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帽派落子:刚柔并舞闹春风

一阵喧天动地、激情昂扬的锣鼓声响起,十几名包着彩色头巾,身着黑色服装的少年依次登场。他们随着伴奏挥动着竹鞭,时而如虎跳翻身,单双扫腿;时而如白鹤亮翅,矫健敏捷;时而如寒鸦凫水,勇猛机智……

紧接着,随着锣鼓点和悠扬的琴韵,身着彩衫、手执彩绸和竹板的姑娘们,拍打着竹板翩翩起舞,她们轻移脚步、身姿柔美……

在孟村新县镇王帽圈村广场上,这支帽派落子队的表演,既充满了浓厚的青春活力与阳刚之气,又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男演员的武场表演铿锵有力、节奏明快,如行云流水。女演员的文场琴韵悠扬、旋律优美,如溪水潺潺。整场演出文武场交替,配合默契,浑然天成。

帽派落子:刚柔并舞闹春风

打鞭

最古老的广场舞

帽派落子这一民间艺术,在孟村新县镇王帽圈村已经传承了280余年。据说,帽派落子出现于清乾隆年间,由民间艺人王三乐所创。

“听老人们说,师祖王三乐会武术,当年在戏团里是武丑。他能拉会唱,善于表演,可以说是才艺双全。”今年64岁的省级非遗帽派落子代表性传承人王洪涛说。

大约在1738年左右,帽派落子就已经活跃在孟村民间,开始只有武场伴奏。1808年,第二代传承人王关祥加进了文场伴奏。从此,帽派落子分为武场、文场表演。

“与秧歌惯用的扇子不同,帽派落子表演时只用四鞭、八板为道具。”王洪涛说,“过去农闲时,村里的男男女女们就聚到一起跑落子。这算是我们最古老的广场舞了。”

表演时,男性演员基本动作主要来源于武术中的单刀式,如虚步捋鞭。“‘虚步’是三角形的行进路线,老艺人谓之‘三角铆’,就是说步伐稳健,就像铆在地上一样。”王洪涛说。女演员的动作抽板、绕头板、蹬板等也源于传统武术,整个舞蹈动作实现了柔美与刚劲的完美结合。

帽派落子场内演员约30人。女演员一般是20人到24人,男演员一般是4人到6人。人们俗称女演员是“拉花”的,男演员是“打鞭”的,也称男演员为“丑”。女演员服装一般是鲜艳的大红大绿,男演员有的是一身黄,有的是一身黑,打扮得很刚毅。

场外乐队由8人到9人组成,现在基本都是村里喜欢音乐的人们伴奏。在王帽圈村,无论男女老幼,对帽派落子的伴奏音乐“十字梅”“海情歌”“小开门”“十棵树”“十双红绣鞋”“喜梅”等都是张嘴就唱,朗朗上口。年轻人和小朋友们也是耳濡目染,逢年过节高兴之余,跑跑落子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帽派落子:刚柔并舞闹春风

拉花

以“武落子”著称

王洪涛11岁跟随父亲王书阁学艺。那时,每天放学以后,他就和父亲学习男演员的基本动作、女演员的基本动作,以及落子表演当中的演唱曲目。王洪涛14岁随队参加了沧州文艺汇演,获得了“落子特别奖”。

王书阁是帽派落子第六代传承人,由于跑起落子来动作如行云流水,十分飘逸,尤其以扮女角擅长,所以有了“小白蛇”的艺名。解放沧州时,王书阁曾在回民支队表演、教习帽派落子。

“解放战争时,父亲才十多岁。他落子跑得好,曾被外地的落子队‘偷走’了。在那边,父亲教他们半个多月的落子才被送回来。”王洪涛说。如今虽已94岁高龄,只要有人找到家来,王书阁仍教人家落子动作。

帽派落子俗称“武落子”,在舞蹈动作中加入了武术动作,因此十分消耗体力。数百年来,跑落子的都是男性,文场演员也是男扮女装。从1958年以后,才有女演员加入进来。

帽派落子的武场伴奏乐器为锣、鼓、小镲等,文场伴奏乐器有板胡、二胡、竹笛、笙等。出于对这项艺术的热爱,王洪涛除了全面掌握了武场、文场演员的技术动作,笛子、二胡、锣、鼓等伴奏乐器也是样样精通。

过去每年一进10月份,村民们便组织在一起跑落子。逢有参军、喜庆、大会议等活动,他们就会被邀请去演出。“我年轻时落子表演盛行,可以说是常年跑落子。最长的时候,我们连续跑了三年。”王洪涛说。

帽派落子:刚柔并舞闹春风

文场表演

帽派落子:刚柔并舞闹春风

王洪涛正在教孩子们

宝贵的民间舞蹈

1998年,王洪涛开始赴周边县市传承帽派落子,足迹遍布孟村、盐山、沧县、黄骅等几十个村镇,表演、传授落子技艺,已授徒600余人。

2012年开始,他在本村重新组建帽派落子表演队,让祖辈传下来的技艺在村子里继续落根。

王洪涛说:“我现在经营着一支打井队,有空便在家玩玩乐器、写写字、研究研究落子。”

由于系统掌握了文武场表演技巧和各种伴奏乐器,在数十年的从艺生涯中,他改进了快八鞭、慢八鞭和二六板等道具动作,对女子表演的手眼身法步进行改进,使得扭腰出胯三道弯,身姿更加优美。

孟村文化馆馆长刘宝兴说:“多年来,帽派落子不断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沧州最具特色的落子门派之一,流传四方。帽派落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但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审美观,又具有特定地域的内涵和理念,是大陆民间舞蹈文化宝库中的独特财富,也是中华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每到冬闲时节,王洪涛和同为帽派落子第七代传承人的刘吉昌、李福生,都会吸收一批王帽圈村及邻村的小学生。他们教授孩子们帽派落子基本功,积极开展帽派落子的传承和非遗进校园活动,使这一古老的民间舞蹈艺术得以传承、发扬。

(记者 牛健存 崔儒靖 魏志广 摄影报道)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