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春风催绿,80年代柳市的“文艺复兴”

春风催绿,80年代柳市的“文艺复兴”

他们说,

柳市是中国低压电器之都,

浙江第一工业强镇,年工业产值700多亿;

他们说,柳市30多万人口,

创造370多亿GDP,

重经济的背面是一片文化的荒漠......

他们不知道,

柳市还是这样的“诗画柳川”......

——制片人:郑儒儒

风雅乐清011

柳川书画社(上集)

80年代,柳市的“文艺复兴”

南宋初年,随着乐清西乡水道的贯通,柳川平原渐渐在舟楫商船往来如织的喧嚣中苏醒。生于此长于此的南宋诗人翁卷大抵是回望这片水系交织,杨柳新绿,梨花淡白的柳川平原,写下了《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桑蚕又插田。

柳川书画院,就是诞生在这片诗情画意的土地上。

1982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起,柳川平原上早已积蓄了按耐不住的蓬勃生机,柳市的电器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柳市民营经济艰难破土的时期,思想上的解放,让文革时期被禁锢的心灵愈加渴望获得精神的滋养。有人提出要复兴柳川昔日的文艺,于是,成立一个文化社团的想法在一群青年的心中萌发。

春风催绿,80年代柳市的“文艺复兴”

文革彻底结束,此时的文艺跳脱出了过去以政治宣传为中心的历史阶段,放弃高、大、红、光的语言形式,重新回到个人的感觉、经验与价值追求。1983年,施正从泰顺回到柳市定居,他召集了同为文艺爱好者的郑松鹤、黄德贵、包碎华,四人于初冬月夜坐船到象山徐道一家里,五位青年“秉烛夜谈”共谋成立一个文艺社团。

1984年,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经过半年的筹备,白石钱氏家族的后人钱云龙,邀请郑松鹤、施正、徐道一、黄德贵、包碎华、包秀杰等人到他在杨柳滩的老宅中成立“柳川书画学社”。也许是巧合,杨柳滩正是西乡新石器时代文物的出土之地,这块哺育先人的土地,见证了80年代渴望文艺润心的人们为了美好的精神理想而成立学社的一幕。

春风催绿,80年代柳市的“文艺复兴”

为什么要成立柳川书画院?创始人们郑重地写了办社宗旨,施正先生撰写文章,徐道一先生书录。上海邀请画家林曦明先生为学会题名,林先生认为,文革刚刚结束,“书画社”的“社”字有所避讳,于是题写了“柳川书画学会”六个大字,从此,该名沿用至2008年。

春风催绿,80年代柳市的“文艺复兴”

在“柳川书画学会”成立初期,著名版画家张怀江先生听闻家乡出了这样一个文艺团体,满心喜悦,于是,他拿起刻刀为“柳川书画学会”刻下“春风催绿”四字组成的版画作品,表达了他对文革结束,文化的春风吹绿柳川大地,吹遍全国河山的喜悦。

春风催绿,80年代柳市的“文艺复兴”

张怀江(1922—1989),乐清人,大陆新兴木刻运动的一代骁将,早年受郑野夫先生的版画启蒙,后加入鲁迅在上海号召的新兴版画运动,在国家危亡之中,以木刻为武器发出民族民生呐喊。面对改革开放的新气象,张怀江对柳川书画院的青年们给予了家乡文艺复兴殷切的期望。而这份期望,有意无意也成为一种不可辜负的使命埋在到了青年们的心头。

包秀杰:1977年至1983年文革结束后全国都在观望,1984年“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提出后,引起了社会真理观的大讨论,通过这次大讨论文艺界开始复苏,在此之前大家还是藏着掖着的。在那个时期我们就感觉到思想上的解放来了。1984年,“结社”尚未被明确放开,柳川书画会也成为乐清地区文革后首个成立的民间文艺社团,在此之后,一系列柳川品牌的文艺社团纷纷成立。

大家推举施正担任首任社长。施正于1944年出生于蟾河施氏乡绅家族,自小喜欢诗文,“改革开放”让这些充满反思精神、思想活跃的青年有机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主张。

春风催绿,80年代柳市的“文艺复兴”

在后来的日子里,大家逐渐在施正、郑松鹤的影响下形成理念共识——“法本无定法,无法生有法,意造岂上法乎?”而艺当以文为先,开拓心胸,直抒胸臆,提高境界。施正甚至大胆提出,“我辈眼中,应无古法,一切画法,皆自我作古。”

这是一种何等大胆的艺术宣言,拆除了一切阻碍发自于心的桎梏藩篱,为柳川书画的大胆创变打开了思想的大门。这种打破陈规的哲学观念,是指要在实践中寻得真理,这种社会思想反映到经济领域,就是对的民营经济的不断探索。

胡铁铮、胡万良专程到北京看李可染的书画展览,这趟北京行,让他们看见了中国画改良的新面貌,社员们也开始更为大胆的水墨实践。1984年,乐清举办了一场建国35周年的大型展览,柳川书画院的作品占据展出作品总量的三分之二,霎时轰动乐清。

戴成夫:柳川书画院当时的作品拿出来,形式之新、品质之高、数量之多让乐清人惊讶。因此,乐清文化馆将他们的作品独立陈列在3楼。

胡铁铮:俞龙孙先生当时在乐清文化馆工作,他专门来了几趟观看柳川书画院的作品。俞龙孙先生曾在南洋与徐悲鸿先生一起办展览,俞老写书法,徐悲鸿画画,被称为“俞书徐画”,画展义卖所得统统捐给国家抗战。解放后,俞龙孙回到妻子所在的乐成生活。

1987年,柳川书画院200多件作品在温州工人文化馆展出,震动了温州艺术界。

包粹华:当温州书坛尚且遵循“帖学”一路,书风妍美相似之时,施正提出要从篆隶“碑学”入手,追求如刀之入石般的雄劲,与逆笔的滞涩。温州画坛中也还没有一种求新、求变的思想,因此,当柳川书画院多样、大胆,追求个性的书画作品给温州书画界带来了震动。

1997年,一个来自乡镇民间文艺社团的书画作品展,竟然办到了学院派的家门口——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诸多著名书画家络绎而至,中国美院乐清籍画家陈品超、金家骥先生亲临现场,当代山水名流孔仲起先生逐幅赏评。

春风催绿,80年代柳市的“文艺复兴”

胡铁铮:当时美院的专业画家受到的束缚比较多,而柳市人因为做生意全国到处跑,思想比较开放,所以我们那些无法无天、无拘无束的书画作品,让学院派受到触动。

柳川书画院的社员白天工作,晚上画画写字追求艺术,他们多师从于地方学者画家,并未经过学院式的训练。也许正是这种如野草一般从乡土里生长而出的自由,让他们的作品在久经压抑的学院中,犹如一阵生气盎然的春风。这种笔墨中单纯真挚、大胆逾矩的“野性”,正是他们直抒于胸的至情。

春风催绿,80年代柳市的“文艺复兴”

2001年,学会创办了《柳川书画学报》,陆续刊登学会中的学术文章与书画新作;2012年,柳川书画院作品在浙江美术馆展出;2011年,于上海陆俨少艺术馆展出;2016年,柳川书画院亮相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赵乐强先生说:“一个地方的文化成就,有得山水之助,亦有赖于文化传承和文化生态的沉淀。而一村一镇之体量晋京做书画展,却非得让人刮目相看不可。”

郑儒儒:为什么想把乡镇的社团会想要把展览做到北京去?

胡万良:20几年前,老一辈的书画人都想在中国最高的艺术殿堂展示作品,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我们也想把作品展出到北京,让专业的眼光来检验我们的努力,去北京展出也是圆了大家的心愿。

施正先生在《雁云堂文存》中写道:“诗书画发展到近现代,画坛出现了守旧派的泥古不化与崇洋派的盲目西化这两个弊端,中国画如何发挥固有之特长,如何继承与扬弃……中国画面临着传统艺术的孵化与创新意念深层化的双重考验。”

如果说,张怀江先生的木刻艺术沿袭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指引,走上了一条将艺术作为武器去唤醒国民觉醒的道路。那么,柳川书画院所承袭的正是五四运动以来,尚未走完的“中国画改良”之路。这场发生在柳川平原上的“文艺复兴”,承接书学画学传统,认真对待民族艺术的继承与扬弃问题,在消费时代来袭之际,向社会输出了“由富到贵”的价值主张。

一路走来,柳川书画院如今已成立近40年,累计70余名成员,举办50余场展览,为社会提供300余次社会服务,累计出版画册50余本,专著20余本......这一切都离不开政府的关怀。

柳市镇市委市政府林巍:柳川书画院的社员们,他们用笔墨探索柳市人的精神世界。柳市素来以工业强镇闻名,但也是“全国文明镇”、“浙江省文化强镇”,他们40年来的努力令柳市的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映生辉。

郑儒儒:从今天回望80年代张怀江先生对柳川书画院提出“春风催绿”的期望,您有什么感受?

胡万良:我们没有辜负林曦民、张怀江、金家骥、戴学正等诸位先生的期望.....

春风催绿,80年代柳市的“文艺复兴”
春风催绿,80年代柳市的“文艺复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