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读书故事|周萍:我人生的第一本书

我人生的第一本书

◎ 周 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第一本书。我人生中的第一本书,准确地说,是第一本课外书,却来之不易。它,就是《新选唐诗三百首》,我至今也视若珍宝,珍藏于书柜里。

读书故事|周萍:我人生的第一本书

作者珍藏的《新选唐诗三百首》

还记得我小时候,家居偏僻乡村,母亲曾担任村小的民办教师。后来因家里缺乏劳动力而回农村务农,而父亲则在另外一个乡镇上班,每周骑自行车奔波往返数十里,兄妹三人,全在上学,仅靠父亲一人微薄工资为生,家里日子清苦自是不必多说。所以,除了自己学校要求读的课本书外,根本没有多余的钱买课外书。然而在学校,有家庭宽裕的同学订了《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中国少年报》等一些关于文学的课外书报等,常会让我羡慕不已,我一直多么渴望能够得到一本真正属于自己的书啊!

然而在那个时候,买一本书却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啊!而想拥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也是少年时代我最大的渴望,这个念头一直到82年儿童节。记得是周末的黄昏,爸爸回家比平时早,自行车都还没有停稳,就叫我赶紧把他的包拿出来,说要送给我一个礼物。我惊喜地跑过去,小心翼翼地拿出来,原来是一本用报纸包着的书,打开一看,原来是一本《新选唐诗三百首》。听父亲说是他所在的乡政府文化站专门为农村小学生们赠送的儿童节礼物!也许,直到今天,那个买书的叔叔或者阿姨竟然不知道,这本书对我今后的人生道路的转折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我那亲爱的父亲也绝对没有能够料到,这本书从此让我走上文学之路,热爱到如今都没有走出来过。

一打开报纸,浅绿色的封面,人民出版社出版,翻开第一页,前言上就写到:唐诗是大陆源远流长的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古典文学诗歌艺术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它以丰富深厚的生活内容,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唐代三百年间的生活,并成为古典诗歌的典范,给人们以历史的借鉴和美的的享受……随手一翻就翻到唐朝诗人王勃的那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记得当时年幼的我,因为这首似懂非懂的诗,在突然间就爱上这本书!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人生识字起,三岁的娃娃也会背唐诗。既是经典,又是通俗读物。我想父亲给我送这本书,无非也是希望我多背一些名篇,多提高一些文学修养吧。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本书今后会给我的人生带来重要的转折!

既然说《新选唐诗三百首》是对我人生起步之初最重要的一本书,所以更是深深地融入了我少年时代的记忆和情感。至今我仍爱读诗,偶尔也写诗,所有的灵感,全来自少年时代所背过的古诗,这些古代诗歌艺术对我的熏陶,实在是太重要了!曾记得在村小上小学时,若遇下大雨因离学校远而无法去上学,就蜷缩在自己的小屋里默记那些印象特别深刻的唐诗。如李白、杜甫、李商隐的诗歌等,我想,这是《新选唐诗三百首》的另一种存在方式,一种更为牢固且已经深入骨髓的存在方式就这样刻在我的生命里。

除了背诗歌,我开始爱上阅读书籍。记得我阅读的第一本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竟然是在我姨妈家的柴火灶边。那时我姨妈是崇州一个村小的民办教师,因为要考公办教师,必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所以她买了很多这个专业的书籍,当然各种中国名著和外国名著都可以在她备课的书桌上找到。但是因为姨妈要考试,不允许我们随便去她房间翻书,所以我只能偷着看。

谁知道有一天烧火做饭时,我竟然发现有一本被炭火烙得黑乎乎的书籍丢在引火废纸里,我在撕纸片引火时突然发现有很多好看的文字,于是,我立即把纸片从火里快速拿出来,仔细一看,啊,是一本小说。只是看不到前面的内容了,已经被烧了好多页。残存的内容好像是从第九回开始: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因为这部小说是我边烧火边看的,所以直到如今30多年过去了印象还特别深刻,我那时记忆也好,当时在我姨妈家偷看的《红与黑》《安娜卡列尼娜》《静静的顿河》《红楼梦》等各种中外小说的很多情节我都还历历在目。

因为热爱书,我开始到处找书看,只要与文学有关的纸片我一个都不放过。还记得我家背后有一家人在修建房屋,房屋的瓦是水泥瓦。那家人堆了好多水泥瓦在竹林里。哪个时候的水泥瓦在制作过程中一般都是用报纸作为水泥上的面子,所以我一写完作业就窝在那里,一张张翻看水泥瓦上面的报纸内容,一面看完又看第二面,就这样,我没有订过报纸,但是我依然从水泥瓦上的过期报纸上学到了大量的社会学科的知识,了解了很多远超我这个年龄学生的知识。我开始大量阅读和抄写,随时带上本子,在翻水泥瓦的时候,看见好的文章,就摘录下来,还坚持每天背上一首唐诗,这样上了初中,直至高中,我的语文、历史成绩都非常好。通过见缝插针的各种碎片化阅读,我开始喜欢上中国历史,阅读了很多关于中外文学哲学的书籍,从此走上终身热爱文学的道路!

这样的读书和不间断的学习方式,一直坚定着我的信念,滋养着我的品格。从书里,我懂得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优良品格,明白了文天祥在过零丁洋时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大义赴死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特别是杜甫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客居成都草堂浣花溪时,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写到“安得广厦千万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博大的胸怀使我深受感动,确立和坚定了终身不变的理想与追求,即便是历尽种种艰辛也坚持读书不辍,从未间断。

因此,我一直随身携带着这本诗集,一有空就拿出来背。后来高考失利,走上工作岗位,也历经坎坷,但从未放弃过自己的信念,这样坚定的信念来于唐朝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读了这首诗歌,激发了我奋斗的愿望,我一定不能够屈服命运的安排,要在平淡的生活和工作中重新找准自己人生的坐标!

我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开始刻苦自学汉语言文学。后来又参加社会高考重新考入大学,在山城那座美丽的校园里努力学习三年,重新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工作岗位上。此后我依然没有放弃阅读,只是从单纯的文学历史扩大到社会学科到经济、史志类多种类型的书籍。我一直坚持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如今每当我的诗歌或散文作品见诸报端或杂志,我会感到欣慰和被认同的感觉,无论何时,我总是会想起我人生的第一本书《新选唐诗三百首》带给我的感动和父亲对我的谆谆教诲。那些至今仍闪烁着思想光芒和艺术光辉的名篇佳作,连同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父爱,如同天体中永恒的星座,将伴随我整个生命的历程。

(编辑 段雪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