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共饮长江水

共饮长江水

清 《乾隆南巡图》(局部)

共饮长江水
共饮长江水

明 张瑞图 《前赤壁赋册》 ◎王建南

展览:江天万里——长江文化展

展期:展出中

地点:国家博物馆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北宋诗人李之仪在这首《卜算子》中借长江之水的悠长与浩荡表达了对爱人的深深思念。虽然诗人说“我住长江头”,但是像他这样生活在宋朝的人还不清楚长江的源头到底在哪儿。万里长江从雪山走来,浩浩荡荡向东海奔去,在漫长的岁月里,古人对长江的认识是一点点加深起来的。顺着滚滚长江,我们可以追寻中华文化最璀璨的一条支线,这也是国博正在展出的“江天万里——长江文化展”给我们带来的重要信息。

“长江”这个名字始于东汉末年,在此之前长江的古称是“江”。在中国上古时代,“江”是一个专用名词,特指长江。最早记录它的文献是《诗经·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汉魏时代,人们开始称它为“大江”。长江实在太“长”了,在古代交通极不方便的情况下,古人往往根据自己所居住的位置给面前流过的那一段长江水取名。于是长江又有了“川江”“峡江”“九江”“扬子江”等别称。在国家博物馆“江天万里”展的开头部分,策展人用了很大的篇幅说明古人寻找和认定长江正源的过程。清代康熙年间勘定绘制的《皇舆全览图》上,以木鲁乌苏河(上源为布曲)为长江正源,显示出当时的人对江源地区的认识还是模糊的,但河流汇口的位置基本正确。

1977年,国家组织的长江源科考队终于搞清楚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东雪山西南侧的冰川中,沱沱河是万里长江的正源。从沱沱河接纳当曲到青海玉树段叫“通天河”,经过高达三四千米的落差经云贵高原抵达四川与西藏交界处,后面一段便有了“金沙江”之名。金沙江在川滇边界拐了七个大弯,在宜宾附近接纳了岷江,开始称“长江”。

巴蜀文化

长江与其干流岷江、沱江、嘉陵江等在四川地区形成了巴蜀文化,孕育了众多杰出的文学家与艺术家。李白成长于绵州青莲乡,“三苏“父子出自眉州,五代时代的大画家黄筌是成都人。

成都位于岷江冲积而成的成都平原的中心位置,自秦汉以来,一直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东汉时,在城南建有锦官城,主管丝织业。因而成都的蜀锦闻名天下,畅销全国,久盛不衰,成都也得到了“锦官城”的美名。

唐代诗人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写道:“晓看红湿处,花得锦官城”。公元759年冬,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在城西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在亲属、朋友的帮助下,建成一座草堂。寓居四年的时间内,他写就了许多不朽的名篇。其中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从感慨个人生活的清苦上升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祈愿。

为纪念杜甫,五代词人韦庄在旧址重建了茅屋,北宋元丰年间又改建为工部祠堂,后经扩建,奠定了现在杜甫草堂的规模。与暂避成都的杜甫相比,李白早早地离开了家乡,到外面的世界去追寻梦想。

荆楚文化

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赞叹了长江流速之快可以达到“千里江陵一日还”。当年,长江载着他穿越三峡,过宜昌,来到了水流相对平缓的两湖地区。27岁那年,李白在湖北安陆成家,定居在景色秀丽的桃花岩,度过了将近十年比较安定的生活。这里位于鄂中腹地,是楚文化的发祥地。这里也是充满了神秘与浪漫色彩的荆楚文化所辐射的地区。

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创立了“楚辞”,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长江与注入的支流汉江一起冲积出肥沃的江汉平原,面积达4.6万平方公里。三国赤壁古战场也在此范围内。一千多年前的晚唐诗人杜牧曾在江边找到一截锈迹斑斑的铁戟,心生感叹,浮想联翩,写下“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此地确实常有铁制的兵器出土,累计数量逾千件。经考古人员多方考证,认定蒲圻市为赤壁之战的核心地点。1998年,蒲圻市更名为赤壁市。另一处赤壁在黄冈,曾被北宋文豪苏轼认作古赤壁战场,也正是因为他的误读,才产生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名篇《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身陷狱中三月有多,得释后,被贬至湖北黄州(今黄冈)任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他在友人帮助下获得了城东一块坡地的开垦权,开荒种地之余,写出一生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有一篇小文,名《临皋闲题》讲述了他与长江的关系。其中写道:“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苏轼于极度苦闷寂寞之际,忽然想到滔滔江水里有来自峨眉山上的雪水,原来每日都在亲近朝思暮想的家乡。

荆楚文化培养了数不胜数的读书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岳麓书院就坐落在今湖南长沙岳麓区岳麓山下,另一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则隐在江西九江市下辖的庐山之中。过了九江,全长6300多公里的长江开启了最后一段旅程。

江南文化

明清两代,长江两岸充满了活力,并孕育出一个著名的文化符号“江南”。江南,不仅是物饶民丰的象征,也是一个文化的象征。说到江南的文化,不得不提到其精致生活的一面,全都融入到每日的生活之中。比如苏州的各种面,吃客们都晓得,“苏式拉面”的精华在于“浇头”。浇头,就是菜肴上用来调味或点缀的汁儿。俗话说:“浇头,浇头,一浇解千愁。”这里浇头的品种之多,大致可称“华夏第一”了。若要从中评选出苏州面中的“浇头之王”,应该是初夏时节上市的“三虾面”了。三虾是虾仁、虾籽和虾黄,按苏州人的讲究,鲜虾应取自当天河道中捕到的小虾。回店后,需先在冰水中浸上半小时,再剥壳取肉,仍要保存在冰水中,否则会失掉肉质的弹性。下锅滚水烫熟,端到餐桌上,由食客把三样“浇头”重新聚拢,拌成一碗正宗的“三虾面”。

江南的气韵总是伴随着各种吃食的记忆,不然乾隆皇帝当年也不会六下江南了。虽然无法知道他有没有吃过“三虾面”,但是他对江南的留恋一定超出了这美食的境界。他心中惦记的是“千尺雪”,这是苏州西郊天平山北寒山中的一处景致。明万历年间,高士赵宧光在此买山葬父,守孝终生。其间,他叠石造园,疏泉堆山,筑成寒山别墅。乾隆头一次造访便诗兴大发。留下《御制寒山千尺雪》一首,镌刻在“千尺雪”的“听雪阁”东门外西壁。回到北京后,乾隆下令分三处仿建了这里的景致,并亲手绘制了《寒山别墅图》。

江南既是一个地理概念,又是一个文化隐喻。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江南自古温柔乡,但在明清易帜的大变革,江南士民所表现出来的凛然气节又不能不令人敬佩。

长江从雪山走来,经巴蜀,过荆楚,行赣皖,穿吴越,茫茫九脉,浩荡东流,前后汇集了700多条大小河川,流域面积达180多万平方公里,遍及17个省、区、市。长江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千百年来,涌现无数风流人物,书写无穷传奇篇章。锦绣诗文千古传诵,奇工巧艺竞显其能。书院楼阁光耀千秋,古镇民居留住乡愁。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陶冶历代思想精英,涌现无数风流人物。

滔滔江水以其不舍昼夜的丰厚滋养和兼收并蓄的广阔胸怀成就了中华文明的庚续与发展,也连接着了中国与世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