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部分家長會對專家的觀點或者建議抱有質疑或者抵觸心态?

為什麼部分家長會對專家的觀點或者建議抱有質疑或者抵觸心态?

根據我們實踐案例和網上傳播的各種新聞、資訊進行彙總,不難發現:的确有部分家長會對專家的觀點或者建議抱有質疑或者抵觸心态。

我們分析彙總了這些年跟一些教育專家的溝通交流内容,包括那些合作過的、在自己擅長細分領域的兒童教育專家、特殊教育專家、青少年心理健康方向的專家等,大緻給這些家長做了簡單的歸類:

一、這些家長遇到過的或者在網上看到過的,确實有的專家理論說的一套一套的,但是專家自己沒有多少實際操作的經驗,尤其是長期一線實踐經驗。

例如,我本人十多年前就經曆過這樣的情況:從我家着手家庭生育計劃至孩子出生後一周歲前,盡管家裡已經有從事兒童教育工作的準專家、婦幼保健的專家、其他方向的教師等等,為了博取衆家之長,我本人也到處虛心讨教和參加相關

為什麼部分家長會對專家的觀點或者建議抱有質疑或者抵觸心态?

教育訓練等等。

遺憾的是,當時我的運氣很不好:共參加八次學習教育訓練,其中三次三位年齡不小的專家,盡管口若懸河,但說的内容對于我而言,基本上屬于掃盲工作範疇,更令人受不了的,是打聽到這三位專家(一男兩女)居然是自己都未生育過的(其中兩位有過婚史未育,另一位從未有過婚育史)。面對教育訓練地點擺放的這些專家的專著,例如”科學育兒指南”之類的書籍,我的确是有抵觸情緒的,而且也不夠虛心,中途開溜逃課了。按我當時的心态,就是希望這些專家能否先自己找到北了,再來給我們指南!

另外五位年輕的老師其實不是什麼專家,是宣傳廣告給“認定的專家”,二十多歲左右,可能是一些相關專業畢業工作沒多久的。

當我作為配角,每天深夜睡眼朦胧地用嘴唇體驗奶瓶的溫度,確定奶的溫度與體溫一緻,然後小心翼翼地把奶嘴放到剛剛睡醒哇哇大哭的娃嘴裡,獲得因短暫寂靜而有的溫馨感覺時;當我第二天中午午休時間趴在工位上睡得跟死豬一樣,甚至有一次還把哈喇子流到桌面上,正好被上司看到并歎了一口氣說:“小黃,再堅持一小段時間,快熬到頭了”時,就會回想起年輕未生育過的老師們所講的那些一套一套的育兒理論真的很蒼白!

為什麼部分家長會對專家的觀點或者建議抱有質疑或者抵觸心态?

二、我們每個家庭裡的孩子都有各自的個性特點,即便是優秀的專家介紹的,也是一般性的普遍規律,或者是針對某個個案來舉例分析,具體應用到自己家孩子身上,還需要家長事先多觀察,形成對自家孩子個性評估的初步架構,然後去琢磨怎麼把這個普遍适用的方法根據自家孩子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個性化應用在自己孩子身上。不少家長因為欠缺這些變通理念和操作方式,大機率就是生搬硬套,結果可想而知。有點還鬧出了笑話甚至悲劇!

例如同樣是有這樣的案例,有一對年輕的夫婦,因為第一次當父母,的确沒有什麼經驗,就主要看育兒書籍。問題就發生在,年輕的父母沒有了解清楚書上介紹的案例和方法是有前提條件的,結果該父母簡單地依樣畫葫蘆,大冬天地打開陽台窗戶,嬰兒則全身光着“以便普照陽光“。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孩子最終不僅是感冒,而且上升為肺炎,爺爺奶奶、外婆外公聞訊顧不上其它事情飛奔而來。。。。。。

三、我們所有的家長,對專家介紹的方法領會和了解的程度和進度不一樣

當然,這裡面也有可能有些專家在講解實際操作過程的時候,在細節方面強調得不夠,然後導緻家長産生了一些誤解,那麼由于家長自己對理論和專家介紹的實操技巧的了解有偏差,是以實際操作的時候就會看到家長們是按專家講的這個方法的名稱來做,但具體行動起來跟真正的方法和理論相去甚遠。甚至就是換湯不換藥,又走回原來唠叨、抱怨,責備,不停地監控和提醒孩子等等的老路上來。屬于穿新鞋走老路。

這一點,比較明顯的家長類型是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例如自閉症、ADHD、妥瑞氏症(抽動症)、感覺統合失調等等,應該說其中一部分這類家長是十分用心學習,甚至對某幾本書籍不說倒背如流,起碼是谙熟于心的,在對自家孩子進行幹預效果不佳時,也會尋求專業幫助,如果不是長期一對一幹預,專家也僅能介紹普遍性的規律,哪怕是有機會針對該孩子進行評估,并提出幹預意見,也需要家長要根據孩子的發展變化,必要時對幹預措施進行動态調整,包括進行組合措施調整等等。

四、我們很多家長希望使出大招馬上見效,急于求成,很難把方法長期堅持來使用。導緻短期沒有見到明顯效果,就開始質疑專家的方法不行。

為什麼部分家長會對專家的觀點或者建議抱有質疑或者抵觸心态?

需要注意的是,家庭教育中的育兒過程,不像學科教育,通過短期強化教育訓練可能使得部分孩子的學習成績實作吹糠見米的提升效果,展現在考試成績上,尤其對于部分比較功利的家長,是要想方設法給孩子提供這種“學業成就”的,尤其是在關鍵的升學選拔考試階段(注:雙減政策已經對這種課外學科教育訓練的做法進行了限制,詳見相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政策法規)。家庭教育更不像解決生理病痛問題,部分簡單的疾病可以藥到病除,操作簡單效果迅速、明顯。

綜合所述,建議家長們對于育兒問題,首先自己也要加強學習,不求做到和多年實操的實踐派專家一樣經驗豐富,起碼具備一些基本概念,至少自己還能辨識自己所遇到的專家,所講的理論和經驗是否适合自家孩子。最差的結果至少能基本分辨出真僞專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