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有人月入200,有人月入过万!同样的住院医,差别为何这么大?

曾因在退休前给所工作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捐赠1亿元,设立住院医师规培发展基金而登上热搜的华西医院麻醉中心主任刘进,讲过一个故事:

1990年代,本科毕业后的他在湖北黄石第二医院工作。一次,当地加油站起火,医院收治了11个烧伤面积在70%以上的患者。当时,医院为这些伤员建立了临时抢救病房,由刘进单独值守。

尽管有部队医院的介入,但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救治,依然无力回天。

「没有能力啊,束手无策。」看着11条生命在自己眼皮底下一一逝去,刘进痛心疾首。

这也是此后他致力于在国内发起并推广住培制度,并为此捐出1亿元的重要原因。

2003年至2013年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刘进连续10年提出「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并将其费用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的议案和建议。刘进受访时曾表示,如果参照美国,美国的住院医师国家培训到现在已经有100年,中国用7年的时间,走过了美国至少头六十年的进程,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培训质量上,都已经迈入中国历史上最好阶段,甚至说是世界前列。

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由于种种原因,住培制度与当初的设想出现了一些偏差,在推行过程中,也遇到很多阻碍。

刘进微信名叫「刘老头」,为人谦和,可对于刘进和住培制度,外界一直存在不同的声音。

自2014年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下称住培)已运行8年。住培制度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加强提高医生临床能力,而进行的以临床时间、专业必修课和公共必修课为主要内容。

此外,住培制度的发起者和拥护者们还有一个更宏大的目标,那就是希望这一制度能够助力中国的分级诊疗。

只从个体出发,探讨如何让医学生、医疗环境变得更好,值得更多人为之思考。

有人月入200,有人月入过万!同样的住院医,差别为何这么大?

刘进为华西医院住培捐赠一亿元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视频截图)

同样是住院医,差别咋就那么大?

「每天上班前,我都会在医院找一个角落,然后从背包里拿出白大褂换上再到科室去。别问为什么,问就是我们医院没有给住培生的衣柜。」

「爆料:某医院麻醉科秘书曾因为学生签字笔颜色不是黑色,处罚该学生重新签名100次;另以签字潦草为理由,要求多名学生重写签名100遍。若有延迟上交,便威胁学生会上报研管处。」——在丁香园住培版块,不少住院医师写下了自己或身边人面对的真实待遇。

地位低、挣钱少,是住培生被吐槽最多的。

「2020年专硕毕业,一个月医院给200元,拿了医师资格证依然是200元。5天一个夜班,没夜班费。」一个住培生感慨,「有的住培生年终奖可以拿到2、3万,我们的工作一样,一个月却只有200元。干活的时候我们是住培生,发钱的时候我们就是学生。」

「住院医师是医院地位最低的,几乎已经是共识,可以被高年资的前辈和带教随意使唤并言语攻击。」在湖南长沙某医院儿科参加住培的唐薇(化名)告诉健康界,「某些上级实在令我觉得难受,没有带教意识,动不动就甩脸色。」

她坦言自己遭遇过职场霸凌,但具体什么事,她已不愿再回想。

搬药箱、拿外卖、寄快递、看大门、上手术拉钩等等,在唐薇眼中,住培生就像是个工具人,哪里需要就去哪里,而与临床相关的实质性工作,却很难接触到。

更让唐薇感到窘迫的,每月仅能得到1400元的基本补贴,此外再无其他。

作为一名专硕二年级的研究生,同龄人已经步入社会,且有的已经升职加薪,而她依然还只是学生的身份。

自2014年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工作以来,中央财政按照3万元/人/年的标准建立经常性补助机制,经费主要用于培训对象以及必要的教学实践活动补助。

由于是学生身份,原则上像唐薇这样的住培生是没有工资的,每月只有国家补助和生活津贴。

不过,相比于唐薇的境遇,有人却幸福得多。

在广东某三甲医院中,一位住培生表示自己正在以「社会人」的身份进行住培,他所在的科室氛围非常和谐。

「在这里我确实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并不只是单纯的写病历、换药、开医嘱。相反,我遇到的师兄师姐以及主任基本都会问我治疗意见,我说的不对会加以纠正。跟值时,基本都是我在单独处理,确实极大地提高了我的能力。」上述住培生说。

该住培生晒出的工资条,也会让大部分住培生羡慕。其中最醒目的就是「2022年3月,税额后所得14486元」。

与大多数负能量帖子相比,他的帖子则散发着少见的正能量,但结果却是引发了很多人言语上的「围攻」。

面对质疑,该住培生的回复是:「这就是真实情况,晒工资单,是想表示自己所在的住培医院是在彻底落实国家政策,并不是嘴上说说。」

有人月入200,有人月入过万!同样的住院医,差别为何这么大?

规培生晒出的工资单(图片来源:丁香园APP规培版块)

有人月入200,有人月入过万!同样的住院医,差别为何这么大?

上述规培生晒出工资单后早到了一部分同行的「围攻」

(图片来源:丁香园APP规培版块)

让大家不解的是,同样是住培生,为何差别会这么大?

其实,住培生分为研究生、社会人、单位人三种类型。

研究生,即医学专业学位(专硕)「四证合一」(《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和《硕士学位证》),硕士攻读与规范化培训同时进行;社会人则是指没有住培证,并且没有工作单位(未找到工作或已经辞职)的人,以个人身份参加住培;单位人也称委托住培(委培),即已有工作单位,由工作单位送到住培基地(医院)进行住培的人。

从上述情况来看,社会人和单位人由于有国家和原单位缴纳「三险一金」或「五险一金」,加之一些绩效补助、夜班费、加班费等,待遇在住培中算是比较好的。

而研究生因为身份还是学生,没有单位提供工资、五险一金等其他福利,所以待遇比较低。

然而,对于拿到「四证合一」的研究生而言,意味着上学与住培会同步进行。毕业时,他们将具备行医资格。与其他两种类型的住培生相比,可以节省3年的时间。

这就是住培生面临的现实问题,「时间」与「收入」不可兼得。

有人月入200,有人月入过万!同样的住院医,差别为何这么大?

最近,唐薇轮转到了其他科室,遇到了一些不错的同事

(图片来源:受访者微博截图)

如何度过住培3年?

规培「版主」:不该过度关心制度、待遇,应摆正心态、关注自身

在有56万人关注、2.9万条发帖的规培板块里,住培生们讨论最多的就是住培基地待遇以及带教老师的水平。

有人专门开设了一个电子文档,里面是由各地住培生们填写的住培基地「红黑榜」。

黑榜上,有人吐槽川内某三甲医院超声科:「明明住培计划上有心脏、妇产超声、产科超声、浅表超声等科室的轮转,但住培生轮转去了其他科室,也有可能被叫回去帮忙,一人干两份活儿。」

「广东省某人民医院,就两次执业医没考过,就要把我退培!但是合同里没写两次没过就必须退培,承诺书也没有这条……退培过的哪个医院要啊?每天晚上加班到八九点,根本没精力读书考试。」

与黑榜相对的,还有被大家点名表扬的一些住培基地,比如被大家评为「住培最佳雇主」的广州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下文简称中肿)。

有中肿的住培生表示:「医院待遇高、还不会被PUA(精神控制),这里大部分教授都很友善,你写个病例,他们都会觉得你辛苦。」

有珠海人民医院的住培生表示,这里研究生一个月生活补贴3000元,夜班费75元/个,饭卡补贴400元。但其也表示:「就是学费比较贵,2万/年,但是基本能拿到六千块钱奖学金,算起来也是赚的。普通住培待遇也不错,第一年到手七八千元,紧缺专业上万元!」

来自萧山市人民医院2018级届超声专业的住培生张昭(化名),结业后在萧山区人民医院工作。离开住培基地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她已经完全适应了新的工作岗位。

「每接诊一个病人都会认真记录下来,有一次无意间发现,接诊的病人已经有上千例,每一个都是实打实认真检查的,这让我无比自豪。」张昭对健康界说。

健康界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大家对「住培」有很多不满,但却有个一致的共识——「住培的初衷是好的」。

泗水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孙庆才曾对健康界表示,「住培回来的医生能力上得到了提升,做手术都特别漂亮,基本个个都能挑大梁!」

「住培是每个医学生的必经之路,学会尊重,摆正自己的位置,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我们没有西方国家做得那么到位,毕竟学员基数比较大,参加住培的学员参差不齐,但3年时间到底是虚度还是学有所成,关键在自己。」网红「医者超哥」作为过来人,希望大家能够将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制度。

「医者超哥」目前就职于潍坊市人民医院,此前是哈尔滨医科大学毕业生,2017年至2020年参加住培。此后,在2021年11月成为了丁香园论坛中住培板块的版主。

据他回忆,在住培期间也曾体会过与大家同样的遭遇:「霸凌出现过,也见过。有些老师确实不太尊重学员,尤其是来自基层或者学校一般的毕业生,老师难免会用有色眼镜看人。」

作为住培版主,「医者超哥」对健康界坦言,如果发现有人抨击住培制度,他会去做相应的引导,提醒大家理性发言。参加住培的绝大部分是应届毕业生或者低年资住院医师,会对制度和政策的解读,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

「我也是从这个阶段过来的,非常理解他们的处境和心态,所以我认为自己有义务来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度过这个时期。做好本阶段我们应该做的,不该过度关心制度、待遇等,而是努力地提升自身含金量!」医者超哥说。

带教有色眼镜看人,规培学员低人一等

如何保证住培过程规范、结果同质?

有住培生说,住培三年过得好不好,关键要选对住培基地和带教老师,有经验的前辈们会热心为他们「排雷」。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会统计住培基地「红黑榜」的原因——避坑。

有人月入200,有人月入过万!同样的住院医,差别为何这么大?

黑榜上大家吐槽自己的遭遇(图片来源:榜单截图)

有人月入200,有人月入过万!同样的住院医,差别为何这么大?

红榜上大家分享自己所在规培基地的待遇

(图片来源:榜单截图)

早在2014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制定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标准(试行)》(下称《标准》)对于培训基地、专业基地的有关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

《标准》中明确,培训基地应设在三级甲等医院。培训基地间可建立协同协作机制,共同承担培训任务。根据培训内容需要,可将符合专业培训条件的其他三级医院、妇幼保健院和二级甲等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作为协同单位,形成培训基地网络。

在师资方面,《标准》除了对基地指导医师的职务和工作年限做出要求外,还强调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等。

2014年,大陆第一批认定的450家培训基地公布,为之后推动实现住培过程规范、结果同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在8年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住培基地和一批带教老师也被曝不重视住培和住培生、克扣住培补助、人格侮辱住培生,为住培制度及所在的基地医院带来了负面影响。

此前就有多位专家表示,大陆住培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培训质量和水平差别较大。对培训基地进行客观、动态评估,实行有退出机制的监管,促进规范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

培训基地是培养优秀住院医师的「孵化器」,在确保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水平与质量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据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齐学进介绍,自2015年以来,中国医师协会一直在对全国住培基地进行抽查,到了2020年医师协会坚持「常态」、「勿扰」的原则,采用「四不两直」的方式——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组织基地评估,并对被投诉基地进行「飞行检查」,进一步加大住培评估力度。

截至2020年,该协会共评估385个西医培训基地、1988个专业基地,累计亮牌224张。其中,对培训基地亮黄牌32张,对专业基地亮黄牌168张,对专业基地亮红牌24张。

评估中医培训基地183家,其中亮黄牌9张,推动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撤销了4个培训基地资格,对全国整体推进政策制度落实和督促各省开展住培工作起到重要作用。

2021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标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全面修订,齐学进曾在《健康报》撰文,强调要提升住培质量:中国传统文化有「孤阳不长」一说,住培质量建设也是同理。它既取决于全行业的内因性努力,更取决于人事政策、财政投入和教育等相关部门的系统协同。

齐学进介绍,近两年,中央财政以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共投入5800余万元轮训师资两万人。河南、青海、新疆等地师资选送到北京、上海接受培训,宁夏等外请先进地区师资送教上门,有效提高了基层师资队伍水平。此外,中央财政对中国医师协会认定的559家住培基地,按照每家500万元的标准,投入18亿元支持能力建设。

「评估结果显示,90%的培训基地建立了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初步实现了基地建设的标准化。」齐学进强调。

健康界出品

撰文|王丹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