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文物莞+|鸦博这套清代的“明信片”,向你寄来了清代农耕生活面貌

提及清朝从广州输往世界各地的外销品,除了众所周知的茶叶、丝绸、瓷器外,还有一种商品也在对外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草水彩画。鸦片战争博物馆中,就收藏有一套清代的农耕通草水彩画,因其大小及形式酷似今日的明信片,其也被称为“清代的明信片”。

文物莞+|鸦博这套清代的“明信片”,向你寄来了清代农耕生活面貌

通草水彩画是在广州口岸兴起,为满足西方市场需求而创作,结合了中西绘画技法,主要描绘东方风物、民俗风情、生产生活等场景,是西方人了解中国社会的窗口。

《鸦片战争》展览中陈列的这套清代农耕通草水彩画,描绘了清代农民种植水稻的全过程,看牛、买秧、种秧、割禾、担禾、打谷、晒谷、柜谷、催租、磨谷、舂米等12个水稻种植生产场景,72位人物神态各异,动作有趣,极具观赏价值。

文物莞+|鸦博这套清代的“明信片”,向你寄来了清代农耕生活面貌

清代农耕通草水彩画描绘的水稻种植生产场景,深受传统的《耕织图》影响。中国农耕文明历史悠远,奖励开垦、兴修水利,种粮植桑,为历朝官吏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耕织图》是统治者劝农政策的体现。南宋时期便有了以农业耕作为绘画题材的创作;清代焦秉贞曾奉旨绘制《御制耕织图》,康熙皇帝还亲自为《御制耕织图》撰写序文:“念生民之本,以衣食为天。”描绘农耕场景的外销通草水彩画,自然也受到这一系列耕织图的影响。

文物莞+|鸦博这套清代的“明信片”,向你寄来了清代农耕生活面貌

据介绍,这套农耕通草水彩画构图与中国传统绘画留白艺术风格相似,画面突出农耕生产过程,营造了田园生活的氛围。

画中72位人物脸部刻画符合中国传统人物肖像审美,但人物衣褶纹饰描绘细致,运用了西方的绘画技法,光影明暗效果明显,写实逼真,连续地叙述了农耕场景,增加了画面的可观赏性。它以写实的绘画方式记录了水稻种植生产的全过程,满足了西方人猎奇神秘东方世界男耕女织田园生活的心理,为今天我们研究清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图像素材。

【记者】马新杰

【来源】鸦片战争博物馆

【作者】 马新杰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