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老了才知,若不想苦一辈子,四十岁到五十岁必须坚持三件事

看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图片,一张是打扮考究的老头老太太在跳广场舞,悠闲自在;

一张是穿着环卫工人衣服的大爷大妈们,挤在阴凉处休息。

前者皮肤白皙,后者则皮肤黑红,应该是年龄阶段相同的人,但是给人的感觉就是截然不同。

我们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在老了的时候,是如同第一张照片的生活状态,虽然不是多大富大贵,但吃喝不愁就很幸福了。

只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像是第二张照片里面的群体一样,为了生活发愁,为了几两碎银奔波。

年轻的时候觉得自己干什么都踌躇满志,不发愁,不将就,可到了老了的时候,才惊觉有的事情一定是早点做决定早好。

人老了才知道,若不想苦一辈子,四十岁到五十岁必须坚持三件事。

要提升自己的认知,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一个人不怕普通,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来这个世界是为了什么,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

整天蜷缩在一个舒适圈里,别人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盲目跟风,到头来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都没完成。

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个阶段的我们应该是明白自己的人生到底该怎么经营才有意义。

而不是说,活了大半辈子,还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还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才不会让生活变得空洞。

正如作家张薇薇所说:“成熟首要的标志,是对自我有稳定的认知。不会因别人的表扬而信心爆棚,也不会因别人的贬损而垂头丧气。你知道自己是谁,用不着别人告诉你。”

我们要明白,人生不怕晚,就算是四十岁开始努力,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大器晚成。

但如果我们还是不认识自己,那么我们这一生都会是浑浑噩噩的。

所以,要提升自己的认知,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要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做些什么。这样,我们才不会苦一辈子。

要精简自己的社交圈,去做有意义的事情

这个世界上,更像是一个由很多社交关系结合起来的网。

苏珊 凯恩曾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外向理想型的价值系统中,几乎每个人都坚信最理想的自我状态是善于交际的、健谈的,即使在聚光灯下也应谈笑自如。”

说白了,我们始终觉得合群才好,朋友越多越好,毕竟多个朋友多条路。

所以,就会觉得在四十岁到五十岁的这个阶段,也应该是有好多的朋友,这样的人生才热闹,才不会凄凉。

实际上,人这一辈子总共分为两个部分,前半辈子则是需要做加法的,毕竟我们要认识这个世界,不断添砖加瓦;

后半辈子则需要做减法,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趋于一个稳定的状态,再增加就会显得冗杂。

而最应该做减法的,就是社交圈。

人到了一定的阶段就应该往回收了,精简自己的社交圈,留下几个知心的朋友就足够了,就算是没有也可以。

到时候,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和自己的灵魂对话,与自己相处,这样才不会让自己后半辈子变得凄凉。

要规划自己的人生,不要让自己白来一场

许多人眼里所认为的成熟,其实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觉得自己年龄增长了,见的人多了那就是成熟。

其实,这并不是成熟,不过是在精神上的衰亡,以及去个性化罢了。

真正的成熟,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具备专属于自己的个性,能够发现真实的自我,能够实现在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

王小波曾说:“我活在世上,无非是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既然如此,我们就更应该在不惑之年以后去规划自己的人生,去明白自己应该把时间放在自己身上。

趁着自己还能动,趁着自己还有激情,就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去充实自己的人生,去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心理学当中有一个自我选择效应,它指的是一个人当下做出的选择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未来。

例如我们当下选择合群,那么我们未来就有可能平庸;

例如我们当下跳出舒适圈,那么我们未来就不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变得索然无味。

所以,要规划自己的人生,不要让自己白来一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