在许多拉美文学大师的心头。

正如乌苏拉所说,凭着家族成员身上与生俱来的孤独生存特征,她一眼就能辨认出从未见过的奥雷良诺·布恩蒂亚的18个私生子。

在哥伦比亚,甚至在拉丁美洲,这种孤独的生存状态早已成为其民族的生活习惯和传统,只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更加详细、准确地表达出来了。正是由于他的抒写。拉美人民的生存状态才得以真实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尼采喊出“上帝死了”的时代,人们的精神信仰崩溃瓦解,一切价值失去依存。

加西亚·马尔克斯以特有的方式,从文学艺术层面思考人类的生存状态,反思历史和现实等具有永恒意义的问题,以探求拉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新的生机。

《百年孤独》是一部穿越时空,具有永恒意义的经典。

有人曾说过艺术家是与上帝交谈的,也就是说艺术家应该探究历史的真谛、人类生命的真谛,倾听现实生活的精神之音,反思历史和现实,寻求人类生存的出路。《百年孤独》正是作者与上帝交谈的精神产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