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物莞+|鴉博這套清代的“明信片”,向你寄來了清代農耕生活面貌

提及清朝從廣州輸往世界各地的外銷品,除了衆所周知的茶葉、絲綢、瓷器外,還有一種商品也在對外貿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草水彩畫。鴉片戰争博物館中,就收藏有一套清代的農耕通草水彩畫,因其大小及形式酷似今日的明信片,其也被稱為“清代的明信片”。

文物莞+|鴉博這套清代的“明信片”,向你寄來了清代農耕生活面貌

通草水彩畫是在廣州口岸興起,為滿足西方市場需求而創作,結合了中西繪畫技法,主要描繪東方風物、民俗風情、生産生活等場景,是西方人了解中國社會的視窗。

《鴉片戰争》展覽中陳列的這套清代農耕通草水彩畫,描繪了清代農民種植水稻的全過程,看牛、買秧、種秧、割禾、擔禾、打谷、曬谷、櫃谷、催租、磨谷、舂米等12個水稻種植生産場景,72位人物神态各異,動作有趣,極具觀賞價值。

文物莞+|鴉博這套清代的“明信片”,向你寄來了清代農耕生活面貌

清代農耕通草水彩畫描繪的水稻種植生産場景,深受傳統的《耕織圖》影響。中國農耕文明曆史悠遠,獎勵開墾、興修水利,種糧植桑,為曆朝官吏政績考核的重要内容。《耕織圖》是統治者勸農政策的展現。南宋時期便有了以農業耕作為繪畫題材的創作;清代焦秉貞曾奉旨繪制《禦制耕織圖》,康熙皇帝還親自為《禦制耕織圖》撰寫序文:“念生民之本,以衣食為天。”描繪農耕場景的外銷通草水彩畫,自然也受到這一系列耕織圖的影響。

文物莞+|鴉博這套清代的“明信片”,向你寄來了清代農耕生活面貌

據介紹,這套農耕通草水彩畫構圖與中國傳統繪畫留白藝術風格相似,畫面突出農耕生産過程,營造了田園生活的氛圍。

畫中72位人物臉部刻畫符合中國傳統人物肖像審美,但人物衣褶紋飾描繪細緻,運用了西方的繪畫技法,光影明暗效果明顯,寫實逼真,連續地叙述了農耕場景,增加了畫面的可觀賞性。它以寫實的繪畫方式記錄了水稻種植生産的全過程,滿足了西方人獵奇神秘東方世界男耕女織田園生活的心理,為今天我們研究清代社會提供了重要的曆史圖像素材。

【記者】馬新傑

【來源】鴉片戰争博物館

【作者】 馬新傑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