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堂姑,离家出走过,自杀过,有抑郁症,23岁考入美院,成了画家

我堂姑,离家出走过,自杀过,有抑郁症,23岁考入美院,成了画家

在我们老家,这位远房堂姑是个神一般的存在,一个非常神奇而自我的女人。

她从小倍受煎熬。经常被生活不如意的母亲找茬毒打,为此离家出走过,自杀过,得过抑郁症……最终她挺了过来。

从小她是全家族里最丑的一个女孩子,如今却是同年姊妹中气质最好的,看起来比其他人都年轻。

她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全家族的人都跟艺术八竿子打不着边,她却独占天分,生生靠个人努力,成了画家。

如今,她人在加拿大,过着我们能想象、却又想象不到的生活。

我堂姑,离家出走过,自杀过,有抑郁症,23岁考入美院,成了画家

这位堂姑的事情,得从头讲起,不然没法说清楚她为什么最终成了那样一个人。

在当地,我们家族略微有些庞大。

以堂姑家为例,她的爷爷总共有九个堂兄弟,老爷子本人排行老六,他家老太太、也就是堂姑的六婆,我们叫她六BA。

(BA指的是曾祖母,就是父亲的奶奶。“BA”具体是哪个字?搞不懂,只好以读音代替。)

到了堂姑的父亲这一辈,人数就更庞杂了,分不清有多少房。反正每次本家有婚丧嫁娶的,前来帮忙的子侄兄弟都多得用不过来,完全无需外人插手。

我堂姑,离家出走过,自杀过,有抑郁症,23岁考入美院,成了画家

后厨那边更不用说,大大小小将近 20 个各房的儿媳妇,年龄都不到三十岁,叽叽喳喳,莺莺燕燕,将后厨塞满了。

其中至少三分之一的女人都没活干,她们拎着围裙,一边笑闹打趣,一边在菜案周围到处找吃的,还要笑话那几个吭哧干活的。

每次我们家族过红白事,大厨看到这一群妯娌都要犯怵。没点号召力,你根本指挥不动她们。她们一个个嘴皮子利索,能吃会说。

[笑哭]“看的看,站的站,干的干。看的和站的,还要给干的提意见!”[呲牙]

我堂姑,离家出走过,自杀过,有抑郁症,23岁考入美院,成了画家

堂姑的母亲,就是其中最不显眼的一个儿媳妇。

堂姑的爷爷是个老教师,永远一脸严谨,从不说笑。

堂姑的奶奶六婆,虽然是家庭妇女,也不识字,但会背唐诗,而且善于治家。

家里的事,老爷子很少亲自上阵,都是由六婆出面。她不但要纺织、耕作,还要负责教育儿孙。

六婆是个严谨严厉的老妇人,一旦开口讲起大道理来,身为教师的爷爷都比不上。

那时讲究家庭成分,而他们六房在那个“你懂得”的年代曾经受过打击,成分不好,普通人家的女儿都不愿意嫁进来。

因此,六婆的儿子一直拖到 24 岁了,还娶不到媳妇。

六婆无奈,只好做主给他结了一门不是很合意的亲事,主要目的就是借用儿媳娘家口碑良好的贫农背景,来抵消自家的麻烦。

我堂姑,离家出走过,自杀过,有抑郁症,23岁考入美院,成了画家

那个19 岁的儿媳妇,来自附近一个外来户家庭。

她相貌普通,小学文化,没受过什么严格的家教,言行举止都不符合六婆的要求,主要是嘴上没个把门的,说话不经大脑,张嘴就来,为此得罪了很多人。

但是这个儿媳苗红根正,她娘家是贫农中的贫农,一贫如洗,外地迁来的,不在乎成分,只求让女儿嫁个本分人家。

唯一能让六婆欣慰的,是这个儿媳妇力气大,勤劳,爱干活,一个人能顶一个半的大男人,是个好帮手。

我堂姑,离家出走过,自杀过,有抑郁症,23岁考入美院,成了画家

两人结婚一年后,生了个女儿,就是我的这位堂姑。

堂姑的出生,点燃了六婆和儿媳的第一场战火。

首先是因为堂姑是个女孩,这让六婆很懊恼。

她希望家里的第一个孩子是男孩,首先是吉利,然后是后继有人,再然后,长大了家里又多了一个干力气活的。

更何况当时大家族里的各房都在暗中比拼,其他妯娌家都生了好几个大胖孙子了,排行老六的六婆家还没动静,现在好容易生了,却是个女孩!

讽刺的是,这之后到了第四代、第五代,六婆家里再也没有生下来一个女孩,清一色全是男孩。儿孙多到让六婆担忧他们将来会娶不到媳妇的地步。

我堂姑,离家出走过,自杀过,有抑郁症,23岁考入美院,成了画家

但眼下,一心想要孙子的六婆非常失望,也彻底对儿媳失去了耐心。

除了力气大、勤劳这一个优点,六婆嫌弃这个儿媳的一切:厨艺不精,做事粗放;不分场合乱说话,举止没有规矩;不爱收拾家里,东西乱放,从不归位.......总之大大小小的事情,几乎没有让老太太满意的。

但老太太从不骂人,也不发脾气,她总是和风细雨地絮叨,数落。

这让堂姑的母亲更抓狂。婆媳矛盾,从不爆发,却每天都在积累,堂姑的母亲暗中把怒气都发泄在了堂姑的身上。

堂姑在她那一辈的女孩子中排行第三,我们叫她三姑。

在我们老家,三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尤其是三女儿,注定苦命。

六婆为此更生气了,天天絮叨说:生个女儿有什么用,都是给别人家养孩子!还是个三女儿!苦死了!

我堂姑,离家出走过,自杀过,有抑郁症,23岁考入美院,成了画家

堂姑的爷爷也不满意,主要理由是嫌弃孙女长得丑。

在堂姑那一辈,我们家族里总共出生了 13 个孩子,其中 5 个女孩子,幼年的堂姑,的确是五个人中最不好看的那个。

堂姑的父亲那时才 25岁,是那个时代的妈宝男,什么都听从父母的安排。他本身就不满意这门亲事,更没想到才一年,这个强扭的瓜,就又生了个瓜!他对这个孩子没有任何感觉,甚至觉得自己还是大孩子呢,怎么就有孩子了?

我堂姑,离家出走过,自杀过,有抑郁症,23岁考入美院,成了画家

可以说,堂姑从一出生,不招家里任何一个人待见,浑身萦绕着各种埋怨。

那些埋怨,完全与她无关,但却必须由她承担。

堂姑的母亲每次被婆婆责怪之后,转身就找到堂姑,顺便找个茬,对她就是一顿毒打。

一边打,还一边骂,满嘴的污言秽语,完全让人不忍卒听。

我堂姑,离家出走过,自杀过,有抑郁症,23岁考入美院,成了画家

老家的房子都是紧挨着的,一砖之隔。

我奶奶和堂姑的母亲是妯娌,她说那些年,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堂姑惨烈的嚎哭声。

其他妯娌也都劝过堂姑的母亲:不要打孩子了。就算打,也不能打得那么重。

但是劝阻无用,幼小的堂姑仍然经常挨打。

堂姑从小就非常倔强,挨打的时候从不逃跑,就站在原地,任由母亲下狠手,一开始也不哭,最后实在疼得憋不住了才哭。

她母亲用棍子抽打她,棍子被打断了。

我堂姑,离家出走过,自杀过,有抑郁症,23岁考入美院,成了画家

每每这种时候,堂姑的父亲总是装作看不见,堂姑的爷爷也像个透明人似的不发言。

堂姑的奶奶则在听到儿媳满口污言秽语时才会淡淡地说一句:骂孩子不要那么难听。

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堂姑的父亲 29 岁、母亲 24 岁,都是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

堂姑那时五岁左右,一个那么小的小女孩,瘦小羸弱,浑身伤痕,眼里却全是仇恨。可她太小了,只能狠狠地瞪着母亲,无力还手,也无力反抗。

堂姑的父亲注意到了女儿仇恨的眼神,他有些担心。到他七十多岁的时候,这些担心终于转化成了恐惧。

我堂姑,离家出走过,自杀过,有抑郁症,23岁考入美院,成了画家

堂姑 7 岁时,渐渐开始了反抗。

那年大年三十的晚上,她母亲又因为心情不好,找茬毒打她。

她憋着没哭,等母亲打完,她不顾外面大风雪,一头冲出大门,朝村西跑去。

村西门外有条河,河水不深,但足以淹死一个瘦小的孩子。

天色渐渐黑了,狂风呼啸,雪花纷纷。堂姑独自坐在河岸边,哭得撕心裂肺,尖利的哭声惊动了一个人。

那人是堂姑的堂姑,是个女疯子,还是哑巴,成天在村子里到处游荡。

她跑到堂姑家,咿咿呀呀连比带划,要堂姑的父亲快去救人。

堂姑的母亲心里也害怕,嘴上还是说:死就死吧!她死了,我还能再生一胎。

堂姑六岁时,她母亲又生了个儿子,这才在婆婆那边找回了些面子和尊重。那时已经开始计划生育,不能再生第三个孩子了。

堂姑的父亲急忙跟着疯子姑跑到河边,只见堂姑已经冻得昏倒在草丛里了。

这次之后,堂姑的母亲收敛了一些,但还是会经常动手。

我堂姑,离家出走过,自杀过,有抑郁症,23岁考入美院,成了画家

而这以后的堂姑,才 7 岁的孩子,神色和表情越来越像个小大人,懂事得让人难以置信。

有一次,六婆带她外出吃酒席。

席间,大人让她吃才吃,大人不发话,她就不拿筷子。吃饭时,她绝不像别的孩子那样狼吞虎咽,而是很有大家闺秀的样子,吃相细致文雅。

要知道在堂姑小时候那个年代,全社会都缺衣少食,酒席上大人孩子都擅长哄抢食物。堂姑的举止让亲友们感到很震惊,纷纷夸她懂事、有家教。

六婆觉得很有面子,她认为女孩子就该如此。

堂姑很聪明。六婆吩咐她做的事,她都能完成得很好,让人找不出一丝毛病。

六婆很吃惊,交代给她的任务,总是暗地里悄悄加码,她还是做得很好,没有纰漏。

六婆要求堂姑的母亲做的事,她母亲经常做不好,堂姑却能。她在一旁听到奶奶责怪母亲的话,都会默默记在心里,保证自己不违反。

非但如此,她丝毫都没有继承她母亲的任何缺点。

她从6岁起就会做简单的饭,会喂猪喂羊;

还爱干净,很讲卫生,没事时会把家里的里里外外擦洗。

她做事有条理,事前有承诺,事后有交代,她奶奶那么挑剔的一个人,都挑不出这个孩子的任何问题。

我堂姑,离家出走过,自杀过,有抑郁症,23岁考入美院,成了画家

唯一的不足,就是她从来不笑。

堂姑的脸上,从来没有小孩子那种天真无邪的笑容,也不会任何小孩子该玩的游戏。她每天都在母亲的指挥下干各种活。后来上学后,也得挤出时间先干活,再写作业。

她学习很好,几乎不费力气,就能考到班级第一名,字也写得漂亮。

堂姑的班主任,是她的另一个堂姑。堂姑老师经常对六婆夸赞她家的孙女如何聪明、懂事。

六婆却总是讪笑:女孩子那么聪明有什么用?养女儿,都是给别人家养孩子!

堂姑逐渐明白了“给别人家养孩子”是什么意思。她很想对奶奶说:“那我以后不出嫁,不去别人家,这样你会不会满意?”

这句话,直到她奶奶去世,她也没说出口,但她做到了。她这辈子都没嫁人。

我堂姑,离家出走过,自杀过,有抑郁症,23岁考入美院,成了画家

14 岁那年,堂姑干了第一件让人跌破眼镜的事:她离家出走了!

这是她第一次出走。

直到她出走后,她家里人才知道她画了一箩筐的画,全藏在柴房的角落里。

但没人知道她跟谁学的画画?什么时候画的?

大概在这个对她来说无比凄苦的人间,画画是唯一能够给她抚慰的东西。

她画的都是一种画:嫦娥奔月。

大概她是梦想拥有一对翅膀,远走高飞,永远离开这个家吧!

我堂姑,离家出走过,自杀过,有抑郁症,23岁考入美院,成了画家

堂姑一路扒车跑到省城,去找她的老师。据说那个老师答应推荐她到美院附中去勤工俭学。

那个老师是哪里的?是谁?他怎么会有美院的关系?

这些,堂姑的家人完全不明白。

非但如此,他们死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堂姑竟然会画画?

我们这个家族,往上翻四代,往下翻四代,祖宗八代都没有一个搞艺术的。堂姑这是继承了谁的基因?

堂姑的爷爷第一次发飙了,出面制止堂姑在错误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14 岁的堂姑被迅速转学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被新老师监控,不许她再画。

她家里人为她设计了一条人生之路,不管堂姑是否愿意。

那些年,堂姑是如何与家人抗争的,我们无从知道细节。

只知道 17 岁那年,堂姑第二次离家出走了,目的还是为了画画。

她出走到市区的一家工作室,一个月后,又因病被人送回了家。

堂姑从小体弱,她母亲除了留给她浑身伤痕,还将她的健康毁得糟糕到了极点。

我堂姑,离家出走过,自杀过,有抑郁症,23岁考入美院,成了画家

18 岁那年,堂姑差点死了!

她患了严重的抑郁症,直接起因是初恋失败,辅助原因是前途无望。

堂姑和那个男生(下文简称 A)相识于新学校。

那时她14 岁,A 15 岁。堂姑第一次离家出走,就是在A的帮助下完成的。

第二年,A去外地读书,两人只能靠书信来往。说起来也不算是初恋,两人就是写信互相鼓励对方。

A多半是同情堂姑的遭遇,但不是爱。因此17 岁那年,A跟别的女生交往了。

堂姑17 岁第二次离家出走,也与A 有关。

A 在信中告诉堂姑,他不打算继续上学了,要出去闯荡世界。

堂姑决定陪他一起奋斗。她急于用一技之长找份工作,独立起来,然后跟 A 结婚。

可她在这边默默努力,人家却跟一个什么书记的女儿正式交往了。

堂姑知道后,彻底垮了。

和她同龄的人都在为高考奋战,她却整天躺在床上,看着窗外那一片树叶,她拒绝吃药,拒绝就医,一心求死。

她母亲害怕了,语气生硬地劝她看病吃药。

她奶奶六婆抹着眼泪说:你要把自己将息好呀。病了,疼了,谁也替不了你。

堂姑无动于衷,横下心来要结束这短暂而毫无乐趣的一生。

我堂姑,离家出走过,自杀过,有抑郁症,23岁考入美院,成了画家

就在这个危急的时候,一个 20 岁的男青年出现了,最终将堂姑救出了泥潭。

这里姑且叫他 B吧。他也是堂姑的中学同学,比她大两岁,当时已经工作了。他是从其他同学那里听说了堂姑的事,完全是出于一片好心,前来探望。

两人接触多了,B越来越喜欢堂姑,但却不知道堂姑已经对感情死心了。

不知他用了什么法子,总之堂姑重新振作起来了。

大半年后,家里人怕她留在家里病情反复,赶快找人给她安排了一份工作,让她去上班。

19岁时,堂姑出去工作,但根本没心思上班,每天只是点卯,全部时间都用来画画、学画。

这一下就是三年。

我堂姑,离家出走过,自杀过,有抑郁症,23岁考入美院,成了画家

三年后,堂姑22 岁。她决定动手。

她找到了久不来往的A,具体两人怎么交涉的,无人知晓。结果是A拿出了一笔钱,借给堂姑去美术学院学画。

顺便说一句,A那时已经23岁, 没有结婚,也没有女友。他大概是分手后才一点一点发现了自己真正爱的人原来是堂姑,却没脸去找她。

现在她来了,他喜不自胜,有求必应。

堂姑接过钱,说不会白借他的钱,她学成结业以后,会回来跟他结婚。

A嘴欠地说了一句:到那时,要是你有更好的选择,你就走。如果没有,你回来,咱们结婚。

他的本意是不想乘人之危。可惜说错了话,堂姑也误解了他,还以为他仍然不爱自己。

就这样,在 A 的资助下,堂姑进了美术学院,发奋努力,最终考入美院,成了一名学艺术的大学生。

我堂姑,离家出走过,自杀过,有抑郁症,23岁考入美院,成了画家

堂姑一把年纪的大龄青年,居然考上了大学!

这不仅仅让她的所有家人震惊,更让全家族的人惊呆了。

要知道在她这样的年龄,别人都在忙着结婚生孩子,她却成了一名大学生,从此改变了命运。

堂姑的奶奶逢人就笑,坦然接受别人的恭维。

堂姑的爷爷和父亲虽然不说什么,但心里也是很骄傲的。

唯一尴尬的是堂姑的母亲,她开始暗中学习如何讨好女儿,以免她将来飞黄腾达了不认自己。

堂姑第一次扬眉吐气了,而她的精彩人生,才刚刚开始。

(未完待续)

我堂姑,离家出走过,自杀过,有抑郁症,23岁考入美院,成了画家

敬请关注@仧縯 这里,总有一段文字打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