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川端康成逝世50周年丨今夜海棠花不眠

一个人如果死得快乐,如果认为死是一种恒久的解脱,世人就不应为他叹息,因为快乐的死亡总好过灵魂里面最深层次的疼痛,有朝一日,对生命也心不在焉了。——《雪国》

和与他同年生的老舍、海明威一样,川端康成最后选择了自杀。

他的死因至今成谜。50年前的今天,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未留只字,口含煤气管自杀身亡。当晚,盛放的海棠花也定是一夜未眠。

川端康成之于中国读者来说并不陌生,他的文章被选进过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本中。《雪国》《伊豆的舞女》《古都》等作品,至少是名字被很多人熟知。

可川端康成对于我们来说又很陌生,可能因为他属于新感觉派作家,带有明显的隐喻和意识流倾向,连他写的小说,都“没有故事情节”。他和三岛由纪夫一样,使用大量的通感手法,对于很多读者来说,读起来甚至觉得艰涩。

但每每读到“凌晨四点钟,我看见海棠花未眠”“你连指尖都泛出好看的颜色”, 那些读者又会觉得,川端康成最精准地表达了他的某些情愫。

这就是川端康成的魔力,他在某一瞬间,用孤独的眼光看穿了你。

川端康成逝世50周年丨今夜海棠花不眠

川端康成接到诺贝尔文学奖通知后被记者簇拥

“葬礼的名人”

川端康成的孤独感,可能因为从小就和死亡离得很近——两岁丧父,三岁丧母,七岁时祖母意外离世,10岁那年姐姐离他而去,16岁时,最后一位至亲也终是撒手人寰——“祖父一死,16岁的我就没有一个亲人了,没有了家。”

那些年间,川端康成频繁出现在各样的葬礼,表兄开玩笑,说他是“葬礼的名人”。后来川端在《参加葬礼的名人》中说:“22岁的暑假,不到30天参加了三次葬礼。”

这样的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定是很大的,此后川端康成对死亡的美感和意义以及生与死的关系都做过深入思考,正因此,后世总是说,孤儿的身份让川端康成的文字浸润着哀伤。但是,当在《参加葬礼的名人》中追忆过去时,我们可以看到,其实他是抱着一种感恩的态度来面对童年的孤独与亲人离去的。

在他的笔下,寄人篱下的悲凉成了“我无论到哪家,他们都很欢迎我,不是说‘你来了’,而是说‘你回来了’”的温暖。在说起葬礼时的心境,川端康成也不全是悲伤,“我心里想到:自己是丧主,临出殡前,这样失态,一来对不起大家,二来会引起一些骚乱。”

其实这是传统日本人的心态。更进一步说,川端康成的物哀、孤寂、虚无,都来自传统的日本美学。

在诺贝尔文学奖给他的颁奖词中也说他“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连他自己也说:“我强烈地自觉做一个日本式作家,希望继承日本美的传统,除了这种自觉和希望以外,别无什么东西了……”“我余生不是局于我自己,而是日本的美的传统的表现”。

“千代之恋”

不可否认的是,川端康成的文字气质确实忧郁。正如他的《伊豆的舞女》中所说:“我这个二十岁的人,一再严肃地反省到自己由于孤儿根性养成的怪脾气,我正因为受不了那种令人窒息的忧郁感,这才走上伊豆的旅程。”

说起伊豆,就必然要说说川端康成的四个“千代之恋”,这也是他作品的最主要的来源和意象。

或许是命运刻意安排,川端康成的爱情里遇到的四个女子都叫做千代。

第一个叫山本千代。山本千代的父亲山本松曾是川端康成祖父的债主,但祖父未来得及还钱就去世了。山本松就跑到学校去和川端康成讨债,这一行为遭到乡亲们的指责,所以他临死前嘱咐女儿山本千代要善待川端康成。而随后的善待,让川端康成对千代有了情愫,但发现对方并无此意后,川端康成将对她的思慕写成了处女作小说《千代》。

川端遇到的第二个千代是他进入大学前,在伊豆旅行时遇到的一个舞女。他对千代一见倾心,相伴了一路。分别后,两人有过短暂的通信,但最终还是失去联系。9年后,川端康成以这段经历为蓝本,写下了他的成名作《伊豆的舞女》。

第三个千代是川端康成在大学期间在酒馆看上的女招待,但得知对方当已有未婚夫,只好作罢。

最后一个千代,是川端康成真正的初恋,也是最使他刻骨铭心的一个。1920年,川端康成与第四个千代——伊藤千代相识、相恋,甚至订下婚约。但正如他在《古都》中所说,“也许幸运是短暂的,而孤单却是长久的。”第二年,这段感情又以分手告终。

“辛苦你了”

和爱情一样,美好的事物,是脆弱而易逝的。拿了诺贝尔文学奖后的第四年,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口含煤气管自杀。据说,他去世前的最后一句话,是说给救护车司机的,"……路这么挤,辛苦你了。" 就好像儿时的他,觉得“对不起”前来参加亲人的葬礼的人们。

关于川端康成为什么选择自杀,很多人推测和他的好友三岛由纪夫之死有关。1970年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不少作家赶到现场,只有川端康成获准进入。据说,他对自己的学生表示:“被砍下脑袋的应该是我。”

川端康成逝世50周年丨今夜海棠花不眠

1968年10月18日,日本东京附近的镰仓,作家川端康成(右)在家中接待前来祝贺的三岛由纪夫

这些也仅仅是后世的猜测,川端康成未留下只字遗书。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可能,这个倔强的老头似乎不想我们知道个中原因——“死亡是极致的美丽,死亡等于拒绝一切理解。”他这样说。

川端康成离开的50年,他的影响从未消散。无论是村上春树还是渡边淳一,作品里隐约可见的的畸形、残缺,都是物哀的重新发起,终究绕不开川端康成与他那困顿的《雪国》。

图片 | CFP、钱江晚报

责编 | 林丽爱

继续阅读