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排排红底金框的照片被挂上展板,不少老人便一窝蜂似地围到展板前,逐张“欣赏”,时不时地还互相打趣:“看这个笑地嘴巴都合不拢了”“哈哈哈,看那谁,眼睛都成一条缝了”……
这一幕,是85后女孩杨鑫发布在她抖音号上的一个画面。视频中,老人们正在欣赏的“影展”,其实是杨鑫为山区空巢老人免费拍摄的一张张遗照,在杨鑫的相机中,已经有超过2000位老人的笑容被定格,而她,近日也因自己的这一善举走红网络。

杨鑫(左)与“老有所忆”公益活动老人董绒
萌生:一次偶然,发现空巢老人的“辛酸”
为什么会选择为老人拍摄遗照呢?当被问及这一问题时,杨鑫坦言,“这其实也是源于一次偶然。”
杨鑫是陕西当地一家媒体的摄影记者,与此同时,她还有一个身份——商洛市彩虹公益中心负责人。据杨鑫介绍,2017年她注册了彩虹公益中心,机构不大,算上她一共18人,包括主妇、工商业主、单位职工。
杨鑫说,在小城市里从事一项公益活动,能力和覆盖面往往是有限的,只能通过日常观察,去寻找需求:发现孩子们在寒冷的冬天依旧露着脚踝、穿着破烂的单鞋,他们就筹集棉袜、棉鞋;看到山村学校的孩子们被褥透光,他们就筹集被褥……起初,杨鑫把关注点更多的放在了留守儿童身上,“同样作为一名母亲,每当看到山村孩子们那一张张稚嫩的脸庞,我都想如何能尽全力让孩子们衣食无忧,这就是所谓的‘母性光辉’吧!”杨鑫打趣道。
“直到有一次,我们下乡去走访,我随手给一位老人拍摄了一张照片。当把照片洗出来拿给老人时,我随口问了句:‘这张照片你准备咋用啊?’,可没想到,老人却回答‘等我过世了放在家里用’,我当时其实还挺震惊的。”
后来,在一次山区走访时,杨鑫在一位老人家里看到一块竖长条的纸板,上边贴着白纸,纸上写了名字,这就是老人去世老伴的“牌位”。“我们这里有个习俗,老人下葬后需要放一个牌位,可以是木板,也可以是纸板,过段时间把牌位撤掉,换上照片继续供奉。”杨鑫告诉正观新闻记者。
然而,随着杨鑫对当地的深入调研,她逐渐发现,在很多偏远山村的老人家里其实并没有这张照片。“商洛大山里的一些偏远乡村,老人们想要拍张像样的照片并非易事,用智能手机的人不多,去城里拍又不方便,很多人还未必舍得花这笔钱,所以很多老人一辈子也就拍过一张身份证照片。甚至有人去世了,家里连张用来祭奠的照片都找不出,只能用纸板做个牌位供奉。”
老人们背后的“辛酸”经历深深刺痛了杨鑫的心,就这样,一个想法在她心中萌生:为山区空巢老人拍摄遗照。
忐忑:担心老人们对“遗照”有所忌讳
有了这一想法的杨鑫,并未收获内心的平静。“农村老人其实对‘死’还是有所忌讳的,所以给他们拍摄遗照,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呢?说实话,当时我的心里也是十分忐忑。”
但忐忑归忐忑,回忆起第一次组织给老人拍摄遗照,杨鑫告诉正观新闻记者,“效果还是挺出乎我意料的。”
据杨鑫介绍,2018年中国福利彩票公益金扶持社会组织,他们的彩虹公益中心也位列其中,于是他们便进行了第一次为老人拍摄遗照,并给这个活动起了个很温暖的名字:“老有所忆”。“那次活动是和其他机构一起联合进行的,他们做安全知识培训,还准备了可多演出,很热闹。”杨鑫说,“而我们这边呢,就是在舞台旁边搭了块背景布,给老人拍照,这个照片呢,还不是普通用途,所以当时我们非常担心没有老人会过来。”
拍摄现场的老人们
但令杨鑫始料未及的是,她们的这一公益活动竟然意外地受欢迎。“先是有零星的几位老人过来,当时我手里没有成品,于是我就连比划带描述地给老人们介绍我们的活动”,杨鑫告诉正观新闻记者,“一开始有些老人们还不相信,多次跟我确认‘是免费的吧?’‘相框也不收钱?’,后来我跟他们解释清楚后他们才放心地拍照。”
“免费拍遗照”这一消息,在当地的小山村里快速传开。有需求的老人们从村子的四面八方赶来,甚至有些老人从几公里外坐三轮车赶来拍照。“我们那个活动在当天应该算得上人数最多了,老人们纷纷排起长队,有些甚至正看着节目呢,听说我们这个活动,立马到我们这来排队,以至于到最后其他活动的志愿者也帮我们来维持秩序了。”
成效:为2000多位老人拍摄照片
完成了第一次拍摄“试水”后,杨鑫的内心更加坚定了自己为老人拍摄遗照的这一想法。就这样,从2018年开始,杨鑫和她的公益团队正式开启了为空巢老人拍摄遗照的“老有所忆”公益活动。活动没有固定的时间,视他们筹集到的资金多少而定。“手头能筹集到多少资金,就为多少老人拍照。”
为了能筹到更多的资金,杨鑫和志愿者们想了很多办法。“我们就从自己最擅长的、最简单的事情去做。志愿者晚上去路边摆摊,拿着展板,呼吁捐款,我们也会送绿箩、长寿花,来募捐做线下拍照活动。”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杨鑫坦言。
志愿者们在给老人拍照
就这样,边募捐边拍摄。4年来,杨鑫辗转了10多个偏远山村,为2000多名空巢老人拍摄遗照。据杨鑫介绍,他们拍摄的对象基本都居住在商洛市下面的村子里,年龄多为60岁以上的老人。
为了让老人们更好地“欣赏”她们的照片,每次把照片拍摄好送到老人手里时,杨鑫总是会简单组织一个影展。说是影展,其实就是把老人们的照片有序地摆在架子上,挂起来,供老人们欣赏。这看似简单的仪式感,却足以让老人们开心好久。
“记得18年发照片那次,考虑到有的老人腿脚不方便,隔壁村子里的文书就背着个背篓来代取,照片放了满满一背篓,看着老人们的照片,文书还时不时地评价几番:‘这个老头照的好’‘那张照的很显精神’”,回忆起取片的场景,杨鑫向正观新闻记者介绍,“还有一次,有个老奶奶,站在展板前,注视着自己的照片,和她一起去的同村人都一致认为她拍得最好,我也这么觉得,那是位慈眉善目的老人,想必年轻时也是个美人坯子吧。”
拍摄结束后,杨鑫便进入了后期的修图工作。给老人们修图,并不像现在年轻人追求的那样:磨皮、美白、亮眼……。“我们主要是做一些光线的调整,而不会把皱纹去掉,这样能最大限度地保留真实感。”
收获:在拍摄过程中被感动被治愈
回忆起4年多来的拍摄,杨鑫说,在与老人们相处的过程中,自己也在不断被感动、被治愈。有位叫董绒的老人让她印象深刻。“那次她穿了件紫色暗花的棉袄来拍照,起初我并没注意到她,后来活动结束了,她跑来打招呼,我才知道,原来她从拍完后便一直在旁边等着,见我忙完了才上来说话,拉着我们到她家喝水。”杨鑫介绍,老人的儿子因为脑部受伤残疾,失去了劳动能力,老人便一直和儿子生活在一起,照顾儿子的饮食起居,她们的家在山上,车子无法到达。“以前做活动的时候也见过她,给她送过一件羽绒服,还有米面粮油之类的口粮,而她每次收到东西后,都很感激,还会把家里仅有的核桃、烙饼等在她看来很珍贵的东西拿出来给我们吃。”
穿上新羽绒服的董绒老人
老人们真挚的情感和朴实的行动,深深感染了杨鑫。“每次在拍照的过程中,无论是哪位老人,都会互相打趣,似乎并没有因为这是遗照而感到沉重,老人们的乐观深深感染了我。”感染的同时,杨鑫也在被治愈着。“每当我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我都会想到那些被我拍摄过的老人,他们面对死亡都可以如此坦然,我又有什么理由去焦虑呢?想到这,就会觉得生活中的一切不如意,都是不值一提的。”
在接受大象新闻采访时,杨鑫曾透露,她拍的第一张遗照是给自己的奶奶。照片里,奶奶站在老房子的土墙前,白发在耳朵后边别起来,笑容灿烂。杨鑫的奶奶是在88岁去世的,葬礼上,用的就是杨鑫拍摄的这张照片。后来,在给山村老人拍摄遗照时,杨鑫总会想到自己的奶奶,笑得像朵菊花一样的脸,带着时代记忆的小脚,透着陕西方言的亲切乡音,流动的情感跨越了时间、空间。
坚持:希望为更多老人留住美好
在杨鑫的抖音上,正观新闻记者发现,她通过视频的方式记录着这四年来为老人们拍照的点滴瞬间。近日,杨鑫的事情也被越来越多的网友、媒体所关注,与之而来的还有抖音上每日不断的私信。
“近期,我们的活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每天我都能收到不少私信,有的是询问如何加入我们的志愿者团队,有的是说自己也是公益人,想在他们家乡复制这一公益模式,我每次都很仔细地回复,也打心眼里开心。”杨鑫说,越多人做这件事,就意味着更多老人可以圆梦。
今年年初,杨鑫和团队的志愿者们又陆续走访了几个村庄,选择了几个可以开展活动的地方,但由于疫情影响,今年的活动一直没能进行。“等条件允许了吧,我们就立马开展活动,现在我又有了新的目标,我想给2万名老人拍照,尽我最大的努力为更多的老人留下最美丽的笑容。”谈及接下来的公益计划时,杨鑫如是说,语气中满是坚定。
在杨鑫抖音视频的留言区,有位网友称杨鑫为空巢老人带去了一束光,一束暖光。“人是尘埃,也是光。而我,我们,更愿意去做连接生与死的桥梁、微光,让老人们能笑对生死,为他们留下世间最美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