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林煌达:南宋环卫官的演变与发展丨202204-62(总第1964期)

作者:宋史研究资讯
林煌达:南宋环卫官的演变与发展丨202204-62(总第1964期)
林煌达:南宋环卫官的演变与发展丨202204-62(总第1964期)

南宋环卫官的演变与发展

文/林煌达

林煌达:南宋环卫官的演变与发展丨202204-62(总第1964期)

淡江大学历史学系林煌达教授

摘 要:宋初环卫官的设置,主要在防止宗室们的干政弄权、安抚降国君臣及处理藩帅的代还,并无实际的职事。但其职也作为武臣贬降之用,逐渐为时人所轻。孝宗即位后,在其右武政策的主导下,将环卫中郎将、郎将等职阙,由虚职改为实职,以作为培养武臣将帅的场所。改革后的环卫官有二种类型:第一类是将具有材略堪任将帅之人,任命为中郎将、郎将,负责朝参与殿侍等职务,藉以知其才能与否,作为擢用将帅的依据。另也作为贴职之用,只令行在诸内职兼带,外任武臣、将领均不得兼带,以增强武臣的声望。第二类则维持宗室环卫官的授予,依五服亲疏远近,给予不同的环卫品阶,但与武臣中郎将、郎将等实职不同,依旧属于官存事废的虚职。

关键词:环卫官;实与虚;武臣;宗室;外戚

前 言

唐代陆贽《又论进瓜果人拟官状》一文说,官僚体制的运作管理中,常利用实、虚相互辅助,他以品阶中有职事、散官、勋官、爵号等四项为例,只有职事官实际负责政务的处理,其他散、勋、爵三者,都只作为资荫任、驭崇贵、甄功劳等辅助功用而已,即所谓假虚名以佐实利。主政者若能做到“虚实交相养”、“轻重互相制”,则不至于滥赏废权。主政者既以实、虚来控管个别的官员,当然也会用于特殊的群体上。宋代为防范宗室、外戚、藩镇将领等群体的干政弄权,将他们分别置于环卫、分司等官存职废的体系中,即为另一种实、虚相辅的做法。

宋初环卫官的设置,主要在安抚降国君臣及处理藩帅的代还,并无实际的职事,《宋史·职官·环卫官》载:“所称十二卫将军,皆空官无实。”即所谓“官存而事废”。也就是说,宋初的环卫官,属于闲局的性质。为防止宗室们的干政弄权,也开始授予他们环卫官。《环卫官》载:“诸卫上将军、大将军、将军,并为环卫官,无定员,皆命宗室为之,亦为武臣之赠典。”又言:“大将军以下,又为武官责降散官。”可知环卫官也作为武臣贬降之用,但如同分司官一样,渐为时人所轻视。

不过要注意的是,官制中的实、虚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以及主政者理念的不同,实会变为虚,虚也会变为实,甚至同一职称,实、虚并存。南宋环卫官的发展演变,正可用来验证实、虚的变化。束保成《宋代武官“带职”制度探析》一文,论述宋代带御器械、閤门通事(宣赞)舍人及祗候等职名,原作为皇帝身边的近侍武官及内任供职,逐渐发展成外任武官兼带的职名,到了南宋孝宗朝,也将环卫官作为武臣贴职用。《宋史·职官志》序言:“其官人受授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着,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又云:宋代“仕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迟速为荣滞”。环卫官若只是官存职废的性质,自不会受到武臣们的重视,但若转变成类似文臣馆阁贴职的性质,自会让武臣萌生追求之意。

孝宗朝为何复置武臣环卫官?赵冬梅《试论宋代的閤门官员》一文,提供了背景说明。她指出孝宗为提高宋朝的国家力量,进而提升武选官的整体地位,尝试打破文武分途的僵局。为培养武人的士气,对武选官的选任制度作了多项的改革,如拔擢武选官任枢密院都承旨一职,制定武举从军制度、让武举人担任閤门舍人等,而张说知枢密院一事,更表达孝宗留意武事的决心。透过此文,有助理解孝宗改革武臣环卫官体制,与其右武理念有关。

林煌达:南宋环卫官的演变与发展丨202204-62(总第1964期)

宋孝宗赵昚画像

当武臣环卫官变为实职后,对原有的带御器械、閤门宣赞舍人、祗候等职阙有无影响?赵升《朝野类要》卷2《贴职》中,描述文臣是依其品阶高低给予不同的带职:

宰执资格者带观文、资政、端明学士,侍从资格者带诸阁学士,及以次侍从带待制,卿监资格者带修撰、直阁,及京官直秘阁。

但是,赵升并未对武臣带职多加说明,只言:“武臣带閤门宣赞舍人之类。”带御器械、閤门宣赞舍人等,既如同文臣馆阁一样,作为武臣贴职之用,当环卫官也作为贴职时,与前二者如何划分?武臣环卫官既由虚变为实,那么宗室、戚里等的环卫职,是维持官存事废的虚职性质?还是有所转变呢?上述诸问题,皆为本文所要探析的。

一、孝宗朝环卫官的改革

宋初环卫官的设计,原本在消除方镇将帅之权,以及安抚降国君臣,授予他们闲职而不与实权。自太宗朝以后,多以宗室为之,徽宗政和中,宋廷大规模改革武臣官制,但以环卫官存事废,仍维持四十八阶而无变动。环卫官的品阶如表1所列。

表1 环卫官的编制与品阶

林煌达:南宋环卫官的演变与发展丨202204-62(总第1964期)

注:1. 本表依《宋史》卷166《环卫官》、《宋史》卷168《官品》、《庆元条法事类》卷4《官品杂压》等资料编制而成。从表格来看,应为五十阶,而非四十八阶。2. 依《宋史》卷166《绍兴以后合班之制》,将中郎将与承议郎放在一起,承议郎为从七品,推论中郎将也应为从七品。另据本文表6所列,太子诸环卫率府率为从七品、率府副率皆为从八品,诸环卫中郎将、郎将,合班皆在率府率前,应为从七品。

孝宗本人想恢复北方的领士,但与金国的战事却不是那么顺利,这当然与将帅的无能有关,孝宗因而对将帅的培养及控制颇为用心。在将帅的培养方面,孝宗有意将环卫中郎将、郎将由虚改为实,以作为培养武臣将帅之所,隆兴元年(1163)十一月,下诏:“近来环卫久不除授,非所以储材而均任也。可依旧制,应以材略闻堪任将帅及久勤军事暂归休佚之人,并为环卫官,更不换授,止令兼领。”

隆兴二年(1164)三月左右,命洪适、周操等人讨论环卫官体制的改革。在检验《国史》《会要》以及相关的政典史书后,洪适等人上札子说明其讨论的内容。第一,概要式的论述本朝环卫官发展演变,并在文后条列说明之。他们指出:太祖、太宗二朝,常以将帅及降国君臣担任其职,后则多以皇族为之,这与环卫一职在宋初已为闲职有关,即《三朝国史》所言“官存而事废”。真宗天禧元年(1019),曾令庄宅使慕容德琛、西京右藏库使孙正辞等内职兼摄,藉以补充常朝武臣班列人数的不足。神宗熙宁三年(1070),诏今后南班武臣环卫官有阙,可差陕西、河东等替回有功边将者充摄。钦宗靖康元年(1127),以外戚正任节度等使职俸禄太优,令替换为环卫官;但至高宗绍兴时,以环卫官俸禄太少,又将外戚环卫官改回节度等使职。第二,论述孝宗改革武臣环卫官的企图,即:“修饬戎备,欲择赳赳之臣置在左右,叩其智谋,观其技艺,以备将帅之选。”第三,洪适等人认为,环卫官的职责不必改回唐制,但也不能为减俸而径行将节度等使职更换为环卫官,建议改为兼带性质,如节度使至刺史兼带诸环卫上将军,横行、遥郡兼带诸卫大将军,正使兼带诸卫将军,副使兼带诸卫中郎将。最后,所有官府吏属、请给、人从等事务,由吏、户、兵等部门共同相度。

宰执将讨论后的内容及建议,进呈给孝宗。四月二十六日,孝宗对宰执们说道:“环卫官欲参酌祖宗,选用将帅,以崇武节,外建方镇,内列环尹,品式备具。”不过,自元丰官制后,久不除授武臣任环卫一职,无法用以储备将帅。因此,孝宗期望宰执们,能将具有材略堪任将帅及久职军事暂归休佚之人,让他们兼领环卫一职,如节度使兼领左右金吾卫上将军,承宣使兼领左右卫上将军等。宰执汤思退则持不同看法,他对孝宗说:“环卫官,唐时有职事,本朝无职事。祖宗旧制,自方镇罢,皆归环卫。”汤思退似乎主张恢复太祖、太宗朝“罢节制归环卫”的做法。但孝宗还是比较支持洪适的主张,他对汤思退说:武臣“在内则兼带,在外则不带,如今之閤职”,类似文臣的馆阁贴职。不过,孝宗还是有自己的主张:首先,宗室依旧可授予环卫官,不列入此次的改革;其次,不得差任戚里及非战功之人;再次,武臣实任环卫官以十员为额,负责朝参、侍殿,并依带御器械体例;最后,主兵官不得兼带环卫职,“行在差兼职事,如干办皇城司、带御器械之类,仍许兼领”。孝宗并要求朝廷在除授环卫官时,若不依上述原则办理,则给舍得以封缴,御史台可论列,并著为条令。隆兴二年(1164)五月,宋廷复置武臣环卫官。由于孝宗将武臣环卫官定位为培养将帅之所,因此不久便下诏临安府,依图本修盖环卫官宅子,内三十间盖二位,以待正任观察使以上;二十一间盖四位,以待余环卫官,其他官员不得违法隐占。

复置的武臣环卫官,只有诸卫中郎将、郎将,且以十名为上限。唐代诸环卫中郎将、郎将:“掌领其府校尉、旅帅、亲尉、勋卫、翊卫之属以宿卫,而总其府事”;“若大朝会及巡幸,则如卤簿之法,以领其仪仗。”隆兴二年所复置的环卫中郎将、郎将,其职掌只剩朝参、侍殿等职务,而无宿卫之责。皇帝将武臣环卫置之身边,允许他们条陈时政,藉以观察其才能是否足堪将帅之任。乾道二年(1166)四月,下诏:“环卫中郎将至郎将,请给、人从、出职、恩例,并差破亲事官,并依将军已得指挥。”而环卫中郎将、郎将的批书印纸,则由殿前司负责。也就是说,此时武臣环卫官是隶属殿前司。淳熙二年(1177),孝宗下诏:“自今除中郎将,令升殿侍立。”

兼带环卫官的部分,则依孝宗的指示,“在内则兼带,在外则不带”。乾道初,宋廷订定武臣品阶兼带环卫官的规定,如表2所列。

表2 乾道兼带环卫品阶表

林煌达:南宋环卫官的演变与发展丨202204-62(总第1964期)

注: 1.《宋史全文》卷26上,“淳熙四年是岁条”。2.《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0《环卫官》载:“正任除上将军(承宣使至刺史为正任),遥郡除大将军(以阶官领刺史至承宣使为遥郡),正使除将军(武翼大夫已上),副使除中郎将(武翼郎已上),使臣以下左右郎将(训武郎已下)。”

从表2来看,兼带环卫品阶,大体是依照洪适、周操等人的建议而定。而后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0《环卫官》以及《宋史》卷166《环卫官》所记“正任除上将军,遥郡除大将军”,显然是依乾道兼带环卫官的规定而言。

林煌达:南宋环卫官的演变与发展丨202204-62(总第1964期)

《宋史》书影

孝宗朝时,兼带的环卫官,大都依“内则兼带,外则不带”的原则除授。冯湛曾在金海陵王南侵时立功,迁转为建康水军统制,寻添差隆兴府钤辖。乾道初,以殿司统领兼带环卫官;乾道五年(1169),任御前定海水军统制兼带閤门宣赞舍人。从冯湛经历来看,内则兼带环卫官,外则改带閤门宣赞舍人。乾道七年(1171),宰执进呈右监门卫郎将郑仁景在外差遣,孝宗以武臣环卫职只能行在内职兼带,外任官则不能带行。宰执们承认郑仁杰的任命违反规定,奏请改为兼带閤门祗候。不过,此事件也让孝宗感受到外任武臣贴职不足的问题,他指出目前武臣贴职的设置太少,只有閤门宣赞舍人、祗候二等,期望宰执们检讨典章故事,增加一些贴职的名目,以作为荣宠武臣之用。乾道八年(1172),中书门下省奏:“勘会环卫官系行在职任,既除授在外差遣,自不合于衔内依旧带行。”亦即再度强调武臣若授予外任差遣,则不能兼带环卫官。

淳熙三年(1176),孝宗下诏:在外及军中差遣者,依旧不许衔内兼带环卫官。淳熙十年(1183),武经郎閤门祗候王去恶除授环卫官,相关部门以王去恶既除环卫官,是否继续兼带閤门祗候?朝廷下吏部看详。吏部勘会的结果:王去恶若以敦武郎(正八品)閤门祗候磨勘转官,且为閤门现供职武臣,自可迁转为武翼郎(从七品)閤门宣赞舍人;若非閤门在任供职的武臣,即行除落閤职。而王去恶由秉义郎(从八品),特授敦武郎,也非磨勘转官性质。因此,吏部向朝廷建议,可依文臣带职在京差遣例,将王去恶兼带閤门祗候权行除落,候将来除授外任差遣时,再让他依旧带行閤职。

另在乾道所定兼带环卫官中,正任刺史以上可兼带环卫上将军,而遥郡、横行则兼带环卫大将军,似乎太过宽松,因而在淳熙四年(1177)时,宋廷又重修环卫官格,如表3所列。

表3 淳熙四年武臣环卫官格

林煌达:南宋环卫官的演变与发展丨202204-62(总第1964期)

注:本表依《宋会要辑稿》职官33之3“淳熙四年二月二十三日条”、《宋史全文》卷26上“淳熙四年是岁条”、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附表18《政和、绍兴武官阶表》等资料编制而成。

从表3所列来看,淳熙四年的环卫官格,也存在一些问题,即未规定遥郡可兼带的环卫品阶。淳熙十五年(1188),环卫官赵廓乞请依任寿吉例,以遥郡带环卫大将军。孝宗对他的请求感到疑惑,若依环卫官格的规定,正任防御使、刺史才可授予诸卫大将军;而遥郡的品阶较低,只能授予诸卫将军。孝宗认为任寿吉以遥郡兼带环卫大将军,显然是错误的任命,赵廓以遥郡之阶,只能兼带千牛卫将军。

绍熙元年(1190)十一月,任世安除授环卫官,裴良显与以外任,光宗对宰执说,孝宗设置环卫中郎将、郎将十名阙,用以培育将帅之才,应维持此项政策。绍熙五年(1194),朝廷欲任命蒋介右监门卫中郎将,给事中楼钥予以反对。其所持的理由,即依据隆兴二年(1164)的规定,环卫中郎将、郎将以十员为上限,无非在精其选任,“内以严侍卫之职,外以示将帅之储”,至今已施行三十余年。楼钥指出,目前任环卫职者已满十员,若再授予蒋介中郎将一职,就会破坏原有的编制,且此例一开,权幸贵要自会攀援乞请,造成人数大增、泛滥,将使环卫一职不再受人所重视。楼钥因而不书读蒋介右监门卫中郎将的任命。

不过绍熙年间,环卫官体制还是有一些调整。绍熙二年(1191)正月,左武卫郎将盛雄飞建议,武臣被除授为环卫官,依例给马一匹,其俸禄的支予,将军三十贯,中郎将二十贯,由临安府支给。此外,乾道二年规定,武臣环卫官经历考第的批书印纸由殿前司负责,盛雄飞建议改由枢密院批书。朝廷接受了盛雄飞的建言。同年四月,环卫官秦世辅、任世安皆请归建,知枢密院葛邲建议光宗,让他们依愿更替。任世安于绍熙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除环卫官,不到五个月就申请归建。光宗认为是环卫官的俸禄太薄,不如军中的请受丰厚,才会导致他们申请归建。但从葛邲发言来看,也可印证武臣环卫官已隶属于枢密院。

整体而言,改革后的环卫官有二种类型:一类是授予武臣环卫中郎将、郎将等实职的环卫官,以及行在内职兼带性质的环卫官,并禁止授予戚里环卫职;另一类是维持宗室环卫官的授予,但仍属于官存事废的虚职。以下欲藉几个武臣的案例,说明环卫中郎将、郎将的任用情形,并进一步分析环卫与閤门、带御器械三者的关系。另论述戚里虽不能担任或兼带环卫官,但依旧可除授或兼带閤门宣赞舍人、祗候及带御器械等职。

二、武臣及戚里

南宋环卫官体制最大的变化,在武臣环卫官由“官存事废”虚的部分,转变为实职及兼带性质,并禁止戚里环卫职的授予。先以武臣而言,隆兴二年复置武臣环卫官,与孝宗的“右武”政策有关,如赵冬梅所言:孝宗的理想,是要打破文武分途的僵局,文武并重,从而提高宋朝的国防力量。

孝宗相当重视环卫中郎将、郎将的任命。如郑仁杰,于高宗绍兴间中材武优等,授行在省仓下界户部籴场。绍兴三十年(1160)奉使金国。宋金交战时,以军功补閤门祗候,寻授京畿将。乾道时,得到郑闻、沈介、李处全、韩彦古、胡铨等十余人的交状推荐,孝宗以荐者累累召对于便殿,郑仁杰因奏陈切合时宜,被擢为右监门卫中郎将。在环卫官任上,郑仁杰也上陈军民十便,受到孝宗的赏赐。不过,因与宰执不合,于乾道七年(1171)自请外任,除授镇江兵马钤辖。从郑仁杰的经历来看,曾中武举、建立军功、历閤门祗候一职及受到十多名官员的荐举,是一个具有才略、堪任将帅之人,孝宗因此任命他为环卫中郎将,曾丰在郑仁杰的墓志铭中,更特别写到:孝宗将欲大用也。

光宗基本延续孝宗朝的右武政策,慎选武臣环卫官。蒋介,登淳熙二年(1175)武举进士第一人,授予秉义郎。淳熙十二年(1185)时,被授予权发遣黔州一职。绍熙二年(1191),丞相葛邲以蒋介登武举第一人,乞请免以召试,直接授予閤门舍人一职。

閤门舍人,设于乾道六年(1170),专掌“诸殿觉察失仪,兼侍立,驾出并行幸去处亦如之,兼六参、常朝、后殿引亲王起居”等事务;选拔的标准是:“先召赴中书省,试时务策一道,限八百字以上。并试步射七斗弓四箭,就学引试。如应格,则取旨除授。”孝宗增设閤门舍人的目的,意在仿效文臣馆阁之制,“以待武举之入官者”。乾道七年(1171),更下诏:“閤门舍人,自今依文臣馆阁,以次轮对。”在閤门供职满三年,则授予边郡知州,为戎帅、部刺史之选。李心传特举熊飞、谯熙载、姜特立等武臣的例子,说他们在任閤门舍人后,都能顺利迁转升官,可视为武臣清要之职。也就是说,拥有武举出身、閤门舍人背景的蒋介,应算是右武政策下所提拔的武臣之一,前途看好。绍熙四年(1193),蒋介更假借明州观察使之名,与文臣许及之一同出使金国,因功特转一官。

绍熙五年(1194),朝廷欲任命蒋介为右监门卫中郎将,却遭到给事中楼钥的封驳。楼钥在与皇帝的缴奏中说,孝宗将环卫、閤门、带御器械等职阙作为右武清要之选,特别任用武勇兼有才智、韬略、文学之士。蒋介为武举出身,任閤门舍人一职已历三年,依法可授予边郡知州一职,但因陛下特别称许蒋介,将他改授右监门卫中郎将一职,自己本无反对之意。不过,孝宗曾规定环卫中郎将、郎将以十名为上限,楼钥以此为由,“不书读”蒋介的任命。

蒋介或可能因楼钥的“不书读”,而未担任中郎将一职,但这也印证光宗一朝,还是相当重视武臣环卫官的任命。李心传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0《环卫官》一文中,特举郭杲的例子,说他以右骁卫郎将受知于孝宗,后迁至边帅,更言:“迄今环卫官,皆为戎帅之储云。”

林煌达:南宋环卫官的演变与发展丨202204-62(总第1964期)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书影([宋]李心传 撰,徐规 点校)

从郑仁杰、郭杲、蒋介等案例来看,隆兴所复置武臣环卫官,应是培养品阶较低但有才略的武臣,任命他们为环卫中郎将、郎将,并以十名为上限,说明孝宗所复置的武臣环卫官,既非空官无实,也非只有带职性质,而是与閤门宣赞舍人、祗候及带御器械一样,有实职和贴职之别。然三者的关系为何?郑仁杰曾任閤门祗候,后迁至右监门卫中郎将;蒋介从閤门舍人一职,欲迁至右监门卫中郎将。閤门舍人、閤门宣赞舍人、閤门祗候等品阶,位于诸环卫中郎将、郎将之下;而带御器械的位阶,则高于环卫中郎将。乾道六年(1170)八月,敕令所看详到:“带御器械立班,在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之下;中郎将在副使之上,左右郎将在奉议郎之上。”依敕令所描述,将带御器械放在中郎将之前,显示其品阶较高。至九月,中书门下省建议,带御器械立班与杂压应为一致,孝宗下诏:“前降带御器械官在横行本等官之上,余官在横行之下指挥更不施行。”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为从六品,而中郎将是从七品。亦证明带御器械是高于诸卫中郎将、郎将。因此,绍熙元年(1190),光宗才会对宰执说:“自今官高者除带御器械,小者除环卫官。”此外,同閤门、环卫一样,带御器械也是孝宗培养武臣将帅之职,淳熙三年(1176)规定:“凡正除军中差遣或外任者,不许衔内带行。又须供职一年,方与解带恩例。”显示孝宗欲重用带御器械武臣的决心。整体而言,在孝宗右武政策下,将不同品阶的武臣分置于带御器械、环卫、閤门之中,培养未来可用的将帅。

当武臣环卫官渐为人所重视后,乞请的人数自会增加,容易出现良莠不齐的情况。宁宗嘉泰元年(1201),有官员说道:复置武臣环卫官的目的,在将他们置之皇帝左右,藉以知其才能与否,作为日后擢用将帅的依据。但近年所除授的环卫官,大都是庸琐之人,“规图荐引,不以才武为先;侥幸序进,不以选择为急”,“一遇将帅之阙,竟萌侥冒之意”,使得武臣环卫一职,变为贪得冒进之地。这位官员建议,若遇环卫中郎将、郎将的除授,应依孝宗所下诏旨精加选择,果真有抱负奇伟、可备委寄之人,朝廷自应加以旌擢任用;若遇碌碌庸懦、专事交结之徒,则令其即日引退。

嘉定二年(1209),另有臣僚说道:隆兴二年复置的武臣环卫官,定以十员为上限,专用勘任将帅、久勤军事者。但是近年所除授者,大都是卑微低贱无闻之人,将来若被选为将帅,往往无法胜任其职,使朝廷徒有乏才之叹。这位官员建议,如曾为兵将而有战功者,或为名将子孙具有才略之人,可除授为环卫中郎将、郎将;若遇躁进之徒而侥幸被任命者,则仿效隆兴之法,许辅臣执奏、给舍缴驳、台谏论列而罢免之。

至于“内则兼带,外则不带”环卫官的规定,在嘉定后期,因与金、元战事不断,也开始授予有功及归降将领。嘉定十五年(1222),宋廷以李全为保宁军节度使右金吾卫上将军京东路镇抚使,若以淳熙四年环卫官格来看,节度使的带职即“左右金吾卫上将军、左右卫上将军”,因此李全以节度使兼带右金吾卫上将军。宝祐二年(1254),高达因捍御襄阳城有功,以遥郡团练使带行环卫官,职任依旧。景定元年(1260),贾似道奏蘱坪之捷,宋廷诏:范文虎转左武大夫‧黄州武定诸军都统制,带行环卫官;张世杰也兼带环卫官,职任依旧。景定三年(1262),海州石湫堰完工,宋廷下诏:知州张汉英遥郡刺史马步军副总管,带行环卫官。

至理宗后期,外任武臣兼带的环卫品阶,也未完全依照淳熙四年环卫官格,景定元年(1260),宋廷任命夏贵为保康军承宣使左(或右)金吾卫上将军。承宣使依环卫官格不能兼带左右金吾卫上将军(或左右卫上将军),只能兼带其他诸卫上将军。

再以戚里而言,北宋末年,因金国的侵逼,造成宋廷财政拮据,靖康元年(1126)四月,平凉军节度使范讷,自愿将本身的节度使品阶改换为右金吾卫上将军,以减少国库的开销。此事引起朝廷的重视,御史中丞陈过庭就建议,与其让各节度使自请改换环卫官,不如朝廷主动措置,除宗室及实有军功的节度使外,皆改换成环卫品阶,除可修正崇宁、大观以来高爵厚禄滥赏的情况外,也节省朝廷的财政开销。钦宗遂命吏部措置。同年五月,宋廷将部分节度使改换为诸卫上将军,如表4所列:

表4 使节改换环卫表

林煌达:南宋环卫官的演变与发展丨202204-62(总第1964期)

注:本表依《宋会要辑稿》职官61之19—20编制而成。

钦宗将宗室及有军功以外的节度使改换为环卫官,里面有不少人属于戚里。如钱忱、钱愐为仁宗第十女秦鲁国大长公主子,原任节度使等职,靖康时改换为环卫上将军、大将军;但由于环卫官俸禄较节度使低很多,导致钱忱的家境变为窘迫不堪。绍兴四年(1134),在其母亲秦国大长公主的乞请下,钱忱复为检校少保泸川军节度使,钱愐为光山军承宣使。高宗还特别下诏,以大长公主为仁宗之女,故将其二子改正旧官,其他戚里之家不得援例,“如违,重置典宪”。绍兴十一年(1141),高宗再以环卫俸禄太薄为由,将右金吾卫大将军朱孝庄,改换成观察使。朱孝庄的制词中写道:现今的节度使,好比古代的诸侯,徽宗时期,庸人、孺子皆以恩幸得之,使得钦宗开始限制使节人数,并将戚里改换成环卫官。宋金合议后,高宗以钦宗的改革为一时之计,遂恢复戚里使节的任用。朱孝庄为哲宗生母钦成皇后兄弟之子,高宗将他从环卫官改换成观察使,似乎遭到不少官员的反对,所以在制词中特别写道:“尔纵毋言,朕志已定,其复廉车之秩,以为戚里之光。”宋廷还订定诸环卫官更换使节之法:诸卫上将军,更换为节度使至遥郡团练使;诸卫大将军,更换为遥郡刺史至武义大夫;诸卫将军,更换为武翼大夫至武义郎。

隆兴二年环卫官的改革方案中,特别限制戚里担任环卫一职。乾道三年(1167)二月二十四日,礼部尚书周执羔等人申奏,武节大夫忠州团练使潘才卿,“留心学问,孤立不群,拘于武弁,莫効其长。若授文资,必有可采”。建议将潘才卿由武臣改换文资。适遇孝宗推动环卫官体制的改革,于是改拟以环卫官任之。但是,这与戚里不许差为环卫官的规定相冲突。二十六日,辅臣以“有碍元降指挥”执奏,建议将潘才卿改任他职,对宰执处理此事的态度,孝宗表示赞赏。淳熙三年(1176),孝宗再度下诏:不许差遣戚里及非战功之人担任环卫官。但不久后,孝宗又下诏:“环卫官指挥内,不差非战功人一项,更不施行。”似乎对非战功的武臣有所放宽。

戚里虽不能担任或兼带环卫官,但依旧可任或兼带閤门宣赞舍人、祗候及带御器械等职。《止斋集》中,收录陈傅良任中书舍人时所拟命词,绍熙四年(1193),以皇后归谒家庙,其亲侄忠训郎(正九品)閤门宣赞舍人干办军头司李孝纯、武经郎(从七品)带御器械干办皇城司李孝友,各特转右武郎(从七品)。李孝纯、李孝友兄弟,皆以行在内职兼带閤门、带御器械。而韩侂冑更以秉义郎(从八品)改授閤门舍人,陈傅良在其命词中写道:“或蒙戚里之泽,越在右阶。”依乾道六年的规定,閤门舍人需由中书门下省负责考试,应格后再取旨除授。韩侂冑似乎是通过策试,才被任命为閤门舍人,陈傅良在他的命词中写道:“唯是试之后省,以发其文;官之上閤,以华其选。”

林煌达:南宋环卫官的演变与发展丨202204-62(总第1964期)

《止斋集》书影([宋]陈傅良 撰)

三、宗室

洪适在上孝宗的札子说,自太宗朝以降,多以宗室任环卫一职。而《中书备对》也载:元丰二年(1079),宗室任十六卫大将二百九十四员,将军一百六十二员。宋廷任宗室为环卫官,表面看起来是遵循古制,即《周官》所言“凡卫王宫者,皆同姓也”,而“国朝亦简宗英,寘之环列之尹,盖循周制”。但实际上,除朔望、六参(五日起居)等奉朝请外,并无宿卫、侍殿之责,旨在防患宗室的干政。

绍兴二十六年(1156),定江军承宣使同知大宗正事赵士籛上奏说,宗室现任观察使三员、防御使一员,遥郡防御使四员、遥郡团练使八员、遥郡刺史二员,右监门卫大将军二员。高宗以宗室南班奉朝请太少,特与推恩转官,如表5所列。

表5 绍兴二十六年皇叔南班转官表

林煌达:南宋环卫官的演变与发展丨202204-62(总第1964期)

注: 本表依《宋会要辑稿》帝系6之24—25编制而成。

从表5所列来看,此次皇叔南班转官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使节的迁转,如观察使迁转为承宣使,防御使迁转为观察使。二是环卫官转使节,如右监门卫大将军迁转为团练使、刺史。三是使节兼带环卫官的迁转,表中所兼带的环卫官皆为右监门卫大将军,高宗还特别下诏,使节部分虽有迁转,如团练使迁转为防御使,刺史迁转为团练使,但所兼带的环卫官并依旧。

就一、二部分而言,主要是依宗室叙迁之制迁转,《宋史》卷169《职官‧叙迁之制》所载宗室迁转如下:

太子右内率府副率太子右监门率府率右千牛卫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遥郡刺史(继诸王后、见封国公及特旨,即转正刺史)遥郡团练使(继诸王后、见封国公及特旨,即转正团练使)刺史团练使防御使观察使节度观察留后(政和改为承宣使,特旨转左、右卫上将军)左右卫上将军节度使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节度使兼侍中。

但若就第三而言,原本可兼带环卫官,只有节度观察留后(承宣使)、节度等使节,因特旨许转左、右卫上将军;而绍兴二十六年皇叔们的特恩转官中,也出现防御使、团练使、刺史等使节兼带右监门卫大将军,且高宗还特别言道:“其所带环卫官并依旧。”

为何宗室使节亦会兼带环卫官?可能与常朝班次人数不足有关。北宋天禧时,御史台以常朝武臣止一、二人,若遇请假则绝班,建议增补人数。真宗以诸司使摄环卫大将军、将军。嘉定十四年(1221),中书门下省以太祖皇帝下燕王、秦王等位子嗣,参赴朝参立班人数太少。宁宗下诏:赵希宿特与换授蕲州防御使,赵希绾特与换授右监门卫大将军吉州刺史,并令提举祐神观;赵师謇、赵希㻶、赵与莒特与换授右监门卫大将军,赵师注、赵师赈特与换授右千牛卫将军,并令奉朝请。而宗室在遇贬降时,可能会罢免他所兼带的环卫官,如乾道元年(1165),右监门卫大将军和州防御使赵士穆,在丁忧祥除后,于福州逞凶施暴,特降授为楚州团练使。也就是说,宗室所兼带环卫官,相比武臣兼带的环卫官,性质上有一些差异。

孝宗虽禁止戚里授予环卫官,但仍维持宗室环卫官的差遣。隆兴二年(1164)正月,武德大夫荣州团练使赵士芑改换南班,特授右监门卫大将军成州团练使。同年六月,诏转授和州防御使,依前右监门卫大将军。乾道元年(1165),再转授福州观察使。

宗室南班的迁转,有一定的磨勘规定,乾道六年(1170),有臣僚就说:“自太子右率府副率至正任承宣使十阶,并用十年磨勘转行一官,至观察使取旨施行。”也就是说,防御使以下,是依十年磨勘迁转;而观察使以上,则必需向皇帝取旨迁转。如乾道六年,皇叔祖均州防御使赵士忞,说自己已历职十年,乞请磨勘转官。赵士忞自十五岁(绍兴三年1133)起算磨勘,至绍兴十二年七月换授武节郎,在官实历九年六个月,中间有非外官而没有计算;乾道四年十月授告日起理南班磨勘,至来年四月,实历五个月。宗正司将赵士忞前后两次的经历合算,共计十年,符合磨勘迁转的规定。孝宗下诏让赵士忞迁转为随州观察使。相对此案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对皇叔们的迁转,显然属于特恩性质。

此外,宗室因五服的亲属远近,所授环卫官阶也不同,如缌麻亲的皇侄,是授予太子诸卫率府率、副率。太子东宫环卫官,原设有十卫,如表6所列。太宗至道元年(995),以左清道率府率、副率兼左春坊谒者,负责赞引等业务。真宗即位后省罢之;天禧二年(1018),又以左清道率府率郭承庆、左右(左或右?)监门率府副率夏元享兼左右春坊谒者。仁宗即位复省。高宗朝以后,以率府率、副率作为环卫官阶,但“官存而无职司”。

表6 东宫十卫

林煌达:南宋环卫官的演变与发展丨202204-62(总第1964期)

注: 本表依《宋史》卷162《东宫官》、《庆元条法事类》卷4《官品杂压》、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太子诸率府率、副率”条等资料编制而成。

绍兴三十年(1162),三省、枢密院进呈普安郡王加官、移镇、进国名及宣制吉日,汤思退对高宗说:“少保、开府,自元丰以来不并入衔”,进而询问高宗的想法,高宗认为封真王则必须兼带开府仪同三司,普安郡王可先除授使相。汤思退进一步说道:“臣等按典礼,非至亲不封真王,今进封则当冠以属籍,如环卫官称皇侄之类。”高宗因而立普安郡王为皇子。从汤思退与高宗的对话中,可知宗室依其五服亲疏远近,授与不同的使节、环卫品阶,而皇侄则授以太子东宫环卫官。

隆兴元年(1163),孝宗下诏,特授予赵居广二男补太子右内率府副率,但遭到臣僚的反对,其所持的理由是:宗室在遇大礼、圣节时,依规定会赐名授官,其缌麻亲补率府副率,而袒免亲则补保义郎。赵居广为缌麻亲,出官补率府副率,符合法令的规定,但其二个儿子已属袒免亲,依法不能授予率府副率。这位官僚更指出,若皇帝下诏予以特恩,将引起袒免亲宗室们的仿效,导致纷扰不安,建议孝宗特别注明为“一时指挥”,则可免除依例乞请之弊。淳熙八年(1181),成忠郎权主管吴王祭祀赵多才乞请换官。吏部以赵多才原系袒免亲,现已改为缌麻亲,可依宗室换官格法,改换太子右内率府副率,并于阶衔上带“皇侄”二字。

五服关系较远的皇弟、皇叔改换南班时,也会授予东宫环卫官。绍熙元年(1190),赵多功上言:现“居”字下的子辈,都已经换授南班,而其先父赵居仁还未得到相同的恩霈,乞请依例改换南班。光宗让赵居功从成忠郎改换为太子右内率府副率,仍系带“皇弟”二字。宁宗庆元元年(1195),以故皇叔太子右监门率府率赵多福上奏,以亲贤宅吴王、益王二府,自绍兴、隆兴以来,原有二十余员任使相、节度、承宣、观察等職;但至乾道、淳熙年间,已减至十七、八员;近年以来,更只剩七、八员,日益零落且无法得到俸禄。宁宗下诏,忠训郎赵多谟特与换授太子右内率府副率。宁宗为光宗之子,“多”字在辈分上是宁宗的皇叔,但因五服关系较为疏远,只以率府副率任之。

林煌达:南宋环卫官的演变与发展丨202204-62(总第1964期)

宋宁宗赵扩画像

随着五服亲疏关系的改变,所任宗室南班品阶亦会更动。以宁宗而言,生于乾道四年(1168),为孝宗的亲孙。乾道五年(1169)正月赐名,十一月被授予右千牛卫大将军。淳熙五年(1178)十月,除明州观察使,封英国公。而赵贵诚(即理宗赵昀)并非宁宗的亲生子,原属于袒免亲,嘉定十四年(1221)六月,授以秉义郎;但至八月甲子,改授右监门卫大将军,赐名贵诚;同月戊寅,迁转为果州团练使。九月癸未,被立为皇弟沂靖惠王嗣。嘉定十五年(1222)五月,再升为邵州防御使。理宗在宗子时,因与宁宗的关系越来越亲,由秉义郎迁转为环卫官,再迁转为使节。

结 语

宋初为消除方镇将帅之权及安抚诸降国君臣,授予他们环卫官闲职;而后为防范宗室、戚里的干政弄权,也给予他们环卫官。环卫官既官存而事废,给其俸禄而不予实权,无非藉此控制降国君臣、归阙将领、宗室、戚里等特殊群体。但贬降武臣也责授环卫官后,其地位如同分司官一样,逐渐为时人所轻。不过,环卫、分司两者,在南宋时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分司官自高宗朝以后,渐渐消失于官僚体制中;而武臣环卫官不仅被保留下来,还转变成培养将帅的重要职阙,使得原本“官存事废”虚职化的环卫官,变为武臣迁转中的重要实阙。

整体而言,改革后的环卫官有二种类型:一是授予宗室官存事废的环卫官,一是授予武臣实职和贴职性质的环卫官。孝宗为提升武臣的地位,达到右武的理想,复置武臣环卫中郎将、郎将等职阙,一方面任用具有材略堪任将帅之人,以及久勤军事暂归休佚的武臣,让他们负责朝参与殿侍等职务,并定以十名为上限,以此储其材而崇武节。另一方面,环卫官也作为贴职之用,只令皇城司等行在内职兼带,外在武臣、将领皆不得兼带,藉以增加武臣的声望。此外,为防止环卫官的滥授,孝宗朝还规定非战功之人,不得授予环卫官。

南宋的閤门、环卫、带御器械,皆为孝宗培养武臣将帅之所。閤门舍人、閤门宣赞舍人、閤门祗候等品阶,较环卫中郎将、郎将低;而带御器械的品阶,则高于环卫中郎将。理论上,由閤门舍人等迁转至中郎将,再由中郎将迁转至带御器械。亦即仿效文臣馆阁制度,将不同品阶的武臣,分置于带御器械、环卫、閤门之中。

孝宗虽限制戚里不得授予环卫官,但为礼遇宗室,仍维持环卫官的授予。宗室依五服的亲疏远近,授予不同品阶的环卫官,有磨勘迁转的相关规定。但随着五服关系的改变、南班奉朝请人数的考虑,皇帝会以特恩方式,调整宗室环卫品阶。但与实职的武臣环卫官不同,仍属于官存事废的虚职性质。

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责任编辑:赵洪艳

林煌达:南宋环卫官的演变与发展丨202204-62(总第1964期)
林煌达:南宋环卫官的演变与发展丨202204-62(总第1964期)

审核发布

初审:宋宇

审核:詹拔群、周吉梅

审核发布:彭玉平、李青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