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堂姑,離家出走過,自殺過,有抑郁症,23歲考入美院,成了畫家

我堂姑,離家出走過,自殺過,有抑郁症,23歲考入美院,成了畫家

在我們老家,這位遠房堂姑是個神一般的存在,一個非常神奇而自我的女人。

她從小倍受煎熬。經常被生活不如意的母親找茬毒打,為此離家出走過,自殺過,得過抑郁症……最終她挺了過來。

從小她是全家族裡最醜的一個女孩子,如今卻是同年姊妹中氣質最好的,看起來比其他人都年輕。

她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全家族的人都跟藝術八竿子打不着邊,她卻獨占天分,生生靠個人努力,成了畫家。

如今,她人在加拿大,過着我們能想象、卻又想象不到的生活。

我堂姑,離家出走過,自殺過,有抑郁症,23歲考入美院,成了畫家

這位堂姑的事情,得從頭講起,不然沒法說清楚她為什麼最終成了那樣一個人。

在當地,我們家族略微有些龐大。

以堂姑家為例,她的爺爺總共有九個堂兄弟,老爺子本人排行老六,他家老太太、也就是堂姑的六婆,我們叫她六BA。

(BA指的是曾祖母,就是父親的奶奶。“BA”具體是哪個字?搞不懂,隻好以讀音代替。)

到了堂姑的父親這一輩,人數就更龐雜了,分不清有多少房。反正每次本家有婚喪嫁娶的,前來幫忙的子侄兄弟都多得用不過來,完全無需外人插手。

我堂姑,離家出走過,自殺過,有抑郁症,23歲考入美院,成了畫家

後廚那邊更不用說,大大小小将近 20 個各房的兒媳婦,年齡都不到三十歲,叽叽喳喳,莺莺燕燕,将後廚塞滿了。

其中至少三分之一的女人都沒活幹,她們拎着圍裙,一邊笑鬧打趣,一邊在菜案周圍到處找吃的,還要笑話那幾個吭哧幹活的。

每次我們家族過紅白事,大廚看到這一群妯娌都要犯怵。沒點号召力,你根本指揮不動她們。她們一個個嘴皮子利索,能吃會說。

[笑哭]“看的看,站的站,幹的幹。看的和站的,還要給幹的提意見!”[呲牙]

我堂姑,離家出走過,自殺過,有抑郁症,23歲考入美院,成了畫家

堂姑的母親,就是其中最不顯眼的一個兒媳婦。

堂姑的爺爺是個老教師,永遠一臉嚴謹,從不說笑。

堂姑的奶奶六婆,雖然是家庭婦女,也不識字,但會背唐詩,而且善于治家。

家裡的事,老爺子很少親自上陣,都是由六婆出面。她不但要紡織、耕作,還要負責教育兒孫。

六婆是個嚴謹嚴厲的老婦人,一旦開口講起大道理來,身為教師的爺爺都比不上。

那時講究家庭成分,而他們六房在那個“你懂得”的年代曾經受過打擊,成分不好,普通人家的女兒都不願意嫁進來。

是以,六婆的兒子一直拖到 24 歲了,還娶不到媳婦。

六婆無奈,隻好做主給他結了一門不是很合意的親事,主要目的就是借用兒媳娘家口碑良好的貧農背景,來抵消自家的麻煩。

我堂姑,離家出走過,自殺過,有抑郁症,23歲考入美院,成了畫家

那個19 歲的兒媳婦,來自附近一個外來戶家庭。

她相貌普通,國小文化,沒受過什麼嚴格的家教,言行舉止都不符合六婆的要求,主要是嘴上沒個把門的,說話不經大腦,張嘴就來,為此得罪了很多人。

但是這個兒媳苗紅根正,她娘家是貧農中的貧農,一貧如洗,外地遷來的,不在乎成分,隻求讓女兒嫁個本分人家。

唯一能讓六婆欣慰的,是這個兒媳婦力氣大,勤勞,愛幹活,一個人能頂一個半的大男人,是個好幫手。

我堂姑,離家出走過,自殺過,有抑郁症,23歲考入美院,成了畫家

兩人結婚一年後,生了個女兒,就是我的這位堂姑。

堂姑的出生,點燃了六婆和兒媳的第一場戰火。

首先是因為堂姑是個女孩,這讓六婆很懊惱。

她希望家裡的第一個孩子是男孩,首先是吉利,然後是後繼有人,再然後,長大了家裡又多了一個幹力氣活的。

更何況當時大家族裡的各房都在暗中比拼,其他妯娌家都生了好幾個大胖孫子了,排行老六的六婆家還沒動靜,現在好容易生了,卻是個女孩!

諷刺的是,這之後到了第四代、第五代,六婆家裡再也沒有生下來一個女孩,清一色全是男孩。兒孫多到讓六婆擔憂他們将來會娶不到媳婦的地步。

我堂姑,離家出走過,自殺過,有抑郁症,23歲考入美院,成了畫家

但眼下,一心想要孫子的六婆非常失望,也徹底對兒媳失去了耐心。

除了力氣大、勤勞這一個優點,六婆嫌棄這個兒媳的一切:廚藝不精,做事粗放;不分場合亂說話,舉止沒有規矩;不愛收拾家裡,東西亂放,從不歸位.......總之大大小小的事情,幾乎沒有讓老太太滿意的。

但老太太從不罵人,也不發脾氣,她總是和風細雨地絮叨,數落。

這讓堂姑的母親更抓狂。婆媳沖突,從不爆發,卻每天都在積累,堂姑的母親暗中把怒氣都發洩在了堂姑的身上。

堂姑在她那一輩的女孩子中排行第三,我們叫她三姑。

在我們老家,三是一個不吉利的數字,尤其是三女兒,注定苦命。

六婆為此更生氣了,天天絮叨說:生個女兒有什麼用,都是給别人家養孩子!還是個三女兒!苦死了!

我堂姑,離家出走過,自殺過,有抑郁症,23歲考入美院,成了畫家

堂姑的爺爺也不滿意,主要理由是嫌棄孫女長得醜。

在堂姑那一輩,我們家族裡總共出生了 13 個孩子,其中 5 個女孩子,幼年的堂姑,的确是五個人中最不好看的那個。

堂姑的父親那時才 25歲,是那個時代的媽寶男,什麼都聽從父母的安排。他本身就不滿意這門親事,更沒想到才一年,這個強扭的瓜,就又生了個瓜!他對這個孩子沒有任何感覺,甚至覺得自己還是大孩子呢,怎麼就有孩子了?

我堂姑,離家出走過,自殺過,有抑郁症,23歲考入美院,成了畫家

可以說,堂姑從一出生,不招家裡任何一個人待見,渾身萦繞着各種埋怨。

那些埋怨,完全與她無關,但卻必須由她承擔。

堂姑的母親每次被婆婆責怪之後,轉身就找到堂姑,順便找個茬,對她就是一頓毒打。

一邊打,還一邊罵,滿嘴的污言穢語,完全讓人不忍卒聽。

我堂姑,離家出走過,自殺過,有抑郁症,23歲考入美院,成了畫家

老家的房子都是緊挨着的,一磚之隔。

我奶奶和堂姑的母親是妯娌,她說那些年,幾乎每天都能聽到堂姑慘烈的嚎哭聲。

其他妯娌也都勸過堂姑的母親:不要打孩子了。就算打,也不能打得那麼重。

但是勸阻無用,幼小的堂姑仍然經常挨打。

堂姑從小就非常倔強,挨打的時候從不逃跑,就站在原地,任由母親下狠手,一開始也不哭,最後實在疼得憋不住了才哭。

她母親用棍子抽打她,棍子被打斷了。

我堂姑,離家出走過,自殺過,有抑郁症,23歲考入美院,成了畫家

每每這種時候,堂姑的父親總是裝作看不見,堂姑的爺爺也像個透明人似的不發言。

堂姑的奶奶則在聽到兒媳滿口污言穢語時才會淡淡地說一句:罵孩子不要那麼難聽。

這些事情發生的時候,堂姑的父親 29 歲、母親 24 歲,都是不到三十歲的年輕人。

堂姑那時五歲左右,一個那麼小的小女孩,瘦小羸弱,渾身傷痕,眼裡卻全是仇恨。可她太小了,隻能狠狠地瞪着母親,無力還手,也無力反抗。

堂姑的父親注意到了女兒仇恨的眼神,他有些擔心。到他七十多歲的時候,這些擔心終于轉化成了恐懼。

我堂姑,離家出走過,自殺過,有抑郁症,23歲考入美院,成了畫家

堂姑 7 歲時,漸漸開始了反抗。

那年大年三十的晚上,她母親又因為心情不好,找茬毒打她。

她憋着沒哭,等母親打完,她不顧外面大風雪,一頭沖出大門,朝村西跑去。

村西門外有條河,河水不深,但足以淹死一個瘦小的孩子。

天色漸漸黑了,狂風呼嘯,雪花紛紛。堂姑獨自坐在河岸邊,哭得撕心裂肺,尖利的哭聲驚動了一個人。

那人是堂姑的堂姑,是個女瘋子,還是啞巴,成天在村子裡到處遊蕩。

她跑到堂姑家,咿咿呀呀連比帶劃,要堂姑的父親快去救人。

堂姑的母親心裡也害怕,嘴上還是說:死就死吧!她死了,我還能再生一胎。

堂姑六歲時,她母親又生了個兒子,這才在婆婆那邊找回了些面子和尊重。那時已經開始計劃生育,不能再生第三個孩子了。

堂姑的父親急忙跟着瘋子姑跑到河邊,隻見堂姑已經凍得昏倒在草叢裡了。

這次之後,堂姑的母親收斂了一些,但還是會經常動手。

我堂姑,離家出走過,自殺過,有抑郁症,23歲考入美院,成了畫家

而這以後的堂姑,才 7 歲的孩子,神色和表情越來越像個小大人,懂事得讓人難以置信。

有一次,六婆帶她外出吃酒席。

席間,大人讓她吃才吃,大人不發話,她就不拿筷子。吃飯時,她絕不像别的孩子那樣狼吞虎咽,而是很有大家閨秀的樣子,吃相細緻文雅。

要知道在堂姑小時候那個年代,全社會都缺衣少食,酒席上大人孩子都擅長哄搶食物。堂姑的舉止讓親友們感到很震驚,紛紛誇她懂事、有家教。

六婆覺得很有面子,她認為女孩子就該如此。

堂姑很聰明。六婆吩咐她做的事,她都能完成得很好,讓人找不出一絲毛病。

六婆很吃驚,交代給她的任務,總是暗地裡悄悄加碼,她還是做得很好,沒有纰漏。

六婆要求堂姑的母親做的事,她母親經常做不好,堂姑卻能。她在一旁聽到奶奶責怪母親的話,都會默默記在心裡,保證自己不違反。

非但如此,她絲毫都沒有繼承她母親的任何缺點。

她從6歲起就會做簡單的飯,會喂豬喂羊;

還愛幹淨,很講衛生,沒事時會把家裡的裡裡外外擦洗。

她做事有條理,事前有承諾,事後有交代,她奶奶那麼挑剔的一個人,都挑不出這個孩子的任何問題。

我堂姑,離家出走過,自殺過,有抑郁症,23歲考入美院,成了畫家

唯一的不足,就是她從來不笑。

堂姑的臉上,從來沒有小孩子那種天真無邪的笑容,也不會任何小孩子該玩的遊戲。她每天都在母親的指揮下幹各種活。後來上學後,也得擠出時間先幹活,再寫作業。

她學習很好,幾乎不費力氣,就能考到班級第一名,字也寫得漂亮。

堂姑的班主任,是她的另一個堂姑。堂姑老師經常對六婆誇贊她家的孫女如何聰明、懂事。

六婆卻總是讪笑:女孩子那麼聰明有什麼用?養女兒,都是給别人家養孩子!

堂姑逐漸明白了“給别人家養孩子”是什麼意思。她很想對奶奶說:“那我以後不出嫁,不去别人家,這樣你會不會滿意?”

這句話,直到她奶奶去世,她也沒說出口,但她做到了。她這輩子都沒嫁人。

我堂姑,離家出走過,自殺過,有抑郁症,23歲考入美院,成了畫家

14 歲那年,堂姑幹了第一件讓人跌破眼鏡的事:她離家出走了!

這是她第一次出走。

直到她出走後,她家裡人才知道她畫了一籮筐的畫,全藏在柴房的角落裡。

但沒人知道她跟誰學的畫畫?什麼時候畫的?

大概在這個對她來說無比凄苦的人間,畫畫是唯一能夠給她撫慰的東西。

她畫的都是一種畫:嫦娥奔月。

大概她是夢想擁有一對翅膀,遠走高飛,永遠離開這個家吧!

我堂姑,離家出走過,自殺過,有抑郁症,23歲考入美院,成了畫家

堂姑一路扒車跑到省城,去找她的老師。據說那個老師答應推薦她到美院附中去勤工儉學。

那個老師是哪裡的?是誰?他怎麼會有美院的關系?

這些,堂姑的家人完全不明白。

非但如此,他們死也想不明白,為什麼堂姑竟然會畫畫?

我們這個家族,往上翻四代,往下翻四代,祖宗八代都沒有一個搞藝術的。堂姑這是繼承了誰的基因?

堂姑的爺爺第一次發飙了,出面制止堂姑在錯誤的道路上繼續前進。

14 歲的堂姑被迅速轉學到一個陌生的地方,被新老師監控,不許她再畫。

她家裡人為她設計了一條人生之路,不管堂姑是否願意。

那些年,堂姑是如何與家人抗争的,我們無從知道細節。

隻知道 17 歲那年,堂姑第二次離家出走了,目的還是為了畫畫。

她出走到市區的一家工作室,一個月後,又因病被人送回了家。

堂姑從小體弱,她母親除了留給她渾身傷痕,還将她的健康毀得糟糕到了極點。

我堂姑,離家出走過,自殺過,有抑郁症,23歲考入美院,成了畫家

18 歲那年,堂姑差點死了!

她患了嚴重的抑郁症,直接起因是初戀失敗,輔助原因是前途無望。

堂姑和那個男生(下文簡稱 A)相識于新學校。

那時她14 歲,A 15 歲。堂姑第一次離家出走,就是在A的幫助下完成的。

第二年,A去外地讀書,兩人隻能靠書信來往。說起來也不算是初戀,兩人就是寫信互相鼓勵對方。

A多半是同情堂姑的遭遇,但不是愛。是以17 歲那年,A跟别的女生交往了。

堂姑17 歲第二次離家出走,也與A 有關。

A 在信中告訴堂姑,他不打算繼續上學了,要出去闖蕩世界。

堂姑決定陪他一起奮鬥。她急于用一技之長找份工作,獨立起來,然後跟 A 結婚。

可她在這邊默默努力,人家卻跟一個什麼書記的女兒正式交往了。

堂姑知道後,徹底垮了。

和她同齡的人都在為聯考奮戰,她卻整天躺在床上,看着窗外那一片樹葉,她拒絕吃藥,拒絕就醫,一心求死。

她母親害怕了,語氣生硬地勸她看病吃藥。

她奶奶六婆抹着眼淚說:你要把自己将息好呀。病了,疼了,誰也替不了你。

堂姑無動于衷,橫下心來要結束這短暫而毫無樂趣的一生。

我堂姑,離家出走過,自殺過,有抑郁症,23歲考入美院,成了畫家

就在這個危急的時候,一個 20 歲的男青年出現了,最終将堂姑救出了泥潭。

這裡姑且叫他 B吧。他也是堂姑的中學同學,比她大兩歲,當時已經工作了。他是從其他同學那裡聽說了堂姑的事,完全是出于一片好心,前來探望。

兩人接觸多了,B越來越喜歡堂姑,但卻不知道堂姑已經對感情死心了。

不知他用了什麼法子,總之堂姑重新振作起來了。

大半年後,家裡人怕她留在家裡病情反複,趕快找人給她安排了一份工作,讓她去上班。

19歲時,堂姑出去工作,但根本沒心思上班,每天隻是點卯,全部時間都用來畫畫、學畫。

這一下就是三年。

我堂姑,離家出走過,自殺過,有抑郁症,23歲考入美院,成了畫家

三年後,堂姑22 歲。她決定動手。

她找到了久不來往的A,具體兩人怎麼交涉的,無人知曉。結果是A拿出了一筆錢,借給堂姑去美術學院學畫。

順便說一句,A那時已經23歲, 沒有結婚,也沒有女友。他大概是分手後才一點一點發現了自己真正愛的人原來是堂姑,卻沒臉去找她。

現在她來了,他喜不自勝,有求必應。

堂姑接過錢,說不會白借他的錢,她學成結業以後,會回來跟他結婚。

A嘴欠地說了一句:到那時,要是你有更好的選擇,你就走。如果沒有,你回來,咱們結婚。

他的本意是不想乘人之危。可惜說錯了話,堂姑也誤解了他,還以為他仍然不愛自己。

就這樣,在 A 的資助下,堂姑進了美術學院,發奮努力,最終考入美院,成了一名學藝術的大學生。

我堂姑,離家出走過,自殺過,有抑郁症,23歲考入美院,成了畫家

堂姑一把年紀的大齡青年,居然考上了大學!

這不僅僅讓她的所有家人震驚,更讓全家族的人驚呆了。

要知道在她這樣的年齡,别人都在忙着結婚生孩子,她卻成了一名大學生,從此改變了命運。

堂姑的奶奶逢人就笑,坦然接受别人的恭維。

堂姑的爺爺和父親雖然不說什麼,但心裡也是很驕傲的。

唯一尴尬的是堂姑的母親,她開始暗中學習如何讨好女兒,以免她将來飛黃騰達了不認自己。

堂姑第一次揚眉吐氣了,而她的精彩人生,才剛剛開始。

(未完待續)

我堂姑,離家出走過,自殺過,有抑郁症,23歲考入美院,成了畫家

敬請關注@仧縯 這裡,總有一段文字打動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