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莫言讲的两个故事,比两年前的《后浪》真诚多了

01

2022年的五四青年节,B站请来了莫言,给年轻人写了封信《不被大风吹倒》。

这封信很接地气,莫言的讲述舒缓而真诚,建议大家看看感受一下。

说起B站的青年节视频,很多人第一个想起的应该还是2020年的《后浪》。那条视频当时成为现象级爆款,仅B站上点击量就过千万,120多万点赞,而且还帮助B站出圈,引起全网范围内的热烈讨论。

不过《后浪》当时也引起了极大争议,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视频里的所谓后浪,到底能够代表谁?

那期视频内容看起来相当高大上,里面的年轻人玩冲浪,玩摄影,玩跳伞,上天入地,去探索未知,去发现世界,再配上何冰老师慷慨激昂的演说词“奔涌吧,后浪”,对年轻人来说本应是鼓舞人心的,不料一针鸡血下去,很多人非常排斥。

“心里有火,眼里有光”,这是《后浪》描述的年轻人的样子。不过尴尬的是,这里的“火”,可能翻译成“火气”更合适一些。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2020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达到874万,5月份的时候,还有一半的人不知道要去哪里工作;996确实成了“福报”,因为大厂门外,多少人还在欲996而不得;再想想高企的房价,很多人距离躺平只剩一步之遥。

这时候你跟我讲“奔涌”,我想的是,如何不被时代拍在沙滩上。

所以,《后浪》讲的不是后浪,而更像是“前浪”们的续篇。

02

这次莫言给年轻人分享了两个他自己的故事。

一个是关于《新华字典》。我以前是万万没想到过,靠文字吃饭、最后还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原来童年辍学,大部分汉字都是从一本字典中自学而来。

第二个故事,是小时候莫言跟爷爷去打草,突然来了一阵大风,把他们打的草吹的只剩下一棵,但车还在,人没事儿,有点海明威《老人与海》的味道。

莫言讲的两个故事,听起来非常普通,一点也不高大上,但我觉得却觉得比《后浪》里展现的有力量的多。

莫言曾说,20岁之前,自己一直处于低谷期。在农村的十几年,饱饭都没吃过几顿,常常拿野菜团子充饥;小学没毕业,便辍学跑到荒草滩上放牛放羊,想读书,方圆几十里找不到本书,偶然得到一本《新华字典》,立即视若珍宝,帮他度过了许多艰难时刻。

莫言讲的两个故事,比两年前的《后浪》真诚多了

2012年,莫言在诺贝尔奖颁奖演讲中说起,那段放牛放羊的日子,百无聊赖下,他常躺在草地上,自己给自己编故事,后来的很多小说,都是他将当时的幻想写了出来,而他写小说用的字,大多是从那本字典上自学来的。

莫言这封给青年的信,首先让我感受到了一位长者对年轻人的尊重。

请注意,仅仅从标题上看,莫言说的是“不被大风吹倒”,而不是“不要被大风吹倒”,他就是在很平静地讲述自己的两件小事,一点没有对年轻人说教的意思,完全没有像很多所谓“成功者”那样,去宣扬诸如苦难造就成功这样的说辞。

说起来,《后浪》虽然拍的是当今的年轻人,却好像跟大家都没什么关系;莫言与今天的很多年轻人,已经相隔了起码两个时代,但他的故事讲来, 真诚而实在,丝毫没有时代的隔膜感。有句话怎么说来着?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去年,莫言开通微信公众号,他的公众号简介是:“我想和年轻人聊聊天。” 在每周一的更新中,除了头条文章,还有一个专门和读者沟通、回答读者各种问题的保留栏目。

比如上周,后台有人提问:“平凡人需要远大理想吗?”莫言很实诚地答复,他觉得人是需要理想的,但什么是远大理想,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03

莫言的演讲中一个主题词是“大风”,放在今天可谓恰如其分。经济大环境日益恶劣,对今天的很多年轻人来说,他们一毕业进入社会,就面临着近年少见的逆风局。

如果要评选这两年网络上最流行的词,我想名列前茅的应该是“内卷”和“躺平”。过去烈火烹油般飞速增长的岁月一去不复返,很多人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听说去年考研人数高达457万,比上年一下增长了23%,录取线之高,几乎要卷到天上去。

几年前,年轻人最大的憧憬还是如何在毕业后加入互联网大厂,晒大厂offer还是一件值得发朋友圈炫耀的事,转眼间,大厂吸引力不再,年轻人流行的口头禅变成了“宇宙的尽头是考公”。

这种大背景下,向年轻人一味鼓吹去“奔涌”,去奋斗,只顾画大饼,无疑是让人反感的。一个时代青年,能否“奔涌”,固然要看个人的努力,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对于今天的很多90后、00后而言,生活大体上是美好的——生在和平年代,没有吃过物质贫乏的苦,也没经历过什么风风雨雨,他们的成长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融入,科技似乎一直在进步,一切看起来都挺好。

看起来,一切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如果我们把时间稍微拉长,很容易发现:和平与繁荣,在过去的历史上从来都是很奢侈的存在。

从《奇葩说》出圈的政治学教授刘擎分享过一段历史:1900年的元旦时分,西方人非常乐观,相信在新世纪的开始,现代化的力量会给人类带来光辉灿烂的前景。但没几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然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紧接着核危机、冷战、反反复复的经济危机,到今天也没结束。

伴随危机一起发生的,往往是一代年轻人的状态。70年代,美国经济衰退,各种社会问题不断,美国年轻一代成为“垮掉的一代”;80年代末,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发展停滞,社会阶层固化,上一代伴随日本崛起的“昭和男儿”,他们的后代很多却成了“平成废宅”。

说到底,青年是容易充满激情的,但也是最容易受时代潮流影响的。

在莫言分享的第二个故事里,天气突然变得诡异,疾风转瞬而至,莫言被刮倒在地,靠着双手死死抓住牛筋草,才没有被风刮走。爷爷脊背绷成了一张弓,与大风对抗,尽管车子未能前进,但也没有后退半步。直到大风退去,两人仍站在原地。

莫言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胜利了。”

这个故事,真的很像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隐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