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4期文学观察荐读|李占彦:至情至性的李白

4期文学观察荐读|李占彦:至情至性的李白

至情至性的李白

作者:李占彦

诗仙李白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他真实、豪爽、执着、不做作,感情丰富,率性而为。他积极乐观、超凡脱俗、髙旷不群,活得自由自在,任性地游走在中华美丽的河山之上,以诗人的身份,尽情挥洒着豪情。他不仅具有开阔的头脑,更具有强大的内心。写出的诗自然新丽、高畅俊逸、劲健豪放,其光焰万丈、直冲霄汉,令人惊心动魄。玉树临风、卓尔不群,这是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盛唐诗人群体中,如果没有了李白,唐诗的百花园就会黯然失色。李白才逸气高,是诗国里最豪放、最潇洒的英雄,他一开口,发出的就是盛唐的最高音、最强音。他是独一无二的,他的诗一如他的为人,光明磊落。他的文字无处不弥漫着他生命与个性的独特气息,那元气充沛的诗就是生命张力的自我呈现,充满了原生态的质感。

能够拨动心弦的诗篇,必然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声音。诗歌的作用,自古就被十分重视。《尚书·尧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诗歌能让粗砾变得温润,让庸俗变得高雅,让消极变得积极。读李白的诗,常常能让一颗萎靡的心,流淌起欢畅的血液来,激荡欢乐的波涛。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李白更有柔情细腻的一面,当读到“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的时候,我们被深深打动了。这两句诗出自李白表达相思之苦的《秋风词》,全诗如下: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读来字字是深情,也很好理解——

秋风起了,有一股冷清的味道。秋高气爽的时节,明月旷朗无尘。风吹落叶,时聚时散,本已栖息的寒鸦因了明月分外明而又被惊起。想起曾经相遇相知的种种美好,不禁感慨何时才能再见,此情此景我却孤苦一人,让我情何以堪!人世间,爱情最令人销魂,也最让人苦心。只有走入相思之门,深陷其中的人,才会懂得个中滋味。永远的相思永远的回忆,短暂的相思却也无止境。早知道相思如此的牵绊人心,还不如当初我们就不要相识。

都说诗歌多是伤春悲秋之作,李白的这首诗,就是典型的悲秋之作,抒写男女相思,深有寄意。深秋的夜晚,望月怀远,发出无奈地感叹。

爱情这扇相思门,在人间是最纠缠人心的。在这熙熙攘攘的人世间,在这光怪陆离的红尘里,总是有着生生世世的牵挂,有着魂销肠断的思念。纷扰人间,谁没有诚服在“相思门”下?谁人没有缠绵于“相思门”中?谁人没有尝过七情六欲、爱恨缠绵的爱情滋味?爱情销魂蚀骨,人人爱之,人人怯之。“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于是,“相思”变成了一种无法言表的病,从里到外,从远到近,从男到女,从古到今,一直循环不息,无数人为之甘愿中毒,甘愿沉沦,甘愿沉醉不醒。泗渡一次爱情的海,甜蜜的、痴怨的、认真的、酸涩的各种沉溺的五味杂陈,谁能化身为一只“爱情鸟”,飞渡到快乐的彼岸?李白坦言道:“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这爱情是一味相思的药引,爱时相思,不爱了也有相思;见不到相思,见面后亦是相思;醒也相思,梦也相思,相思过后,还是相思。牵绊着,放不下,吃不香,睡不了,这是相思的通病,一样的形式,一样的心绪,何苦相思来着?相思折磨,那不如不相思,成吗?这可由不得你——“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会不会相思,谁能把控得住这相思的源头,就像老树忽然发新芽,就像“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春风又绿。关不住的人间,不说想与不想,愿与不愿的矫情,这世上人,会不会相思,人人都会害相思。莫不相思,唯有当初不相识。

能证李白至情至性的诗很多,其中我更喜欢他的《长相思》。全诗如下: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的这首《长相思》,有着山盟海誓的爱情氛围,唯美着,一美就是上千年的光景,成为永恒,让痴心儿女捧为经典。

诗人说:我所思念的人,她在繁华的帝国京城长安。蟋蟀在秋天的井栏里鸣叫,霜寒都降临了,使得竹席看上去都具有了一种寒冷的色彩,分外地寒凉。孤灯幽暗地亮着,孤单寂寞的人却陷入非常浓烈似乎化不开的思念中。百无聊赖之际,只能卷起窗帘,仰望天上的月亮,希望能藉此得到安慰,但只能怅惘叹息。那如花美人,如同在云上,在遥远的地方啊。她所在的地方,上面有青苍幽远的天空,下面有波浪翻腾的长河的流水。天路太长,折磨灵魂,让我怎么可能飞过那层层的山关啊。思念如丝缕络棉,相互缠绕,连绵不断,牵动着我的情思。

“长相思,在长安。”长安给了李白太多美好的回忆。那年他到长安,遇见了时任秘书少监的老诗人贺知章,老诗人亲自来拜访,给了他莫大的感动。贺知章被他飘逸俊朗的风神所折服,读了他的《蜀道难》,更是赞叹不已,称他是“谪仙人”——这个称呼不胫而走,从此李白被人们称作“谪仙”、“诗仙”。贺知章欣赏李白,解下所佩戴的金龟换酒,一起痛饮。此后,二人几乎天天在一起饮酒,李白名声大振。

在长安,李白不能忘记引荐他进入朝廷的玉真公主,他的做官之路,玉真公主的推荐功不可没。唐代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国度,可以通过许多途径求取功名。李白来到京城长安,就是希望能够得到推荐,走上做官之路,于是,李白干谒了玉真公主,其目的十分明确,就是希望通过她的力量,登上高高的庙堂,助自己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

玉真公主是唐睿宗的女儿,唐玄宗的妹妹,她崇信道教,玄宗时期出家为道士,法号无上真人,后来又赐法号为持盈法师。唐王朝建立之初,统治者为了巩固、神化自己的政权,追认道家始祖李耳为李唐宗室的祖先,将道教定为“国教”,后来还将道举作为一个考试类型列入科举考试之中。李白之所以要跟玉真公主拉上关系,就是想要走由道教而入仕这一条路。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白久居峨嵋,与丹丘因持盈法师达,白亦因之入翰林。”从这个记载,我们知道,推荐李白进入朝廷,其关键人物是玉真公主。

李白是懂得感恩的一个人,念念不忘玉真公主,在写给她的《玉真仙人词》一诗中,抒发了不一样的怀抱。全诗如下: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

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

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

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这是李白和玉真公主见面时的诗作。“鸣天鼓”、“腾双龙”、“弄电行云”之类的,把玉真公主写得像九天玄女一般浪漫,李白本性桀骜不驯,生来就是个飞扬跳脱、风流多情的人物,写诗赞美,当在他心目中的分量不一般。

在大诗人贺知章、玉真公主等人的大力推荐下,李白被唐玄宗接见,任命为翰林学士。

长安是李白的得意之地。

这个时候,他大块吃肉,大口喝酒,正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清平调词三首》中,他写杨贵妃,把这个天仙美人比喻为是大气绝美的牡丹花,把她仪态万方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唐代李浚撰写的杂史《松窗杂录》里有一篇小说《李白诗赞杨贵妃》,记载了唐玄宗、杨贵妃沉香亭赏牡丹的这件风流雅事:

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开元天宝》花呼木芍药,本记云禁中为牡丹花。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会花方繁开,上乘月夜召太真妃以步辇从。诏特选梨园弟子中尤者,得乐十六色。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檀板,押众乐前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遂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学士李白,进《清平调》词三章。白欣承诏旨,犹苦宿酲未解,因援笔赋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晓露花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龟年遽以词进,上命梨园弟子约略调抚丝竹,遂促龟年以歌。太真妃持颇黎七宝杯,酌西凉州葡萄酒,笑领意甚厚。上因调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太真饮罢,饰绣巾重拜上意。龟年常话于五王,独忆以歌得自胜者无出于此,抑亦一时之极致耳。上自是顾李翰林尤异于他学士。会高力士终以脱乌皮六缝为深耻。异日太真妃重吟前词,力士戏曰:“始谓妃子怨李白深入骨髓,何拳拳如是?”太真妃因惊曰:“何翰林学士能辱人如斯?”力士曰:“以飞燕指妃子,是贱之甚矣。”太真颇深然之。上尝欲命李白官,卒为宫中所扞而止。

因为《清平调词三首》诗,给了高力士诬陷李白的口实,原来,一向蔑视权贵的李白早就得罪了高力士。《旧唐书》说李白:“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新唐书》说得更详细:“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之。”高力士得到了这个机会,就对贵妃说,李白的诗里,“云雨巫山”是说欢情不长,把贵妃比作赵飞燕,是讽刺她轻佻误国,他这样写,是不把贵妃放在眼里。杨贵妃信了高力士的话,对李白心生忌恨,在宠妃的谗谤下,奸佞的排挤下,唐玄宗渐渐疏远了李白。他对这样的皇帝,这样的朝廷慢慢地失望了。他明白自己的理想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是不能够实现的,他又开始向往以前那种云游天下的自由生活了。于是,李白上书请求“还山”,玄宗自然“恩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赐金放还”。天宝三年,李白离开了长安。长安,成了李白的失意之地。他的政治理想从此破灭。

《长相思》当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的相思之作。

诗人说:我的思念在长安,长安里有我心爱的美人。长安的美人,诗人没有明写。那这个能让诗仙李白动心的美人究竟长啥样呢?“美人如花隔云端”,从这里,我们当明白,李白心中的美人肯定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如惊鸿照影,美到云端了。所以,纵然隔着上千的时空距离,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她身上散发的真实而美丽的气息,令人惊艳。“唯有牡丹真国色”,如此的美人,当有着明媚的笑颜,有着真实的情感。唯有如此,才能让狂傲的李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达爱情,往往都是撕心裂肺的、缠绵凄恻的,只有李白,把情感写得是非常地有气势。

那年,李白得意洋洋地来到长安,天真的诗人以为可以实现他报国的远大理想,因为唐玄宗对他不薄,赏识他的才华,将他留在了翰林院。天纵之才的诗人十分珍惜这次机会,竭尽心力地为帝王做事,为杨玉环作诗,希望自己的才华得到真正的施展。但他想问题太单纯,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唐朝虽然开放,但是内部的等级制度还是相当地严密的。尤其是重要的行政和兵权都掌握在节度使或者家世显赫的贵族手上。论资排辈,李白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现实,怎能够让他实现理想?在来长安之前,李白就享有盛名。所以,不能“折腰”的李白,仗着自己的才华和刚直的品性,借酒借诗,毫无顾忌地得罪了当朝的权臣,最后落得个“赐金放还”的结局,离开长安。但是,长安有他的朋友,有他心爱的人——这里有他的牵挂,有他的念想,然而所有的一切,都化成了历史的烟尘。诗人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在离开长安时,总是遥遥思念。这个时候,往事历历在目,萦绕心间,蒸腾氤氲,发酵成满怀的相思,弥漫在万水千山中,最终他发现,他是那么的热爱长安,热爱那里的一切,热爱那里的人。美人如花隔云端,不单是写美人的,也是写长安的一切。也只有李白这样胸有豪情万丈的天才,才会以博大的胸襟,把美人写得惊艳满满,如同被月光沐浴的花朵。

有人说《长相思》这首诗表达的是李白政治上的失意,这样的解读也对。人生如果永远够不着,就不会心生绮念,但曾经,他离长安是那么的近,他在大唐的心脏里感受着帝国的繁华和心跳,现在都已经如隔云端了。

但我还是以人的爱情体验,来鉴赏李白的《长相思》的。诗中的这个美人是谁呢?也许是长安酒肆里侍酒的胡姬美女,也许是那个给过他帮助的玉真公主,也许都是吧,能够入李白法眼的女子,在京城长安,想必也是屈指可数。

说李白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也可以从他的另一首《长相忆》一诗中觅出端倪。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为《赠远》。全诗如下:

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花馀床。

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闻余香。

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

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

这首诗开头“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馀空床”两句诗,是写美人“在时”和“去后”心灵的巨大落差。美人在时,鸟语花香,满堂生辉;美人去后,花儿凋落,只留下一张空空的床。这里并不是说满堂真的有花儿盛开,而是因为有了美人的存在,心灵的花儿缤纷烂漫,姹紫嫣红。有美一人在我堂,满室生辉留余香。因为屋子里有美人的身影,有美人的言笑,有美人的步态,一切便鲜活起来,灵动起来,也便有了流动的气韵和色彩。只因美人在侧,花是艳的,天是蓝的,风是柔的,雨是润的。而今,物是人非,只有一张空闲着的床,再也不想去触碰。

诗人不言他物,只选择一张空床,来突出美人离去后的孤独寂寞,是很具匠心的。看到床,他想到了什么呢?他大概想到曾经的床笫之欢,想到了美人的冰肌玉骨,想到了美人的温柔缠绵,想到了美人的娇羞软语吧。美人在怀时,他度过了多少个销魂的夜晚。良宵苦短,那相爱相守的一幕幕,而今,都化作了梦。美人在时,越是幸福快乐,她离去后就越是孤苦和思念。美人离开后,床上的绣被也被卷了起来,三年后还能闻到美人的余香。香气缭绕不绝,而美人却再也没有回来。多少相思,多少难眠之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实不是那香气真的还在,那是相思者思念至极的嗅觉错乱。搁置了三年的空床,卷起了三年的绣被,不可能会还留有香气。花和床本是无情物,但一旦与自己喜欢的人有关,便涂抹上了感情色彩。所以,杜甫才会有“感时花溅泪”。《诗经·邶风·静女》中,那个年轻的男子等着心仪的女子,没有等着,抓耳挠腮之际,摆弄着女子送他的荑草,独自吟唱道:“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在他的眼里,荑草美得出奇,但这并不是荑草真的很美,而是美人送给他的,饱含着爱意。

李白不只是给著名人物写诗,他也写诗给普通人,如歌妓,他欣赏之,写诗赞美之。

李白一生写下九百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当李白六十一岁时,孑然一人来到金陵游玩,邂逅了金陵子。一个夜晚,他凭窗观赏金陵秋色,不由得抚琴作歌。歌声引来一名年轻美貌的歌女,愿陪伴李白。能与这一美女同行,实为人生一大快事!《示金陵子》全诗如下:

金陵城东谁家子,窃听琴声碧窗里。

落花一片天上来,随人直渡西江水。

楚歌吴语娇不成,似能未能最有情。

谢公正要东山妓,携手林泉处处行。

金陵子,即是金陵伎。此伎非彼妓也,而是有一定才华的艺人。此诗描写了金陵女子娇柔艳美的情态,“落花一片天上来”,赞美艺妓金陵子好像从天上飘然而来的美女子,气韵不凡。这样一个美女,愿意与诗人共渡西江之水。李白对这位才艺、容貌俱佳的歌伎,曾倾心过。惺惺相惜,李白邀约这美女子,携手在林泉佳处游赏。

李白一生的逍遥快活都在诗中体现出来了,这就是诗仙李白,这就是真性情的李白,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一切美好。

我们读李白的诗歌就是读真正的盛唐。

李白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李白留给后世人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我们可以从李白身上学到许多,如他的自信,如他的豪情,如他的真实。每一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个美丽的远方。像李白一样,不委屈自己,把自己活成一个至情至性的人。渴望湛蓝的天空下安宁祥和的美好,让苟且的生活多一份诗意,这是一种对美好的渴望。虽然,在这个世界上,从来都没有谁可以逃脱宇宙的囚禁,但美好永在,诗意永在。

李白是一个拥有自由之心的人,他渴望自由,追求自由。自由精神,充盈到他的血液当中,使得他遭遇仕途的坎坷时,能够从容面对。在遭遇现实的挫折之后,只有山河能够慰藉他的心灵,才能够包容他赤子般的真性情。当放下追求名利之心时,便跃上马背,迎着风,走向天高地阔、山长水远。因着这种率直的自由之心的牵引,他的脚步所到之处,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篇。这是山河给予他的,为了感恩山河的无私赐予,他以美丽的诗篇来报答。他把广袤无垠的真实空间,当作了自己心灵的故乡。是天地,给了他诗歌的灵感,成就了他“诗仙”的美名。李白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因为展现在他的诗歌中的文化元素最具中华特性,有黄河文化的因子,有长江文化的因子。这两种文化,正是中华文化的大美,在相互碰撞和相互交融中,形成无限的丰盈和丰富。华夏民族尊他为诗仙,证明了我们这个民族对诗意的向往和尊崇,体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注:

本文发表于《延河》杂志2022年4期

文学观察一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