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刘全胜:嗍粥声声长

刘全胜:嗍粥声声长

下河街,弯又长。

青石板,幽幽光。

一路斜,下衡阳。

街边矮板凳,

嗍粥声声长。

……

这是乡村诗人周一舟的原创诗歌,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发表在当地某小报边角。一舟同志把它方方正正剪了下来,自己用杂木做了个相框,捡了块烂玻璃,找到玻璃店老板划了,把它镶嵌在玻璃镜框内,紧挨着父母大人的遗像挂在自家厅屋显眼位置,成了下河街一景。

诗是写实:下河街,背靠大山,面临西河;山高坡陡,河窄水急;水田稀少,四季缺粮。一条青石板路沿山脚一溜直下,通到河边。河入耒水,汇入湘江。路两边歪歪斜斜立着两排民房,对街而建,宽可骑马过牛。无论春雨秋霜,夏热冬寒,每日清晨,家家户户,熬开一大铁锅滚粥,主食是红薯、芋头、野淮山、四时蔬果等等,填饱肚皮。从坛子里抓一碗豆酱萝卜,夹几根酸辣子豆角,配着稀粥,顺溜下肚。男女老幼,或蹲或坐,石街两边,嗍嗍作响,此起彼伏,如诗如画。粮食稀缺,清汤寡水,小孩儿不小心,磕破碗,倒了粥,饿狗狂追不及。男人们光着膀子,喝得肚大如球,镶嵌在几根瘦硬肋骨里挺鼓着,开步咚咚作响;女人们成天嗍粥,嘴巴嗍得老长,能拴住几头叫驴。长年不沾荤腥,稀粥杂粮,人人都尖嘴瘦猴一般。

周一舟却长得白胖鲜嫩,天生一副吃官粮模样。高高大大,专吃脑瓜饭,不愿下苦力,一身蛮力,舍不得用。他的人生目标就是跳出农门,吃饱白米干饭。为此,他没少请教户老九爷。九爷背几句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自有颜如玉…..然后一声浩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啊!玄而又玄,众妙之门,也不管他听不听得懂。

一舟听得明白,怅恨日久。他高中毕业,回家修理地球,那时,在村里已是高级知识分子。“大跃进”时期,诗歌创作也“大跃进”,遍地长诗歌,人人是诗人。一舟在当时着实火了一把,每日写诗十几首,时常霸住榜首,号称“红色诗童”。只可惜他还小,十三四岁,半大少年,没怎么引人注意;况且大多是拼拼凑凑,拾人牙慧,热闹过后,流传甚少。运动培养人,从此而后,他嗜书如命,捡到几张擦屁股的字纸,都要盯半日,不识尽天下字,誓不罢休!

他不愿别人称他是农民诗人,自称是乡村诗人;说农民诗人是身份界定,乡村诗人是题材有别。那时节,下河街一带,见不到书籍报刊杂志。九爷家几本残缺破败的“四书”,都被他翻得稀巴烂。大队部有几张报纸,一般人不准进;一两本红头杂志,是保密文件,老百姓看不到,摸不着。一舟他有能耐,整日到大队部挨门蹭书,见到大队支书打躬作揖,抢着扫地抹桌,端茶送水。日久天长,就算是榆木菩萨也会软化心肠,大发善心,让他看书读报。平日里支书一开门,一舟应声到。

支书家五男一女,独女香香,自是娇贵,初中毕业就由父亲安排,到大队部代销点坐柜台。代销点在大队部对面。有时,一舟来看报,干部们要开会议事,支书手一挥,他就得拿了报纸远远躲进代销点一角阅读。香香黄皮蜡蜡,呆呆傻傻,看谁都情痴痴的,一脸懵相。直看得准诗人一舟心旌摇荡,情不自禁。每当一舟到来,她异常热情,搬凳子,倒茶水,时不时往茶水里偷偷加把糖,甜腻腻地让他发怔。搞得他诗兴大发,涂抹几句绵绵情诗,悄悄塞给她,折腾得香香夜不能寐,辗转反侧。

一舟他最大的理想是逃离大河街,吃上干爽白米饭。

那时节,要跳出农门,只有三条路:招工,参军,推荐上大学。志贞寡妇为了送出自己独子去吃皇粮,偷偷养了五只老母鸡,送给支书整整二百个“正”字鸡蛋,才被招工,送到南岭煤矿当了工人,跳进白米箩里吃干饭。而一舟他家人多,嘴巴多,哪来的鸡蛋?思前想后,左盘右算,只有一条道,就是——搞定香香,走夫人路线。可自己揽镜自照,一表人才,对比香香黄皮枯槁,痴痴呆呆,不免俯首哀怨,仰天慨叹。然而识字多了,见识广了,心开窍了。东汉梁鸿之于孟光,三国诸葛亮之于黄氏女,前贤明鉴,千古佳话!这世道还欠我一舟一人?

香香颇为得意,一舟白面书生,高大威武,比得上“郭建光”;识文断字,写诗填词,可谓李白再生。要人才有人才,要文才有文才,这样的夫君上哪儿去找?村人颇有微词。香香有自知之明,脸黄了点儿,没少涂抹雪花膏;人瘦了点儿,没少贪吃零食;眼神痴了点儿,照着一舟模样装深沉。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过了一年半载,香香变了:脸没那么黄了,人没那么瘦了,眼神儿也没那么痴了。这就是爱情的力量!

日久厮混,侬情我愿,两人早早滚到一铺床上去了。支书征询爱婿意见,帮你弄个代课老师可否?一舟摇摇头,心想还得嗍稀粥。

这年冬天,机会来了,大队有一个指标,推荐去读师范,社来社去,读两年,拿个中专文凭,依然回来大队小学做老师。到了革命大熔炉里一锻炼,就像孙悟空从老君炉里钻出来,炼就了火眼金睛一般,整个人儿升华了,一舟一毕业,端上了铁饭碗。

一个站讲台,一个站柜台,三五年间,生育两男一女。之后,香香转到公社供销社,招了正式工,一舟也调到乡中学,双双上了一个台阶。

教学之余,一舟酷爱文学,整日写作,有了些许名气。公社革委会主任被评为省级“农业学大寨”模范,要上省市各地去演讲,稿子经过好几个秘书打磨,交上去,领导都不满意。他岳丈向主任自荐自己的乘龙快婿,无不得意地打了包票。从主任那里把稿纸拿来,一舟忙了一个通宵。交上去,都点头称好。主任演讲一圈回来,官运亨通,马上提到县革委会做了副主任。一舟立马被主任带去县革委会做了秘书。

之后,在官场摸爬滚打,一舟青云直上,做到市政协副主席,官至副厅级。退休前,身材发福,肥头大耳,尿酸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成了“三高+”。遍访名医,整日吃药,反复发作,痛苦不堪。久病成医,他总结几句:管住嘴,红薯芋头米粥稀;勤跑腿,散步爬山跑步累……退休了,久住城市,空气污染,扰扰攘攘;水质浑浊,过滤漂白。眼见得下河街一帮发小个个古铜肌肤,劲瘦精干,身强体健,挑得百斤,走得百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改革开放了,生活提高了,他们仍然嗍稀粥,吃红薯杂粮。说是吃惯了,乐天安命。一舟心生羡慕,格外思恋故乡下河街清新的空气,清冽的山泉,清亮的天空,以及清淡的稀粥。老两口决定,把故居修葺一新,安居养老。每日清晨,去河边溜一圈;傍晚绕村庄走一遭。养几只鸡,放几只鸭,喂一塘鱼,自己种点小菜,栽种红薯芋头。每天嗍稀粥,啃红薯,吃五谷杂粮。一两年过去,人变得精瘦了,三高四高,脂肪肝之类,都没了。

哈哈哈——

嗍粥声声长,

红薯芋头伴高粱。

稀粥清百毒,

红薯养胃肠。

下河街,好地方。

山清水秀人清爽!

……

责编:王芳 远岫 若谷

作者简介

刘全胜:嗍粥声声长

刘全胜,湖南郴州人,现在佛山市顺德区工作,中学资深语文高级教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