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帽派落子:剛柔并舞鬧春風

一陣喧天動地、激情昂揚的鑼鼓聲響起,十幾名包着彩色頭巾,身着黑色服裝的少年依次登場。他們随着伴奏揮動着竹鞭,時而如虎跳翻身,單雙掃腿;時而如白鶴亮翅,矯健靈活;時而如寒鴉凫水,勇猛機智……

緊接着,随着鑼鼓點和悠揚的琴韻,身着彩衫、手執彩綢和竹闆的姑娘們,拍打着竹闆翩翩起舞,她們輕移腳步、身姿柔美……

在孟村新縣鎮王帽圈村廣場上,這支帽派落子隊的表演,既充滿了濃厚的青春活力與陽剛之氣,又表現出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

男演員的武場表演铿锵有力、節奏明快,如行雲流水。女演員的文場琴韻悠揚、旋律優美,如溪水潺潺。整場演出文武場交替,配合默契,渾然天成。

帽派落子:剛柔并舞鬧春風

打鞭

最古老的廣場舞

帽派落子這一民間藝術,在孟村新縣鎮王帽圈村已經傳承了280餘年。據說,帽派落子出現于清乾隆年間,由民間藝人王三樂所創。

“聽老人們說,師祖王三樂會國術,當年在戲團裡是武醜。他能拉會唱,善于表演,可以說是才藝雙全。”今年64歲的省級非遺帽派落子代表性傳承人王洪濤說。

大約在1738年左右,帽派落子就已經活躍在孟村民間,開始隻有武場伴奏。1808年,第二代傳承人王關祥加進了文場伴奏。從此,帽派落子分為武場、文場表演。

“與秧歌慣用的扇子不同,帽派落子表演時隻用四鞭、八闆為道具。”王洪濤說,“過去農閑時,村裡的男男女女們就聚到一起跑落子。這算是我們最古老的廣場舞了。”

表演時,男性演員基本動作主要來源于國術中的單刀式,如虛步捋鞭。“‘虛步’是三角形的行進路線,老藝人謂之‘三角鉚’,就是說步伐穩健,就像鉚在地上一樣。”王洪濤說。女演員的動作抽闆、繞頭闆、蹬闆等也源于傳統國術,整個舞蹈動作實作了柔美與剛勁的完美結合。

帽派落子場内演員約30人。女演員一般是20人到24人,男演員一般是4人到6人。人們俗稱女演員是“拉花”的,男演員是“打鞭”的,也稱男演員為“醜”。女演員服裝一般是鮮豔的大紅大綠,男演員有的是一身黃,有的是一身黑,打扮得很剛毅。

場外樂隊由8人到9人組成,現在基本都是村裡喜歡音樂的人們伴奏。在王帽圈村,無論男女老幼,對帽派落子的伴奏音樂“十字梅”“海情歌”“小開門”“十棵樹”“十雙紅繡鞋”“喜梅”等都是張嘴就唱,朗朗上口。年輕人和小朋友們也是耳濡目染,逢年過節高興之餘,跑跑落子成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帽派落子:剛柔并舞鬧春風

拉花

以“武落子”著稱

王洪濤11歲跟随父親王書閣學藝。那時,每天放學以後,他就和父親學習男演員的基本動作、女演員的基本動作,以及落子表演當中的演唱曲目。王洪濤14歲随隊參加了滄州文藝彙演,獲得了“落子特别獎”。

王書閣是帽派落子第六代傳承人,由于跑起落子來動作如行雲流水,十分飄逸,尤其以扮女角擅長,是以有了“小白蛇”的藝名。解放滄州時,王書閣曾在回民支隊表演、教習帽派落子。

“解放戰争時,父親才十多歲。他落子跑得好,曾被外地的落子隊‘偷走’了。在那邊,父親教他們半個多月的落子才被送回來。”王洪濤說。如今雖已94歲高齡,隻要有人找到家來,王書閣仍教人家落子動作。

帽派落子俗稱“武落子”,在舞蹈動作中加入了國術動作,是以十分消耗體力。數百年來,跑落子的都是男性,文場演員也是男扮女裝。從1958年以後,才有女演員加入進來。

帽派落子的武場伴奏樂器為鑼、鼓、小镲等,文場伴奏樂器有闆胡、二胡、竹笛、笙等。出于對這項藝術的熱愛,王洪濤除了全面掌握了武場、文場演員的技術動作,笛子、二胡、鑼、鼓等伴奏樂器也是樣樣精通。

過去每年一進10月份,村民們便組織在一起跑落子。逢有參軍、喜慶、大會議等活動,他們就會被邀請去演出。“我年輕時落子表演盛行,可以說是常年跑落子。最長的時候,我們連續跑了三年。”王洪濤說。

帽派落子:剛柔并舞鬧春風

文場表演

帽派落子:剛柔并舞鬧春風

王洪濤正在教孩子們

寶貴的民間舞蹈

1998年,王洪濤開始赴周邊縣市傳承帽派落子,足迹遍布孟村、鹽山、滄縣、黃骅等幾十個村鎮,表演、傳授落子技藝,已授徒600餘人。

2012年開始,他在本村重新組建帽派落子表演隊,讓祖輩傳下來的技藝在村子裡繼續落根。

王洪濤說:“我現在經營着一支打井隊,有空便在家玩玩樂器、寫寫字、研究研究落子。”

由于系統掌握了文武場表演技巧和各種伴奏樂器,在數十年的從藝生涯中,他改進了快八鞭、慢八鞭和二六闆等道具動作,對女子表演的手眼身法步進行改進,使得扭腰出胯三道彎,身姿更加優美。

孟村文化館館長劉寶興說:“多年來,帽派落子不斷發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成為滄州最具特色的落子門派之一,流傳四方。帽派落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不但具有較高的觀賞性和審美觀,又具有特定地域的内涵和理念,是大陸民間舞蹈文化寶庫中的獨特财富,也是中華文化遺産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如今,每到冬閑時節,王洪濤和同為帽派落子第七代傳承人的劉吉昌、李福生,都會吸收一批王帽圈村及鄰村的國小生。他們教授孩子們帽派落子基本功,積極開展帽派落子的傳承和非遺進校園活動,使這一古老的民間舞蹈藝術得以傳承、發揚。

(記者 牛健存 崔儒靖 魏志廣 攝影報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