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什么部分家长会对专家的观点或者建议抱有质疑或者抵触心态?

为什么部分家长会对专家的观点或者建议抱有质疑或者抵触心态?

根据我们实践案例和网上传播的各种新闻、信息进行汇总,不难发现:的确有部分家长会对专家的观点或者建议抱有质疑或者抵触心态。

我们分析汇总了这些年跟一些教育专家的沟通交流内容,包括那些合作过的、在自己擅长细分领域的儿童教育专家、特殊教育专家、青少年心理健康方向的专家等,大致给这些家长做了简单的归类:

一、这些家长遇到过的或者在网上看到过的,确实有的专家理论说的一套一套的,但是专家自己没有多少实际操作的经验,尤其是长期一线实践经验。

例如,我本人十多年前就经历过这样的情况:从我家着手家庭生育计划至孩子出生后一周岁前,尽管家里已经有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准专家、妇幼保健的专家、其他方向的教师等等,为了博取众家之长,我本人也到处虚心讨教和参加相关

为什么部分家长会对专家的观点或者建议抱有质疑或者抵触心态?

培训等等。

遗憾的是,当时我的运气很不好:共参加八次学习培训,其中三次三位年龄不小的专家,尽管口若悬河,但说的内容对于我而言,基本上属于扫盲工作范畴,更令人受不了的,是打听到这三位专家(一男两女)居然是自己都未生育过的(其中两位有过婚史未育,另一位从未有过婚育史)。面对培训地点摆放的这些专家的专著,例如”科学育儿指南”之类的书籍,我的确是有抵触情绪的,而且也不够虚心,中途开溜逃课了。按我当时的心态,就是希望这些专家能否先自己找到北了,再来给我们指南!

另外五位年轻的老师其实不是什么专家,是宣传广告给“认定的专家”,二十多岁左右,可能是一些相关专业毕业工作没多久的。

当我作为配角,每天深夜睡眼朦胧地用嘴唇体验奶瓶的温度,确保奶的温度与体温一致,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奶嘴放到刚刚睡醒哇哇大哭的娃嘴里,获得因短暂寂静而有的温馨感觉时;当我第二天中午午休时间趴在工位上睡得跟死猪一样,甚至有一次还把哈喇子流到桌面上,正好被领导看到并叹了一口气说:“小黄,再坚持一小段时间,快熬到头了”时,就会回想起年轻未生育过的老师们所讲的那些一套一套的育儿理论真的很苍白!

为什么部分家长会对专家的观点或者建议抱有质疑或者抵触心态?

二、我们每个家庭里的孩子都有各自的个性特点,即便是优秀的专家介绍的,也是一般性的普遍规律,或者是针对某个个案来举例分析,具体应用到自己家孩子身上,还需要家长事先多观察,形成对自家孩子个性评估的初步框架,然后去琢磨怎么把这个普遍适用的方法根据自家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个性化应用在自己孩子身上。不少家长因为欠缺这些变通理念和操作方式,大概率就是生搬硬套,结果可想而知。有点还闹出了笑话甚至悲剧!

例如同样是有这样的案例,有一对年轻的夫妇,因为第一次当父母,的确没有什么经验,就主要看育儿书籍。问题就发生在,年轻的父母没有理解清楚书上介绍的案例和方法是有前提条件的,结果该父母简单地依样画葫芦,大冬天地打开阳台窗户,婴儿则全身光着“以便普照阳光“。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孩子最终不仅是感冒,而且上升为肺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闻讯顾不上其它事情飞奔而来。。。。。。

三、我们所有的家长,对专家介绍的方法领会和理解的程度和进度不一样

当然,这里面也有可能有些专家在讲解实际操作过程的时候,在细节方面强调得不够,然后导致家长产生了一些误解,那么由于家长自己对理论和专家介绍的实操技巧的理解有偏差,所以实际操作的时候就会看到家长们是按专家讲的这个方法的名称来做,但具体行动起来跟真正的方法和理论相去甚远。甚至就是换汤不换药,又走回原来唠叨、抱怨,责备,不停地监控和提醒孩子等等的老路上来。属于穿新鞋走老路。

这一点,比较明显的家长类型是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例如自闭症、ADHD、妥瑞氏症(抽动症)、感知统合失调等等,应该说其中一部分这类家长是十分用心学习,甚至对某几本书籍不说倒背如流,起码是谙熟于心的,在对自家孩子进行干预效果不佳时,也会寻求专业帮助,如果不是长期一对一干预,专家也仅能介绍普遍性的规律,哪怕是有机会针对该孩子进行评估,并提出干预意见,也需要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发展变化,必要时对干预措施进行动态调整,包括进行组合措施调整等等。

四、我们很多家长希望使出大招马上见效,急于求成,很难把方法长期坚持来使用。导致短期没有见到明显效果,就开始质疑专家的方法不行。

为什么部分家长会对专家的观点或者建议抱有质疑或者抵触心态?

需要注意的是,家庭教育中的育儿过程,不像学科教育,通过短期强化培训可能使得部分孩子的学习成绩实现吹糠见米的提升效果,体现在考试成绩上,尤其对于部分比较功利的家长,是要想方设法给孩子提供这种“学业成就”的,尤其是在关键的升学选拔考试阶段(注:双减政策已经对这种课外学科培训的做法进行了限制,详见相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法规)。家庭教育更不像解决生理病痛问题,部分简单的疾病可以药到病除,操作简单效果迅速、明显。

综合所述,建议家长们对于育儿问题,首先自己也要加强学习,不求做到和多年实操的实践派专家一样经验丰富,起码具备一些基本概念,至少自己还能辨别自己所遇到的专家,所讲的理论和经验是否适合自家孩子。最差的结果至少能基本分辨出真伪专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